长江EMBA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中国企业界的“鄙视链”?
2025-07-25

在中国的商业饭局上,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自我介绍——“我是长江的”,往往能瞬间改变整个场子的气氛。这里的“长江”,指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长江商学院。这个名字仿佛自带光环,能让说话者在无形中占据某种高地。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旁人艳羡、探究甚至略带疏离的目光。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尖EMBA项目,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中国企业界的“鄙视链”?它究竟是赋能商业精英的熔炉,还是固化圈层、制造隔阂的催化剂?

品牌光环与身份标签

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长江商学院强大的品牌效应。作为一个汇聚了国内顶尖商业领袖和创业者的平台,其录取门槛之高、学费之昂贵,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筛选机制。能够进入长江EMBA,几乎等同于获得了一张被顶级商业圈层认可的“通行证”。这张通行证不仅仅代表着学员过去的成功,更预示着其未来的潜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这种强烈的品牌光环,很容易演变为一个显性的身份标签。在商业合作、投融资谈判乃至社交场合中,“长江校友”的身份往往能带来隐性的信任背书和便利。它像一件“皇帝的新衣”,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所有人都默认它的存在和价值。这就可能导致一种认知上的分野:拥有这个标签的人,似乎天然就比没有这个标签的人更“值得”被信任、被投资、被合作。这种基于身份而非纯粹基于项目或个人能力本身的评判,正是“鄙视链”形成的温床。说白了,当一个人的价值被与其所属的某个精英团体高度绑定时,区隔和分层便悄然而生。

人脉圈层的固化效应

如果说品牌光环是“鄙视链”的表象,那么其背后强大的人脉网络,则是“鄙视链”得以巩固的深层结构。长江EMBA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为学员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由各行业巨擘组成的“同学圈”。这个圈子内部,信息、资源、资本和机会以极高的效率流动着。校友之间的合作、相互投资、共同发起项目,早已成为商界的美谈。

然而,这种高效的内部循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形成一道坚固的壁垒。对于圈外人而言,想要进入这个资源池,难度极大。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其项目可能因为缺乏一位“长江校友”的引荐,而始终无法进入顶级资本的视野。反之,一个身处圈内的项目,即便本身存在瑕疵,也可能因为同学情谊或圈内背书而获得更多的试错机会和资源倾斜。这种现象,无疑会加剧一种“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对立感,使得商业竞争的天平在起跑线上就发生了倾斜,从而让“鄙视链”从一种心理感受,演变为现实中的资源鸿沟。

正如一些批评者所指出的,当“关系”的重要性在特定圈层中被无限放大,甚至超越了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等硬性指标时,商业生态的公平性和活力就可能受到侵蚀。这并非长江商学院的本意,但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客观上可能带来这种“副作用”。

超越鄙视链的价值

当然,将长江EMBA简单地视为“鄙视链”的制造者,是片面且不公允的。我们必须换个角度看,它为学员乃至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带来的巨大价值。长江商学院聘请了世界级的教授团队,其课程设置紧扣全球经济脉搏与中国本土实践,旨在“取势、明道、优术”。学员在这里所接受的,是系统性的商业理论、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深刻的人文反思。

许多企业家在进入长江之前,可能凭借的是直觉、勇气和时代红利,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管理瓶颈和认知天花板。长江EMBA提供的,恰恰是帮助他们突破这些瓶颈的知识武器。从财务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组织行为学到全球化战略,这些知识的赋能,是实实在在的。它帮助企业家们更科学地决策、更高效地管理、更长远地规划,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种“价值创造”的能力,远比一个虚无的“鄙视链”位置来得重要和坚实。

此外,这个平台也促进了跨行业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老板,可以从做互联网的同学那里学到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深耕消费品的创业者,可以向来自高科技领域的同学请教前沿技术。这种交流打破了行业壁垒,催生了无数创新合作的可能。这不仅提升了学员自身的认知维度,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其“圈子”属性而忽视其作为“熔炉”的本质功能。

价值对比的视角

维度 鄙视链视角下的解读 内在价值视角下的解读
高昂的学费与门槛 制造区隔,形成财富与地位的壁垒,是精英俱乐部的入场券。 筛选出有成功经验和付费能力的决策者,保证学习氛围和同学质量,是对顶级教育资源的投入。
强大的校友网络 固化圈层,形成资源内部循环,对圈外人构成不公平竞争。 提供高质量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思想碰撞、资源共享和商业创新,形成正向协同效应。
“长江校友”的身份 成为一个可以炫耀的标签,在社交中制造优越感和隔阂。 代表着一种对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追求,是个人能力和视野达到一定高度的证明。

鄙视链的社会根源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企业界的“鄙视链”并非由任何单一机构凭空创造,它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折射。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分化加剧,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身份焦虑和成功焦虑。“鄙视链”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比较来确认自身位置、寻求安全感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存在于教育、地域、消费等各个领域,商界自然也无法幸免。

长江商学院之所以会成为这个话题的焦点,恰恰是因为它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成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人们讨论它,实际上是在讨论关于成功、阶层、公平和机会等一系列更宏大的命题。因此,与其说是长江EMBA“加剧”了鄙视链,不如说是它“凸显”和“承载”了早已存在的鄙视链。它像一面棱镜,将商业社会中那些模糊的、潜在的等级观念清晰地折射了出来。

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成功”。如果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将财富和圈层地位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尺,那么任何形式的精英教育和组织,都可能被解读为“鄙视链”的一环。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价值观,尊重不同领域的成就,欣赏不同路径的奋斗,那么所谓的“鄙视链”自然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长江EMBA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中国企业界的‘鄙视链’?”这个问题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 客观效果来看,其高门槛、强品牌和封闭的校友网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商业圈层,可能让外界产生被区隔和“鄙视”的感觉。
  • 但从内在价值来看,它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顶级的商业教育和思想交流平台,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其创造的价值远超一个标签的意义。
  • 更深层次地,所谓的“鄙视链”是社会转型期焦虑心态的产物,长江商学院只是恰好成为了一个承载这些复杂情绪的载体。

重申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对长江商学院进行简单的褒贬,而是希望通过这个切入点,引发对中国商业生态和社會心态的深入思考。面向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些期许:

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教育机构而言,可以在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引导,鼓励校友们在利用圈层优势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反哺社会,打破信息壁垒,扶持更多圈外的优秀力量,从而展现出顶级商学院应有的格局与担当。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商业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更应该关注自身的成长与价值创造,而非过度在意自己在“鄙视链”中的位置。毕竟,真正赢得尊重的,永远不是你属于哪个圈子,而是你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真正的商业领袖,应当是价值的创造者,而非鄙视链的维护者。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