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的大门之前,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那里的场景。我以为那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名利场”,是一个可以轻松结识各路“大咖”,一步登天的地方。我满怀期待,准备了一沓厚厚的名片,演练了无数遍自我介绍,希望能够迅速融入那个光鲜亮丽的圈子。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和与同学们的交往,我像一个在浓雾中航行的水手,慢慢看清了灯塔,也看清了水面下冰冷而坚硬的礁石。我发现了一个近乎残酷的真相:人脉的本质,从来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能为别人带去什么。它是一场不动声色,却又无比精准的“价值互换”。
当我们谈论“价值”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其与金钱、地位、权力等硬性资源划上等号。在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这种想法尤其普遍。似乎只有身家亿万的企业家、手握重权的投资人,才拥有交换的“硬通货”。起初,我也曾为此感到焦虑,作为一个在特定领域小有成就的专业人士,我的“价值”在这些商业巨子面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对价值的定义是极其狭隘的。在长江商学院这个浓缩的生态系统里,价值的形态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并非一个单维的标尺,而是一个多维度的坐标系。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
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希望在关系中获得的回报能最大化,而付出的成本能最小化。这里的“回报”和“成本”,并不仅仅指物质层面,也包含了情感、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因此,看清自己拥有何种维度的价值,并找到需要这种价值的人,是这场“互换游戏”的第一步。
明白了价值的多元性后,下一个问题是:这种交换是如何发生的?它显然不是菜市场买卖式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长江商学院,我观察到,真正高质量的人脉链接,遵循着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逻辑,我称之为“价值预付”与“长期主义”。
那些仅仅是热衷于“攒局”、派发名片、合影留念的“社交达人”,往往很快就会被边缘化。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是索取式的,他们急于从别人身上获得价值,却很少思考自己能先为对方提供什么。这种关系是脆弱的,经不起任何考验。真正的高手,都深谙“给予者”的哲学。他们更倾向于先主动释放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分享一个独到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贡献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案,在私下交流中真诚地为同学的困惑提供建议。
这正如同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中提出的观点。他将人分为三类:索取者(Takers)、匹配者(Matchers)和给予者(Givers)。索取者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比付出更多的东西;匹配者讲求公平,你帮我一分,我便还你一分;而给予者则乐于助人,不求即时回报。一个残酷而又充满希望的现实是:从长远来看,最成功的往往是那些“给予者”。因为他们的持续付出,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价值信誉账户”。当他们真正需要帮助时,那些曾经接受过他们帮助的人,会很自然地伸出援手。这并非出于算计,而是源于一种混合了感激、信任与互惠本能的复杂情感。
在长江,这种“给予者”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一位同学是数字营销专家,他会主动为班上做传统消费品的同学免费诊断其线上营销策略;另一位擅长资本运作的同学,则会在课余组织小型分享会,讲解最新的融资趋势。他们并没有立刻要求什么回报,但当他们需要了解消费品行业的一线动态,或者需要评估一个项目的市场潜力时,那些曾受惠于他们的同学,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最真诚、最深入的帮助。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交换,构建起的人脉网络,才真正具有韧性和生命力。
这个发现一度让我感到沮丧,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其实是整个逻辑链条中最积极、最能赋予人力量的一环。如果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互换,那么提升人脉质量的根本方法,就不再是学习那些虚无缥缈的“社交技巧”,或是钻营所谓的“圈子文化”,而是回归到最朴素的一点:不断提升你自身的价值。
与其费尽心机去追逐一匹又一匹的骏马,不如花时间把自己经营成一片丰美的草原。当你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足够有价值时,那些“骏马”自然会被你吸引而来。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与其说是在“结交人脉”,不如说是一场顶级的“自我价值修炼”。这里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案例分析、每一次与教授和同学的深度交流,都是在为自己的价值“添砖加瓦”。你对商业的理解加深一分,你的价值就增加一分;你的领导力提升一步,你的吸引力就增强一步。
我开始将重心从“向外求”转为“向内修”。我不再焦虑于是否认识了某位“大咖”,而是专注于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堂课的精髓;我不再纠结于如何在酒会上表现得体,而是投入更多时间去打磨我们小组的商业计划书。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时,人脉反而以一种更自然、更舒服的方式向我走来。因为一个精彩的课堂发言,一位行业前辈主动与我探讨;因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向我发出了邀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绝非一句鸡汤,而是社交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人脉构建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 | 追逐者思维(The Chaser Mindset) | 吸引者思维(The Attractor Mindset) |
核心焦点 | 认识更多“牛人” | 让自己变得更“牛” |
行为表现 | 频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交换名片,努力融入圈子 | 深度学习,打磨专业技能,创造价值成果,主动分享 |
关系状态 | 弱连接,关系脆弱,多为“点头之交” | 强连接,关系稳固,基于价值认同和信任 |
长期结果 | 人脉质量低,难以转化,常常感到焦虑和精力耗尽 | 高质量人脉自动聚集,合作机会不断涌现,形成正向循环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真正的“人脉管理”,本质上是“自我管理”。
谈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显得非常“功利”和“计算”。那么,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纯粹的友谊,又在何处安放呢?难道在精英圈层里,所有的温情都是价值交换的伪装吗?这是一个我曾反复思考的问题。我的结论是:情感并非价值交换的对立面,而是其最高效的催化剂和最牢固的稳定器。
纯粹的、冷冰冰的价值交换,效率是极低的。因为信息不对称、信任成本高昂,每一次“交换”都需要大量的背书和尽职调查。而情感,尤其是基于共同经历、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信任和友谊,能够极大地降低这种成本。在长江商学院,我们一起熬夜赶作业,一起为某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在戈壁挑战赛中互相扶持。这些共同的“战斗”经历,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是任何商业利益都无法替代的。
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发生的价值交换,会变得无比顺畅和自然。因为我相信你,所以我愿意与你分享一个尚未公开的商业机会;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愿意在你遇到困难时,动用我的资源来帮助你,而不会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可以说,价值是人脉的“骨架”,而情感则是人脉的“血肉”。没有价值作为支撑,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长久;而没有情感的润滑,价值交换的过程就会充满摩擦和壁垒,举步维艰。真正高质量的人脉,一定是价值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体。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经历,从最初发现“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互换”这一真相时的震惊与不安,到如今的坦然与笃定,我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认知升级。这个真相,看似残酷,实则公平。它打破了我们对于“搞关系”的幻想,将我们从无效的社交中解放出来,指明了一条清晰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与其仰望星空,不如低头赶路。你无须讨好任何人,你唯一需要取悦的,是那个不断学习、持续精进的自己。当你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替代的价值主体,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敞开大门。这或许是长江商学院,除了知识和学位之外,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一课。未来的路还很长,与其继续在人海中寻找“贵人”,不如努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贵人”。这,才是这场价值交换游戏中,最终的制胜之道。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