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许多人的手机屏幕却依旧闪烁着。在这些跳动的光点中,有一个特别的“江湖”——长江EMBA同学的即时通讯群。它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更像一个浓缩的、流动的、充满活力的顶级商业生态圈。在这里,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蕴含着千百万的商机,每一次讨论都可能碰撞出改变行业的火花,每一句问候都可能连接起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这个私密而高效的社群,究竟每天都在上演着怎样的“头脑风暴”与“人情冷暖”?
对于身处商界浪潮之巅的长江EMBA同学们而言,信息就是金钱,远见就是资本。他们的群聊,首先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超高敏锐度的“商业风向标”。当一条关于宏观政策调整的新闻刚刚弹出,群里往往在几分钟内就会有身处相关领域的同学,从产业、金融、法律等不同维度,给出第一时间的深度解读。这并非简单的信息搬运,而是基于自身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行业经验的洞察与预判。
例如,当国家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规,群里可能立刻就会有一场“圆桌讨论”。做电池的同学会分析对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影响,做整车制造的同学会探讨技术路线的调整,而做投资的同学则会评估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变化。这种讨论的时效性、专业性和多元化视角,是任何公开的财经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它像一部实时更新的“决策内参”,帮助每一位成员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拨开迷雾,看清航向。
更进一步,这种讨论往往会延伸到各自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一位同学可能会抛出问题:“这次的税收优惠,我们公司具体该如何操作才能最大化受益?”很快,财务专家同学、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家同学便会纷纷支招,甚至直接分享出自己公司的实操方案和注意事项。这种基于信任的无私分享,让群聊从一个信息场,升维成了一个集思广益的“战略智囊团”。大家在这里不仅获取信息,更是在共同进化,提升着各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战略格局。
如果说信息交流是群聊的“软实力”,那么资源对接就是其最硬核的“价值”所在。对于这些企业家和高管来说,时间成本极其高昂,如何快速、精准地找到所需的资源,是日常运营中的一大痛点。而长江EMBA的同学群,恰恰成为了一个信任成本极低、匹配效率极高的“超级连接器”。
这种资源对接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小到寻找一个靠谱的法律顾问,大到为公司新一轮融资寻找领投方,都可以在群里“一呼百应”。因为“长江商学院同学”这一身份标签,本身就是一种信誉背书。大家深知彼此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和价值观,这种天然的信任基础,极大地降低了合作的沟通成本和风险。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高效的资源流转,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
角色 | 需求/供给 | 群内互动与结果 |
李总 (科技公司CEO) | 公司计划开拓东南亚市场,急需一位熟悉当地法律和市场的本地化负责人。 | 在群里发出招聘需求后,5分钟内就有在新加坡做投资的王总回应,推荐了一位有相关经验的朋友。同时,另一位做跨国物流的张总,主动分享了自己在越南建厂时的经验和人脉。一周内,李总就飞往新加坡完成了面试,并与张总推荐的物流服务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
陈总 (消费品品牌创始人) | 新产品上市,需要一笔千万级别的营销预算,正在寻找合适的品牌策划和流量渠道。 | 群里一位在大型互联网平台负责广告业务的同学,立即私下联系了陈总,提供了内部的优惠政策和投放建议。同时,另一位做MCN机构的同学,也表示可以旗下头部博主可以进行合作。最终,陈总以低于市场价的成本,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推广效果。 |
这种“需求发布-多点响应-精准匹配-快速落地”的闭环,每天都在群里上演。它不仅仅是人脉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互为主体的资源网络。每个成员既是资源的需求方,也是供给方,这种互助共赢的模式,让整个社群充满了生命力与凝聚力。
走进长江商学院,意味着开启了一段终身学习的旅程。课堂上的学习固然重要,但EMBA教育的精髓,更在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于同学间的持续切磋与相互启发。因此,同学群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
群里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教授在课堂上推荐的一本管理学著作,很快就会有同学自发组织线上读书会,轮流分享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在课堂上讨论意犹未尽,回到群里,大家会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接地气的复盘和演绎。有时,大家甚至会把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真实困惑抛到群里,邀请同学们一起“会诊”,其深度和广度,丝毫不亚于一次正式的案例研讨会。
此外,这种学习早已超越了商业管理的范畴。大家会分享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艺术史、哲学等跨界知识的见解。可能会有同学分享最近参加某个国际论坛的见闻,也可能会有同学推荐一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激荡,极大地开阔了成员们的视野。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培养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的领导者,这种学习氛围,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它让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输入,而是一种融入生活、持续迭代的思维方式。
褪去商业巨擘的光环,长江EMBA的同学们也是一群热爱生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紧张的商战之余,群聊也扮演着一个温暖的“生活驿站”和“情感树洞”的角色。在这里,大家分享的不再是财报和战略,而是生活的点滴和喜怒哀乐。
群里的生活气息十足。有人会晒出自己周末去山里徒步的照片,立刻引来一片点赞和“求带”;有人会分享自己孩子考上心仪大学的喜悦,大家会像家人一样送上真诚的祝福;有人会为了一场重要的球赛而“站队”,在群里展开友好的“互怼”。高尔夫、滑雪、品酒、收藏……共同的爱好将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各种线下活动,从商务晚宴延伸到家庭聚会,同学情谊在一次次互动中不断加深。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也是一个可以卸下防备、坦露脆弱的地方。当某个同学遇到事业瓶颈或个人困扰时,在群里倾诉,总能收获到真诚的安慰和鼓励。过来人会分享自己的经验,热心肠的会主动提供帮助。这种超越了商业利益的纯粹关怀,是维系这个精英群体情感韧性的重要纽带。它让大家明白,无论在事业上飞得多高,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身后,为你喝彩,也为你分担风雨。
当个体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时,其目光必然会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长江EMBA的同学群,同样也是一个践行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的平台。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念成为共识,这个群聊就吹响了“公益与担当”的集结号。
每当国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群里几乎是第一时间响应。有人出钱,有人出物,有人利用自己的企业资源(如物流、医疗)直接参与到一线救援中。一条信息的转发,就能在几小时内募集到惊人的善款和物资。这种高效的动员能力,源于大家共同的社会担当和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除了应对突发事件,大家也长期关注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许多同学本身就是公益项目的发起人或深度参与者,他们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公益心得,号召更多同学加入。从捐建希望小学,到支持环保科技创新,再到探讨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这些话题在群里有着很高的热度。这不仅体现了中国顶尖企业家群体的精神风貌,也呼应了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企业家应“取势、明道、优术”,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长江EMBA同学间的“微信群”,远非一个普通的社交工具。它是一个多维度、高价值的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小小的群聊,生动地诠释了EMBA教育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高层次人脉的构建、思维模式的重塑和人生格局的提升。它是一个流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价值网络,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成员,既是网络的节点,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展望未来,随着新一代商业领袖的成长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这类精英社群的形态和内涵或许还会继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基于信任、共享、互助、共赢的精神内核,将始终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对于每一位长江学子而言,这个永不毕业的“班级群”,无疑是他们商海航行中最宝贵的“压舱石”和“瞭望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