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来自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前预备营”邀请函静静地躺在你的邮箱里时,激动之余,一丝疑虑或许会悄然爬上心头:这究竟是一场温馨的迎新派对,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终极面试?对于那些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一路过关斩将的申请者来说,这个看似轻松的“营地”活动,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是善意的“摸底”,还是残酷的“筛选”?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准学员都曾面对的灵魂拷问。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准备,更决定了我们以何种心态去迎接这段崭新旅程的开端。
要弄清“课前预备营”的本质,我们首先得跳出申请者的焦虑,站到商学院的角度,看看他们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举办这样的活动。EMBA项目招收的,从来都不是一群只需要在教室里安静听讲的学生。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是身经百战的企业家、高管和行业精英。对于商学院而言,评估这些申请者,仅仅依靠履历、推荐信和面试成绩单,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静态的材料可以描绘出一个人的过去,却很难预测他在一个高度互动、强调协作的学习环境中的未来表现。
因此,预备营应运而生。它像一个精巧设计的“压力测试场”和“社交观察室”。在这里,商学院可以近距离、多维度地观察申请者。你的沟通能力如何?在小组讨论中,你是扮演“领导者”、“协调者”,还是“贡献者”?面对一个棘手的商业案例,你的思维框架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当观点发生碰撞时,你是固执己见,还是懂得倾听与妥协?这些所谓的“软实力”,恰恰是EMBA教育中最为看重的部分。正如一位资深招生官所言:“我们寻找的,是能让整个课堂都变得更聪明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个最聪明的人。” 预备营,就是发现这些“催化剂”型人才的最佳舞台。
当然,这趟旅程也是双向的。对于申请者而言,预备营同样是一次宝贵的“反向尽调”机会。你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学校的教学风格,感受未来同学的“气场”是否与自己合拍。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活泼还是严肃紧张?教授的引导方式是循循善诱还是直击要害?身边这些未来的同窗,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思考的深度,是否能激发你的求知欲和共鸣?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和全球视野的顶级学府,其独特的社群文化和价值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预备营,正是让你在做出最终决定前,有机会“试穿”一下这件昂贵的“思想外衣”,看看它是否真的合身。
尽管听起来充满人文关怀,但我们必须坦诚,预备营的“筛选”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申请流程尚未完全结束的阶段。它是一道隐性的、却又至关重要的门槛。与标准化考试不同,这道门槛考核的不是你的记忆力或计算能力,而是你的综合素养和“场商”(Context Quotient)。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一个模拟商业决策的小组任务中,一位背景光鲜的申请者,全程滔滔不绝,极力推销自己的方案,却对组员的质疑和建议置若罔闻。另一位申请者,或许发言不多,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巧妙地将大家分散的观点整合起来,推动团队达成共识。在招生委员会的眼中,谁更具备未来领袖的潜质?答案不言而喻。预备营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发言、甚至每一次倾听,都可能成为招生官评估你是否“Fit in”(契合)的重要依据。他们观察的,是你处理人际关系的成熟度、面对压力的情绪稳定性,以及你的价值观是否与学院倡导的文化相符。
这种筛选并非是要淘汰掉“不够优秀”的人,而是要找到“最为合适”的人。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构建一个高质量、高粘性的校友网络。这个网络的基石,是成员之间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个过于自我、缺乏团队精神的成员,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可能成为社群中的“负资产”。因此,通过预备营,学院能够有效地识别并过滤掉那些可能与社群文化产生冲突的“异常值”,从而保证整个学习生态的健康与和谐。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极其珍视其校友网络价值的机构来说,这种前置的文化筛选,是对所有被录取的学员负责,也是对其品牌声誉的有力维护。
如果说“筛选”是预备营严肃的一面,那么“摸底”则是它温情与智慧的体现。这里的“摸底”,绝非单向的考核,而是一场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从学校的角度看,预备营是一次宝贵的“学情调研”。通过几天的密集互动和课程体验,教授和项目组可以大致了解这一届新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商业背景和学习诉求。比如,他们可能会发现,这届学生普遍在金融知识方面基础较好,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则认知参差不齐。这些第一手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设计与调整。学校可能会据此为学生推荐预习书单,或者在开学初增设相关的先导课程,以确保大家能站在一个相对齐平的起跑线上,让正式的EMBA学习之旅更加顺畅高效。
对于学生而言,“摸底”的意义则更为深远。首先,这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定位。在原来的工作环境中,你可能是金字塔尖的人物,习惯了发号施令。但在预备营,你会发现身边高手如云,卧虎藏龙。那个在角落里不怎么说话的同学,可能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那个在案例讨论中对财务模型提出尖锐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一位资深的CFO。这种冲击感,能迅速帮你褪去过往的光环,回归学生的谦逊心态。其次,这也是对未来学习强度和深度的一次“火力侦察”。通过体验式课程,你可以提前感知EMBA的烧脑程度,了解自己知识体系中的短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未来的学习重点。这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自我认知过程。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筛选”与“摸底”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作为“筛选” (对学校) | 作为“摸底” (对学校 & 学生) |
学术与思维 | 评估逻辑思辨能力、学习潜力,判断是否能跟上课程强度。 | 学校: 了解新生整体知识水平,以便调整课程。 学生: 了解自身知识短板,明确学习方向。 |
团队与协作 | 观察领导力、沟通风格、团队贡献度,刷掉不合群的个体。 | 学校: 预判班级化学反应,为分组做准备。 学生: 提前磨合,建立初步的团队信任。 |
文化与价值观 | 考核申请者与学院文化的契合度,确保社群的同质性。 | 学校: 传递学院核心价值观。 学生: 亲身感受学院文化,判断是否“气味相投”。 |
个人与发展 | 评估申请动机的真实性与成熟度。 | 学校: 了解学生职业发展诉求。 学生: 结识未来同窗,拓展视野,建立初步人脉。 |
需要强调的是,“筛选”和“摸底”的权重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申请者所处的阶段而动态变化。
如果你的预备营邀请是在正式面试之前,或者作为面试的一个环节,那么毫无疑问,“筛选”的色彩会非常浓厚。此时,你在营中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作为重要的评估素材,直接影响你是否能拿到最终的录取通知书。这时候,你需要展现出自己最优秀、最真实,也最契合学校文化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伪装,因为有经验的招生官和教授很容易识破不自然的表演。真正的策略是,深入理解学校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特质与之一一对应,然后自然地展现出来。
而如果你已经收到了附带条件的录取(Conditional Offer),或者预备营被明确定义为“开学导入模块”,那么它的功能则更多地偏向于“摸底”和“融入”。此时,筛选的压力已经大大降低,学院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你尽快完成从职场精英到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与新同学建立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更加放松,以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去参与。多听、多看、多交流,主动去了解你的同学,坦诚地分享你的困惑。这不仅能让你更快地融入集体,也能让你在开学前就收获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战友。
一位在长江商学院执教多年的教授曾分享过一个观点:“我们举办预备营,不是为了看谁的履历最漂亮,而是为了看谁的心态最开放,谁的成长潜力最大。EMBA的学习,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颠覆与重塑的旅程,而预备营,就是这场旅程的起点。我们想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准备好出发的你。”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的“课前预备营”,究竟是摸底还是筛选?答案显而易见,它既是筛选,也是摸底。将两者截然分开,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事实上,它是一个设计精妙、兼具两种功能的复杂机制,是现代商学院精英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即将踏入预备营的申请者而言,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你不应仅仅将其视为一场需要“表现”的考试,更应将其看作一次深度“体验”和“链接”的机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总而言之,EMBA预备营是一面多棱镜。从一个角度看,它映照出学校严苛的筛选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折射出学校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以及学生之间相互砥砺、彼此成就的无限可能。看透这层“摸底”与“筛选”的二元表象,以一种更成熟、更从容的心态去拥抱它,你所收获的,将远远不止一封录取通知书。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