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高管,重返校园,坐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里。在这里,除了聆听全球顶尖教授的真知灼见,你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殊的“权力”——为教授和课程打分。这并非简单的满意度调查,而是一个深度嵌入教学体系、直接影响教授评价乃至课程存续的反馈机制。这个看似简单的“学生给教授打分”的举动,如同一只蝴蝶在教室内扇动翅膀,却能在整个商学院的生态系统中掀起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又如何从根本上影响了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保持其领先地位的秘密武器,更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机构深思的课题。
对于习惯了在学术殿堂中扮演权威角色的教授们来说,第一次面对来自学生的、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评分时,其内心感受无疑是复杂的。这套评估体系首先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这些EMBA学生本身就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和决策者,他们带着真实的管理困惑和极高的时间成本来求学,对课程的实用性、启发性和前沿性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他们的评价,不再是传统大学里那种“走过场”式的问卷,而是字字珠玑、切中要害的“客户反馈”。
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位教授的课程如果连续几个学期评分垫底,他/她将面临来自学术委员会的质询,课程甚至可能被调整或取消。这迫使教授们必须走出“象牙塔”,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理论的完美推导,而必须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学术模型与学生们正在面临的商业现实相结合。他们需要不断更新案例,追踪最新的商业趋势,甚至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学生的背景和企业,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互动和解答。说白了,这套体系将教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需要不断迭代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知识服务提供者”。
然而,压力之下也蕴藏着巨大的驱动力。高质量的反馈是教授自我提升的最佳催化剂。长江商学院的学生评估不仅仅是打个分数,还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建设性的文字评语。例如,学生可能会指出:“王教授的金融模型理论非常扎实,但如果能结合更多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案例就更好了。”或者“李教授的授课激情澎湃,但课堂讨论时间可以再增加一些,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碰撞思想。”这些反馈如同一面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教授教学中的盲点和可提升之处。
优秀的教授会视之为宝贵的财富,主动根据反馈来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他们会因此去研究新的行业,调整课程结构,甚至开发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相长”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教授们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和反馈循环中,共同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最终,那些能够直面评价、拥抱变化的教授,不仅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其自身的学术视野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将评估课程的权力交给学生,首先是对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权利的极大尊重。EMBA学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他们理应获得最高质量的教育回报。课程评估体系让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且能够产生实际的影响。这赋予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建者。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课程的未来时,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学习和每一次评估。
这种权利的赋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满意度。试想,当你在课堂上感到的困惑、提出的建议,能够在下一期课程中得到改进和体现时,你会对这个教学体系产生多大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种机制确保了学院始终保持着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它向所有学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们的感受很重要,你们的需求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是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权利的背后永远是沉甸甸的责任。长江商学院的评估体系也同样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评价权。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凭感觉打分,而是要给出具体、公正、富有建设性的反馈。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训练。学生在评价一门课程时,需要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清晰地分析出课程的优点与不足,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它变得更好。这个过程,促使学生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短暂地切换到“管理者”和“设计者”的视角。
例如,简单地抱怨“课程太理论化”是无效的。一个负责任的评价会这样写:“课程中关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讲解非常经典,但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建议教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动态竞争’或‘平台战略’的理论,并结合我们同学所在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行业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反馈,既表达了诉求,又体现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对教授的帮助是巨大的。因此,评估体系在塑造教学的同时,也反过来塑造了学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建设性表达,而这正是一位优秀领导者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一个顶尖商学院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内容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学生评估体系就像一个高效的“新陈代谢”机制,驱动着课程内容的持续迭代与创新。在商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今天还被奉为圭臬的商业模式,明天可能就会被颠覆。EMBA学生身处商业一线,对这种变化的感知最为敏锐。他们的反馈,成为了课程内容更新最直接、最有效的信号来源。
这个反馈闭环确保了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贴合商业实践的前沿。当足够多的学生在评估中反映某一理论或案例已经过时,或者某个新兴领域(如ESG、人工智能伦理、Web3.0)亟需被纳入课程时,学院的课程委员会和教授们就必须迅速响应。这避免了学术研究与商业现实的脱节,确保了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它就像一个内置的“市场调研系统”,源源不断地为课程的“产品研发”提供来自目标用户的精准数据,从而实现从“我们认为你应该学什么”到“你们想学和需要学什么”的根本转变。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评估体系的构成,我们可以参考一个简化的评估维度表示例:
评估维度 | 具体考量点 | 对教学的影响 |
内容前沿性与实用性 | 理论是否结合最新商业趋势?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 直接驱动教授更新案例库,研究新兴商业模式。 |
教授授课技巧与互动 | 表达是否清晰?能否激发思考?课堂互动是否充分? | 促使教授磨练演讲技巧,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 |
逻辑框架与结构 | 课程结构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衔接是否流畅? | 帮助教授优化课程大纲,使知识体系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
个人收获与启发 | 课程是否对自己的管理实践有启发?是否拓宽了视野? | 这是最终的“效果”检验,综合反映了课程的价值,是衡量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
这种多维度的评估,使得课程的优化变得更加精准。它不仅仅是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更是对现有课程进行精细化打磨。例如,一门广受欢迎的战略课程,可能会因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内容不足而收到反馈。授课教授便可以在保留其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补丁”,邀请数字化领域的专家进行联合授课,或者增加相关的研讨模块。这种“微创新”的不断累积,最终实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和动态平衡,确保了其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生给教授打分”制度,远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工具。它是一个精密设计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与驱动系统。它通过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利与责任,向教授施加了恰当的压力并提供了持续改进的动力,最终推动了课程内容的不断迭代和整个学院文化的塑造。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将现代商业管理中“客户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成功地应用到了高等教育领域。
它深刻地回答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这个反馈机制通过建立一个教授、学生、学院三方共赢的良性生态,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展望未来,这一模式依然有值得探索和深化的空间。例如,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即时反馈APP)让评估变得更加实时和便捷?如何更好地平衡定量分数与定性评语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及,这套在商学院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否可以被更广泛地借鉴到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中,以应对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继续引领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江商学院EMBA的这套评估体系,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当教育真正回归其服务于“人”的本质时,它所能爆发出的能量将是无穷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