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挤破头想读EMBA,是为了什么?如果答案还停留在“结识高端人脉”,那可能从一开始就走偏了。当你兴冲冲地在开学典礼上,将一位位行业大佬的微信加到手,以为就此打通了任督二脉,链接了顶级资源时,现实或许会给你泼上一盆冷水。你以为的“人脉”,在对方眼里,可能只是通讯录里一个需要备注“XX级EMBA同学”才能想起的头像。残酷但真实的是,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场域里,人脉的本质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身上有多少价值,能让别人愿意与你深度链接。一言以蔽之:别傻了,EMBA的“人脉”不是加微信,而是看你有没有“被利用”的价值。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广交朋友”,似乎朋友越多,路子越广。这种观念延伸到商业社会,就演变成了对“人脉”的迷信。许多人将EMBA课程视为一个巨大的人脉“超市”,以为只要付了高昂的学费,就能将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高端人脉”打包带走。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饭局、酒会,积极地扫码、加好友、换名片,通讯录里躺着几百个“某总”、“某董”,便心满意足,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然而,这种基于表层社交的链接是极其脆弱的。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早就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人们在互动中总是在无意识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一段关系能否维持,取决于它是否能为双方带来对等的价值。当你没有任何价值可以提供给对方时,你的求助就成了一种单向的索取,本质上是“消耗”。对于那些身居高位、时间精力极为宝贵的EMBA同学来说,他们每天都在过滤无效信息和无效社交。一个仅仅是“同学”的身份,并不足以让他们为你投入宝贵的资源。正如那句网络名言所说:“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你想认识谁都没有用,你认识谁都没有用。”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里的每一位学员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来此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寻找能够与自己并肩作战、互为犄角的战略伙伴。他们评估一个人的标准,早已超越了“聊得来”、“能喝酒”的层面,而是直指核心:你有什么能力?你掌握什么资源?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能为我、为我们的合作带来什么?这并非冷酷无情,而是成年人世界里最高效、最公平的法则——等价交换。
“被利用”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贬义,但在商业语境下,它却是一个中性甚至褒义的词。它意味着你有用、有价值,是别人合作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一个无法“被利用”的人,在商业合作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在EMBA的圈子里,你的“可利用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它绝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综合实力。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价值类型 | 具体表现 | 核心要义 |
专业价值 | 在特定行业或领域的顶尖知识、独特技能、前瞻性判断力。例如,你是AI算法大神,或是对某个细分市场的政策走向了如指掌。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硬核实力。 |
资源价值 | 掌握着稀缺的渠道、资本、供应链、政府关系或许可证等。例如,你能对接海外的廉价资本,或者搞定关键的生产原料。 | 能够直接或间接促成商业目标的“硬通货”。 |
信息价值 | 拥有高质量、非公开的信息渠道,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幕消息或独特的行业洞见。例如,你比市场更早知道某个风口的来临。 | 在信息不对称中占据优势地位。 |
链接价值 | 你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网络节点,能够链接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人。你的人品和信誉足以让你成为一个可靠的“中间人”。 | 成为信任的枢纽,降低他人的合作成本。 |
情绪价值 | 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同理心和沟通能力,能成为团队的粘合剂,或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提供精神支持。 | 在冰冷的商业逻辑中注入人性的温度。 |
在你渴望从一位地产大亨同学那里获取项目信息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能为他提供什么?是我的互联网营销能力能为他的楼盘带来新的客源?还是我精通的法律知识能帮他规避潜在的合同风险?又或者,我的人格魅力能让他觉得与我交谈是一件愉悦且有启发的事?如果你什么都不能提供,那么那扇门,很可能永远不会为你真正敞开。你加的微信,也只会静静地躺在通讯录里,成为一个数字符号。
认识到“被利用”价值的重要性后,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系统性地构建和展示自己的价值。EMBA的学习过程,恰恰为你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它远不止是听几场讲座,更是你个人价值的“练兵场”和“展示橱窗”。
EMBA的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采用大量案例教学的模式,绝非教授的“一言堂”。课堂讨论、小组作业、案例分析,都是你展示专业价值和思维深度的机会。当教授抛出一个棘手的商业案例时,你是否能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提出独到、深刻、可行的见解?你的发言是人云亦云,还是能引发全场同学的深思和共鸣?
一个总能在课堂上贡献高质量观点的人,会被同学和教授清晰地识别出来。大家会给你贴上“行业专家”、“战略高手”、“逻辑鬼才”的标签。这种在智力交锋中建立起来的认可,远比饭桌上的几句恭维要牢固得多。这就是在主动塑造你的专业价值和信息价值。
课程中的小组项目,是模拟真实商业合作的最佳场景。在这里,你的领导力、执行力、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面对压力和冲突时的处理方式,都会被暴露无遗。你是那个积极推进、主动承担困难任务的核心成员,还是那个拖延、推诿、搭便车的“隐形人”?
一个靠谱的合作者,是所有人都愿意交往的对象。通过一次次高质量的项目合作,你在同学中建立起的“信誉”,就是你最宝贵的链接价值和个人品牌。当未来有真正的商业机会出现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那些在过往合作中证明过自己的“战友”。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中,将人分为三类:给予者(Givers)、获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研究发现,长远来看,最成功的人往往是“给予者”。
在EMBA的圈子里,做一个主动的“给予者”至关重要。这意味着:
这种“先利他、后利己”的行为模式,会为你积累大量的“人情债”和口碑,让你成为圈子里的中心节点。你“被利用”的价值,恰恰在你不断“利他”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回到最初的那个场景。当EMBA新生们还在为加了多少大佬的微信而沾沾自喜时,真正聪明的人,已经开始默默地审视自己、打磨自己,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集体有价值的人。
EMBA的人脉,从来不是一种可以被动获取的“福利”,而是一种需要主动经营、双向奔赴的“资产”。它不是一张张冰冷的名片,而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场场项目的共担、一份份信任的托付。与其费尽心机去“认识”谁,不如把所有精力都用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足够独特、足够有价值。
所以,别再傻傻地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微信好友位了。请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价值、值得“被利用”的人。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索取什么,那些你曾经梦寐以求的资源、机会和人脉,自会主动向你涌来。因为,价值本身,就是最高级的社交货币,也是通往一切合作的最终门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