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推开了一扇通往商业认知新世界的大门,周围皆是各个行业的翘楚与隐形冠军。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经验和雄心混合的味道。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成就而来,渴望在这里碰撞、学习、升华。然而,正是在这个精英汇聚、光环熠熠的平台上,我却经历了一场关于“真实与伪装”的现实主义大戏,并亲手揭开了一位同学精心编织的“大佬”面具。
他,我们暂且称之为H同学,初次见面时,几乎符合所有人对“成功人士”的想象:谈吐风趣,引经据典,手腕上那块低调而奢华的表,恰到好处地彰显着品味。他口中的事业版图横跨高科技与新消费,动辄便是“数亿级别的融资”和“与某某巨头的战略合作”。起初,我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他抱以敬佩和好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和交往的增多,一些微小的、不和谐的音符开始在我心中奏响,让我逐渐意识到,这位看似光芒万丈的“大佬”,其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H同学的自我介绍堪称完美。他声称自己是某某科技集团的创始人兼CEO,公司致力于用AI赋能传统零售业,刚刚完成一轮由顶级VC领投的B轮融资,估值已达数十亿。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会不经意地提及自己与某位知名投资人的私交,或是周末在高尔夫球场上与某上市公司老板谈笑风生的场景。这种叙事,在EMBA这个环境中,并不鲜见,因此初期大家并未生疑。他的故事逻辑自洽,细节丰富,甚至包含了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泪水,极具感染力,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我第一次感到不对劲,是在一次晚宴的闲聊中。他再次提起他的“宏伟蓝图”,说公司正在东南亚布局,已经拿下了某国最大的连锁商超作为客户。恰好我的一位好友就在那个国家的零售行业深耕多年,我便顺口问了句:“哦?是那家以绿色logo闻名的‘Evergreen Mart’吗?我朋友正好是他们的采购总监。” H同学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随即含糊其辞地回答:“啊……是其中之一,我们合作的伙伴很多,你知道,商业机密嘛。” 这种回避具体细节、用“商业机密”作为挡箭牌的做法,第一次在我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真正的大佬,在不涉及核心数据时,谈及自己的标杆客户往往是充满自豪和开放的。
有了第一次的疑虑,我开始在后续的交流中有意无意地观察H同学的言论。很快,我发现了更多的破绽。比如,在一次讨论企业文化的课上,他分享说自己的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强调工程师文化,所有人都直呼其名。然而,在另一次酒会上,他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却对一位向他请教问题的年轻同学说:“在我们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想见我,得提前三周预约我的秘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显然无法在同一个公司共存。
更有趣的是,他对金融知识的掌握也显得非常“表面化”。他能熟练地背出各种投资术语,如EBITDA、DCF模型、棘轮条款等,但当教授在课堂上要求大家结合自身企业,深入分析一个融资案例的利弊时,他的发言就变得空洞无比,总是用“这很复杂”、“需要综合考量”等万能句式来搪塞。一个正在操盘数亿融资的CEO,对资本运作的理解绝不应仅限于此。这些前后矛盾的言论和在关键问题上的闪烁其词,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出一个与他自我描绘形象完全不符的轮廓。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其价值远不止于书本知识,更在于高质量的案例分析和同学间的深度思辨。教授们往往会抛出极具挑战性的现实商业问题,引导大家从各自的行业经验出发,进行“神仙打架”般的讨论。这,恰恰成了检验一个人是“真龙”还是“画皮”的最佳试金石。
我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关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课上,我们讨论的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革。班上做实业的同学,分享的是产线改造的阵痛、供应链协同的困难、老师傅们的抵触情绪以及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凝聚人心的具体做法。而轮到H同学发言时,他却再次祭出了那些听起来无比正确的“空话”:“企业必须拥抱变化,要有顶层设计,要打通数据孤岛,要构建生态……” 他说的每一个词都对,但组合在一起却像一篇从网上抄来的公关稿,毫无血肉。当教授追问他:“H总,在您的企业里,‘打通数据孤岛’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他支吾了半天,最终只能以“我们的技术团队非常专业,他们处理得很好”来草草收场。那一刻,他眼神中的慌乱,与那些真正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企业家们的笃定,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课堂,私下的专题分享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我们班自发组织了很多行业分享活动,同学们轮流介绍自己所在的领域。一位从事新能源电池的同学,能清晰地画出未来十年技术路线图的演进;一位做医疗器械的同学,对国家集采政策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分享,充满了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和前瞻性的思考。
H同学分享他的“AI+新零售”时,PPT做得异常精美,充满了各种炫酷的行业报告截图和数据图表。但他讲解的内容,却始终停留在“概念”层面。当有同学问及“AI在零售场景中,除了人脸识别和个性化推荐,还有哪些更深层次、能构建核心壁垒的应用?成本和效益如何平衡?” H同学的回答再次暴露了他的短板。他无法给出具体的算法模型、实施路径或ROI(投资回报率)测算,只是反复强调“AI是未来”、“数据是石油”这类正确的废话。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即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水平,沉浸在虚幻的优势之中。他或许看了很多行业文章,但显然缺乏亲身实践带来的深刻洞察。
在EMBA的社交场中,人际互动模式同样能反映出很多信息。我观察到,H同学的社交方式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和选择性。他会花费大量精力去“链接”那些公认的、背景显赫的同学——比如上市公司董事长、知名家族企业的接班人等。在这些人面前,他表现得异常谦逊、热情,甚至有些刻意逢迎。
然而,对于那些相对低调,或者来自传统行业、看起来不那么“性感”的同学,他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甚至在别人认真分享时,他会自顾自地看手机。这种“看人下菜碟”的社交姿态,与真正的大佬们那种“历尽千帆,返璞归真”的平和与包容截然不同。真正的强者,往往更懂得尊重每一个个体,因为他们深知,任何一个能走进长江商学院课堂的人,都必有其过人之处。H同学这种急切的“向上社交”,反而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自身地位的不自信。
高端商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同学之间的人脉网络往往是相互交织、可以验证的。你说你认识某位投资大佬,很可能班上就有同学和他一起吃过饭;你说你和某家公司有深度合作,很可能就有同学是那家公司的供应商或客户。这是一个小小的、却高度连接的世界。
H同学的“人脉网”就在这种验证中,不攻自破。有一次,他声称自己和某互联网巨头的副总裁是“铁哥们”,上周还一起打了球。巧的是,我们班一位同学恰好是那位副总裁的前同事,关系一直很好。这位同学便笑着说:“这么巧?我跟老王也好久没见了,下周约他吃饭,H总要不要一起?” H同学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推脱说自己下周要去国外出差。这种巧合多发生几次后,大家心里便都有数了。一个真正的人脉网络是立体而坚实的,而他口中的人脉,却像一张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一个真实存在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家,必然会在互联网上留下清晰的“数字足迹”。出于好奇,我决定对H同学进行一次简单的背景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我按照他自我介绍中提到的公司名称进行搜索,只找到了一个设计简陋、信息陈旧的网站,上面所谓的“核心团队”介绍,点进去都是无法显示的空白页。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实缴为零,参保人数为0。至于他提到的“数亿融资”,在任何公开的创投数据库或新闻报道中都查无此讯。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我对H同学和他声称的“对标企业”一位真实CEO的数字足迹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 | H同学的公司 | 真实的行业标杆公司 |
---|---|---|
公司官网 | 模板化、信息少、无实质内容 | 内容详实、团队介绍清晰、有动态新闻 |
工商信息 | 注册资本小、实缴为0、无社保记录 | 注册资本雄厚、实缴记录完整、员工参保人数多 |
融资新闻 | 全网无任何公开报道 | 主流财经媒体有详细的融资历程报道 |
创始人个人报道 | 无任何媒体采访或行业活动发言记录 | 有多个行业峰会演讲视频、深度专访文章 |
专业社交平台 | 个人主页信息模糊,好友稀少 | 履历清晰,行业认证,人脉网络广泛 |
这一系列的数字证据,几乎是压倒性的。它清晰地表明,H同学所构建的“大佬”形象,只是一个经不起任何推敲的空中楼阁。他可能确实注册了一家公司,但这更像是一个用于社交的“壳”,而非一个真实运营的商业实体。
最终,H同学的故事在小范围内传开后,他便以“个人原因”为由,默默地退出了EMBA的学习。这场风波没有大张旗鼓的对峙,只是在心照不宣中悄然落幕。然而,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却远未停止。
首先,我深刻地体会到,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既是镀金场,也是炼金炉。它能为你增添光环,但更能以其独特的压力和环境,检验你内在的成色。知识的深度、思维的逻辑、格局的大小,这些都不是靠华丽的言辞或昂贵的配饰能够伪装的。在一个由真材实料的精英构成的集体中,任何试图走捷径、扮演角色的行为,最终都会被无情地“挤压”出原型。
其次,这件事也让我对“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膜拜“大佬”,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认识谁,或是你拥有什么标签,而在于你“能为这个集体贡献什么”。是独特的行业洞见?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链接资源、促成合作的真诚?那些只懂得索取、不懂得给予,只在乎光环、不在乎实质的人,终将被群体所识别和疏远。
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商业世界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警示。在个人品牌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都渴望展示最好的自己。但真实,是建立一切信任的基石。与其耗费心力去编织一个虚假的“完美人设”,不如脚踏实地,专注于创造真实的价值。因为,当潮水退去,我们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当聚光灯熄灭,我们才能看清谁在真正发光。而我,也庆幸通过这段经历,学会了如何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更加珍视那些低调、务实、真正拥有智慧和力量的同行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