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谁的教授更“接地气”?
2025-07-31

当聊起国内顶尖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总是绕不开的两座高峰。对于那些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渴望系统性提升,或是寻求突破瓶颈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来说,选择哪一所,往往成了一个颇费思量的难题。排行榜上的数字、金光闪闪的校友录固然重要,但对这些“老司机”而言,一个更实在、更关乎学习体验的问题是:这两所学校的教授,到底谁更“接地气”?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学术高低,而是理论与中国商业实践的距离,是象牙塔与泥土地的连接。

所谓“接地气”,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词汇,却饱含着中国式智慧的考量。它意味着教授们不仅能引经据典,讲授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更能洞悉中国市场的复杂性、理解中国企业家的焦虑与渴望;他们的案例不是飘在云端的财富500强故事,而是植根于本土的、鲜活的成败得失;他们的语言,能与学生们在同一个频道上共振,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那么,在这场“接地气”的比拼中,长江与中欧的教授们,各自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师资构成:海归精英与国际纵队

要探讨教授的风格,首先得从他们的“出身”看起。两所商学院在师资队伍的组建上,有着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顶层设计,这直接决定了他们“接地气”的不同维度。

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以华人教授为主,全职投入”的独特模式。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掐尖”,延揽了一大批在世界顶尖学府(如沃顿、斯坦福、INSEAD等)获得终身教职的华人学者。这些教授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学贯中西。他们既在西方接受了最严谨的学术训练,掌握了现代管理学的核心体系和研究方法,又因其华人背景,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人情社会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刻理解。他们回国全职任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重心和教学精力完全聚焦于中国。这种模式下的“接地气”,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深度扎根。他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理论搬运,而是用国际最前沿的“手术刀”,来解剖中国本土最复杂的“病理”。

相比之下,中欧的师资则更像一支“国际纵队”。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合作的结晶,其“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定位在师资构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欧的教授团队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外籍教授比例相当高。这种配置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和市场背景的一手观点,真正实现“坐在上海,看遍全球”。外籍教授们带来了纯正的西方案例和国际化视野,而中国教授则负责将这些理论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中欧的“接地气”,更多体现为一种“内外结合”的桥梁作用。它告诉你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是什么,然后再教你如何用这套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案例:原创土壤与全球视野

如果说师资背景是“基因”,那么教学案例就是教授们“接地气”最直观的“表达”。课堂上讲的是身边人的故事,还是大洋彼岸的传奇,直接影响着学员的代入感和吸收效率。

在这方面,长江商学院的特点尤为鲜明。得益于其强大的校友网络——一个几乎囊括了中国民营企业半壁江山的群体,长江的教授们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活案例库”。他们可以深入到校友企业中,进行贴身观察和研究,产出大量原创的、冒着热气的中国企业案例。课堂上讨论的,可能就是你身边某位同学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或是隔壁桌大佬刚刚完成的惊天并购。这种“取势、明道、优术”的教学理念,也决定了其案例偏重于宏观战略、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探讨。长江的教授在讲课时,往往能信手拈来地引用校友的实例,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学,其“接地气”的程度不言而喻,对民营企业家和创始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中欧同样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并且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案例中心。中欧的案例库可以用“博采众长”来形容。一方面,它引进了大量哈佛等国际顶尖商学院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掌握规范、成熟的商业分析框架;另一方面,它也投入巨大精力开发本土案例,其案例库中关于中国企业的深度剖析同样汗牛充栋。中欧的课堂,更像是一个全球商业实践的“大舞台”。教授可能会先用一个宝洁公司的经典营销案例讲解理论框架,然后再用一个中国本土新消费品牌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理论如何修正和应用。这种“接地气”,是一种比较视野下的务实,它帮助职业经理人建立起一套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在中国落地的管理方法论。

学术研究:扎根实践与理论对话

教授“接地气”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他们的学术研究是否与当下的商业实践同频共振。是专注于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深论文,还是致力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其研究方向与中国经济的脉搏贴得非常近。学院鼓励教授们从中国独特的经济现象中提炼管理智慧,形成源自中国的管理思想。例如,对平台经济、数字化转型、家族企业传承等中国特色问题的研究,长江都走在了前列。教授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迅速转化为课程内容和面向公众的观点输出。他们频繁地与企业家群体互动,举办各种论坛和闭门会议,这种紧密的产学研结合,使得他们的研究天然地“附着”在商业的土壤上。可以说,长江教授的研究,本身就是“接地气”的产物,其目标就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

中欧的教授们同样在中国问题研究上建树颇丰,但其风格略有不同。他们的研究往往更强调与国际主流学术界的对话,力求用严谨的量化分析和理论模型来解释中国的商业现象,并将这些发现贡献给全球管理知识体系。这使得中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拥有很高的声誉。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学到经过国际学界检验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深刻洞见。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是站在全球学术的高度来俯瞰和解析中国,它追求的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规律总结,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归纳。

课堂风格与互动模式

p>

最后,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课堂上的真实情景。教授的风格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还是循循善诱的“教练”?

普遍的反馈是,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氛围更像是“思想的碰撞”和“格局的提升”。由于学生群体多为创始人和董事长级别,他们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战略性、方向性的。长江的教授们也乐于扮演“传道者”的角色,他们不仅教授管理工具,更注重启发学生的哲学思考,从历史、文化、人性的高度来解读商业。课堂上,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辩论和分享,往往能激发出超越商业本身的火花。这种“接地气”,是与中国顶尖企业家群体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

中欧的课堂则以其严谨、系统和高强度而著称。教授们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使用各种精密的管理工具和分析模型来拆解复杂的商业问题。课程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参与度要求很高。这种风格对于希望系统性地梳理管理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它的“接地气”体现在工具的实用性和方法的有效性上,是“授人以渔”式的务实。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对比维度 长江商学院 中欧商学院 “接地气”指数解读
师资构成 顶尖华人海归学者,全职聚焦中国 国际化团队,中外教授结合 长江:文化同源,深度扎根;中欧:多元视角,全球桥梁
教学案例 以原创的、鲜活的中国本土案例为主 经典国际案例与本土案例并重 长江:身临其境,代入感强;中欧:比较学习,框架扎实
研究方向 紧贴中国商业实践,解决本土问题 与国际学术对话,解析中国现象 长江:问题导向,即时应用;中欧:理论驱动,规律总结
课堂氛围 思想碰撞,格局提升,偏向“传道” 系统严谨,方法论强,偏向“授业” 长江:懂企业家的心;中欧:给经理人的“枪”

结论: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解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谁的教授更‘接地气’?” 经过一番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两所学院的教授都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最高水平的“接地气”。

长江商学院的“接地气”,是一种“懂你”的境界。它的教授们,凭借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对中国商业生态的零距离观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文化困境和精神追求。它更适合那些在商场上已经“有术”,渴望在“道”的层面寻求突破,提升格局和视野的创始人群体。它的“地气”,接的是中国商业文明的“龙脉”。

而中欧的“接地气”,则是一种“帮你”的务实。它的教授们,提供了一套经过全球验证、并结合中国国情改良的管理“工具箱”和“方法论”。它更适合那些希望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带领企业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它的“地气”,接的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地基”。

因此,对于未来的学员而言,与其纠结于谁更“接地气”,不如反躬自问:我当前最需要接上哪一股“地气”? 是需要一位能与你煮酒论英雄、谈古今之变的思想导师,还是需要一位能教你如何绘制精准战略地图、优化供应链的实战教练?明确了自身的需求,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进一步,通过对两校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追踪,来量化不同“接地气”风格对个人和企业产生的长远影响。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选择,永远是那个最适合你的选择。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