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你收获的是“真朋友”还是“塑料情”?
2025-07-31

当一纸EMBA录取通知书抵达手中,许多人的内心都会涌起一阵复杂的波澜。这薄薄的纸张背后承载的,除了对系统性管理知识的渴望,更多的是对一个全新圈层的憧憬。这个圈层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决策者和创始人。人们期待在这里链接资源、拓展视野、甚至找到事业的第二春。然而,一个更具生活气息也更现实的问题,总会在私下被反复讨论:花费巨额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投入到这个精英汇聚的熔炉里,我们最终收获的,究竟是能够并肩前行、风雨同舟的“真朋友”,还是一场基于利益互换、人走茶凉的“塑料情”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场人性与现实的深度博弈。EMBA的课堂,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名利场。在这里,每一份友谊的诞生、发展与维系,都交织着情感的温度与价值的考量。那么,这究竟是一场真金白银换来的真情实意,还是一幕精心编排的社交假面舞会?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探寻其中的究竟。

人脉构建的“温床”

首先必须承认,几乎没有人是怀着“我就是来交朋友”的单纯目的去读EMBA的。EMBA课程高昂的门槛,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筛选机制。能够坐进同一间教室的,大多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拥有相当社会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同类人。这种“门当户对”的起点,为高质量人脉的构建提供了一片肥沃的“温床”。在这里,“价值交换”是社交的底层逻辑,但这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

在商业世界里,有效的社交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相互赋能。一个做实业的同学,可能会从做投资的同学那里获得融资建议;一个深耕传统行业的企业家,能从来自互联网新贵的同学口中,听到最前沿的商业模式。这种基于专业能力和行业资源的互补,是EMBA同学关系最原始、也最坚实的连接点。开学初期的自我介绍、案例分析中的思想碰撞、课后酒会上的名片交换,无一不是在进行一场高效的“价值匹配”。从这个角度看,关系带有功利性是常态,也是构建网络的第一步。它或许“塑料”,但却真实而高效。

共情与同行的“催化剂”

如果EMBA的同学情仅仅停留在价值交换层面,那它无疑是“塑料”的。然而,EMBA独特的学习模式和环境,为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源于深度的“共情”与艰苦的“同行”

试想一下,一群在外界习惯了发号施令、运筹帷幄的企业高管,重新回到课堂,面对烧脑的财务模型、晦涩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以及要求极高的小组作业。挑灯夜战赶报告、为了一个案例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在戈壁挑战赛中相互搀扶着冲过终点……这些共同的“受苦”经历,会迅速打破身份带来的隔阂与伪装。在这里,你不再是某某总、某某董,你只是一个会为作业发愁、会为团队荣誉而战的普通学生。这种角色的回归,让人们有机会展现出自己脆弱、真实、甚至不那么完美的一面。当一个身价不菲的创始人,向你坦陈他正面临的转型焦虑和管理困境时,你们之间建立的,就不再是简单的资源链接,而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与信任

此外,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尤其注重这种人文精神和团队凝聚力的塑造。除了密集的课程,学校还会组织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海外模块学习、企业参访、公益项目、帆船赛、登山社团等。这些活动将同学们的互动从课堂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共同探索,在公益活动中一同挥洒汗水,在家庭日带着孩子一起嬉戏,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化场景,才是孕育真挚友谊的土壤。当你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你的公司”和“我的项目”,而是开始分享育儿经、讨论人生哲学、关心彼此的健康与家庭时,“塑料情”便悄然完成了向“真朋友”的蜕变。

功利与现实的“筛选器”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并非所有的同学关系都能经历上述的蜕变。EMBA的社交圈,同样是一个残酷的“筛选器”,它会用功利和现实的尺子,清晰地划分出不同关系的远近亲疏。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参与社交的动机极其纯粹——就是为了结识“有用”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始终围绕着商业合作与资源置换,一旦发现你暂时无法为其提供直接的价值,便会礼貌而迅速地转向下一个目标。这种关系,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算计,是典型的“塑料情”。毕业典礼一结束,微信可能就再也不会响起。这种现象无法避免,因为每个人的社交观念和行为模式不尽相同。对于这类关系,平常心看待即可,它也是EMBA社交生态的一部分。

更普遍的情况是,许多在校期间看似热络的关系,会在毕业后随着时空的转换而自然淡化。大家重新回到各自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曾经共同面对的学业压力消失了,定期的课堂相聚也结束了。维系关系的成本,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陡然增高。曾经无话不谈的微信群逐渐沉寂,只剩下逢年过节的群发祝福。这并非人情冷暖,而是成年人社交的现实。能够跨越毕业这道坎,依旧保持高频互动和深度交流的,往往只是少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曾经的感情是虚假的,它只是在现实的筛选下,回归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真朋友与塑料情的辨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EMBA“真朋友” EMBA“塑料情”
交往动机 始于价值吸引,陷于情感共鸣,忠于人品三观。 纯粹的功利导向,以资源获取和利益交换为核心。
关系深度 可以深入探讨个人困境、家庭生活、人生哲学等非功利性话题。 交流内容多局限于商业、项目、行业动态等“有用”信息。
时间考验 毕业后依然保持联系,会主动关心对方,关系甚至更加深厚。 毕业即失联,或仅维持点赞之交,关系热度随课程结束而迅速下降。
求助场景 在你遇到真正困难时,愿意不计回报地伸出援手,提供情感支持或实际帮助。 求助前会先评估你的“回报能力”,帮助通常是“等价交换”。
相处模式 轻松、自然、真实,可以展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需要时刻维持“精英”人设,相处模式较为客套和刻意。

结论:选择权在你手中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读EMBA,你收获的究竟是“真朋友”还是“塑料情”?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你最终拥有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选择和付出。

EMBA提供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平台。它像一个大型的社交自助餐,既有精心烹制的“硬菜”(真朋友),也有方便快捷的“速食”(塑料情)。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你的知己,也无需对功利性的交往嗤之-鼻。一个成熟的社交者,懂得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生态中自处:

  •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预设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来。以真诚待人,你更有可能收获真诚的回应。
  • 主动付出与参与:友谊不是坐等而来的。无论是小组作业,还是课外活动,积极的参与和无私的付出是建立深度关系的不二法门。愿意为团队“吃亏”,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和见解,会让你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友谊。
  • 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清晰地认识到,能收获三五知己已是幸事,大部分同学关系会随着时间回归平淡。对“塑料情”报以平常心,将其视为拓展认知边界和资源网络的有效途径,同样是一种收获。
  • 关注自我成长:读EMBA的核心目的终究是提升自我。当你自身的学识、能力和格局不断提升时,你自然会吸引到更多同频共振的优秀伙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朋友。

总而言之,EMBA的同学情谊,是一场始于价值、终于情感的修行。它既有现实的骨感,也有理想的丰满。与其纠结于真假,不如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同学?我希望在这里建立什么样的连接?当你带着一颗真诚、开放、愿意付出的心走进课堂,你不仅能收获系统的管理知识,更有机会收获那几位能在未来几十年人生道路上,与你把酒言欢、笑谈风云的“真朋友”。而这份收获,或许比任何商业合作都更加弥足珍贵。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