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EMBA毕业后的“同学会”,才是真正检验人脉的开始?
2025-07-31

当香槟的泡沫褪去,毕业典礼的激动心情渐渐平复,EMBA学员们脱下院袍,重新穿上各自企业的“战袍”回归商场。许多人以为,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花费不菲的学费,最大的收获便是那个印着烫金校徽的通讯录。他们以为,人脉的构建已经完成,接下来便是坐享其成的“收割季”。然而,现实往往会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真正的考验,其实从毕业后的第一场“同学会”才悄然拉开序幕。

这并非悲观的论调,而是一个更为成熟和现实的视角。在校期间,大家被“同学”这一单纯而美好的身份包裹着,共同的目标、相似的课程、定期的相聚,构建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温室”。而毕业,则意味着所有人被重新抛入真实商业世界的“丛林”,曾经的身份光环逐渐褪色,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开始面临最严苛的检验。

身份的转变与期待

在EMBA的课堂里,无论你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亦或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大家的首要身份只有一个——同学。这个身份具有奇妙的“拉平”效应。大家一起为小组作业熬夜,一起在课堂上争论案例,一起在拓展训练中挥洒汗水。这种基于共同学习和经历建立起来的关系,纯粹而热烈。在那个特定的场域里,人们更愿意展现自己谦逊、合作、乐于分享的一面。

然而,毕业证书像一道分水岭,将这段田园诗般的集体生活与残酷的商业现实隔开。当大家回归各自的岗位,头衔、公司规模、行业地位等现实因素重新占据主导。曾经的“同学”悄然变成了潜在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投资者或求助对象。这时,人们对这段关系的期待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情感交流,而是掺杂了更多的功利性考量。你不再仅仅是“隔壁组的老王”,而是“那个做医疗器械的老王”,他也不再是“爱开玩笑的小李”,而是“掌握着VC资源的小李”。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检验人脉的第一重滤网。

价值交换的现实博弈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人脉的维系同样遵循这个底层逻辑。在校期间,这种价值交换更多体现在智力、经验和情感层面。比如,你擅长财务分析,我精通市场营销,我们在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时可以完美互补。这种合作的成本低、风险小,且被“完成学业”这一共同目标所驱动。大家慷慨地分享观点,因为这并不会直接触及核心商业利益。

毕业之后,价值交换的舞台转移到了真金白银的商业世界。此时的“交换”变得更加复杂和现实。一场看似简单的“同学会”,其实就是一场非正式的资源盘点与对接会。你向一位做地产的同学请教拿地策略,他可能会思考你的项目能为他带来什么回报;你希望一位在政府部门的同学帮忙疏通关系,他必须衡量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这并非人情冷漠,而是成年人世界的运行法则。正如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Givers and Takers》一书中所揭示的,人际网络中存在“给予者”、“获取者”和“互利者”。毕业后的同学圈,会迅速地对每个人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那些仅仅希望从同学圈中“获取”资源,而自身无法提供对等价值,或者不愿意“给予”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人脉”正在快速缩水。真正坚固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价值交换之上。它可以是商业机会的互通有无,可以是行业洞见的深度交流,甚至可以是关键时刻的情感支持。那些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如何持续为社群创造价值的同学,往往在毕业后拥有更具活力的关系网。

从“温室”到“丛林”的关系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EMBA在读期间与毕业后的关系动态:

维度 EMBA在读期间 EMBA毕业之后
关系基础 共同学习经历、同学身份、情感共鸣 商业价值、资源互补、个人信誉
互动频率 固定、高频(上课、活动) 非固定、低频、需刻意维持
价值衡量 以知识分享、团队协作为主 商业机会、资源对接、利益共赢为主
核心挑战 平衡学业、工作与家庭 在时间与距离的阻隔下,维持关系的深度与活性

时间与距离的双重考验

EMBA课程的设计,本身就为维系同学关系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定期的集中授课,就像是关系的“充电桩”,无论大家平时多忙,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几天可以聚在一起,更新彼此的近况,加深情感连接。这种强制性的、有节奏的互动,是关系保温的绝佳方式。

毕业后,这个“充电桩”被拔掉了。每个人都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向各自的天空。地理上的距离成为第一道障碍。同学可能遍布全国乃至全球,一次简单的会面都需要精心策划,成本高昂。更致命的是时间的稀缺。作为企业的中流砥柱,EMBA毕业生的日程表通常被排得满满当当。在无数个紧急的会议、重要的谈判和必要的应酬之间,为“同学情谊”专门留出时间,变成了一种奢侈。此时,维系关系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内心的认可和情感的驱动。

因此,“同学会”的参与率和参与者的状态,就成了一个绝佳的观测指标。哪些人总能排除万难前来相聚?哪些人只是在微信群里点赞、从不现身?聚会中,大家是真心交流,还是仅仅为了交换名片、打探消息?时间会冲刷掉那些脆弱的、表面的连接,留下的,是那些经得起考验的、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关系,其价值远非一个通讯录上的名字可比。

光环褪去后的个体魅力

在读期间,每个人都沐浴在商学院的“光环”之下。特别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品牌背书。“长江的同学”这个标签,自带一种身份认同和彼此的初步信任。大家会下意识地认为,能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在能力、视野和资源上都有过人之处。这种“群体光环”极大地降低了建立关系的初始成本。

然而,毕业之后,这个光环的效力会逐渐减弱。当具体的合作摆上桌面时,对方看的不再是你毕业于哪所学校,而是你这个人本身——你的专业能力、你的商业信誉、你的行事风格、你的人品格局。你的“个体魅力”和“个人品牌”,取代了“群体光环”,成为你社交价值的核心。你是否言出必行?你是否乐于助人且不求即时回报?你在合作中是斤斤计较还是着眼大局?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与你进行深度绑定。

一场同学会,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的个体魅力。你会发现,那些在毕业后依然备受欢迎、被大家环绕的同学,往往不是头衔最响、公司最大的,而是那些最值得信赖、最能持续输出价值、最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将“同学”这个身份,内化成了个人品牌中最闪亮的一部分。这才是EMBA教育赋予的,超越知识和人脉本身的,最宝贵的财富。

结论:从“连接”到“信任”的升华

总而言之,将EMBA毕业视为人脉构建的终点,是一种天真而危险的误解。毕业典礼,仅仅是完成了人脉的“冷启动”和“ ????????连接”。而毕业后的每一次“同学会”,每一次互动,都是对这些连接进行筛选、加固和升华的过程,是真正检验人脉质量的开始。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从“同学”到“战友”,从“连接”到“信任”的升华。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商业价值,更是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你的情商、你的格局,以及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信誉和魅力。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最高级的人脉,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愿意信任你、帮助你。

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或正在就读的同学,我的建议是:

  • 珍惜在校时光,建立真诚情感:不要只盯着潜在的商业机会,多花时间去了解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建立纯粹的友谊。这是日后一切合作的情感基石。
  • 持续创造价值,成为“给予者”:思考你能为这个集体带来什么,主动分享你的知识、资源和见解。成为一个“枢纽式”的人物,而不是一个“索取者”。
  • 毕业后主动维系,保持真诚互动:不要让联系方式静静地躺在手机里。一个真诚的电话,一次用心的组织,远比在群里发一个红包更有力量。

最终,EMBA带给你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塞满了商业精英的通讯录,而应该是一个经过时间与现实考验,由一群彼此信任、互相扶持的终身挚友组成的,有温度、有力量的价值共同体。而“同学会”,正是这个共同体生命力的最佳见证。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