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决定重新背起书包,花费不菲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走进emba商学院的课堂时,他/她所寻求的,仅仅是那纸文凭和更新的知识体系吗?恐怕不尽然。在知识的殿堂背后,一个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圈子”正悄然形成,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个圈子,是EMBA项目最核心、最神秘,也最富争议的价值所在。它究竟是一个互通有无、激发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还是一个心照不宣、等价交换的利益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emba商学院的圈子,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的筛选过程。首先,是经济门槛。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天然地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能进入这个课堂的,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相当成就、拥有可观财富积累的精英人士。其次,是资历门槛。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对申请者的管理年限、职位级别、行业影响力都有着严苛的要求。这个双重过滤机制,确保了圈子成员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认知水平上,处于一个相对均质化的“高能”层面。
然而,仅仅是把一群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圈子。真正的粘合剂,是共同的学习体验。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群平日里运筹帷幄的董事长、CEO们,在课堂上为了一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在深夜为了完成小组作业而共同奋战,在海外游学模块中一同体验异域文化。这种从“指点江山”到“回归学生”的身份转换,以及高强度的共同经历,迅速打破了彼此间的隔阂,催生出一种超越普通社交关系的“同窗情谊”。这种基于信任和情感联结的关系,为后续的资源流动和价值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最理想的角度看,EMBA圈子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资源共享平台。这里的“资源”是多维度的,远不止于金钱和项目。最核心的,是认知与信息的共享。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可能正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苦恼,而他的同学里,恰好有一位是互联网巨头的技术高管。在一次课后小聚中,几句点拨,可能就让他茅塞顿开,避免了数百万的试错成本。这种跨行业的知识碰撞,是任何咨询公司都难以提供的“实战智慧”。
其次,是机会与资本的共享。一个有优秀创业项目的同学,最快的融资渠道或许不是去见无数个陌生的VC,而是向班里从事投资的同学进行一次路演。因为彼此知根知底,信任成本极低,决策效率极高。同样,一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同学,可能会从一位在零售行业深耕的同学那里,获得关于新商业综合体业态规划的宝贵建议,甚至直接促成主力店的入驻合作。这种基于同学关系的商业合作,往往更加高效和可靠。
更不容忽视的,是情感与压力的疏导。高处不胜寒。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孤独感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在EMBA的圈子里,大家身份对等,境遇相似,可以卸下平日的伪装,坦诚地交流管理中的困惑、决策时的挣扎,甚至是家庭生活的烦恼。这种心理层面的支持和共鸣,是维系圈子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情感纽带,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了商业利益。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当“资源共享”的温情面纱被揭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现实,甚至有些冷酷的“利益交换”逻辑。在这个圈子里,人脉不再仅仅是情感的联结,而被清晰地标定为一种可以被调用和交换的“资源”。每一次求助,每一次合作,都在无形中被记上了一笔人情账。今天你帮我解决了一个融资难题,明天我可能就要在我的权力范围内,为你公司的业务审批打开方便之门。
这种交换,一旦越过商业合作的边界,就可能滑向灰色地带,甚至触及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圈子文化”极易演变为“圈子利益”,进而形成一个个牢固的、排外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内,资源和机会优先内部流动,规则和默契也由内部制定。这不仅可能对圈子外的企业构成不公平竞争,更有可能滋生权力寻租和商业腐败的温床。一些备受争议的商业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往往闪现着某些商学院同学圈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圈子文化,会扭曲学习的初衷。部分学员报读EMBA的根本目的,不再是提升管理认知,而是“混圈子”、“拉关系”,将商学院课堂当成了最高效的“社交名利场”。在这种风气下,知识的探讨被功利性的社交所取代,学术的纯粹性被严重侵蚀。同学关系,也从单纯的同窗之谊,异化为一张张有待兑现的“人情支票”。
提到国内顶尖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其以“取势、明道、优术”为校训,并强调培养企业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这无疑是希望将圈子文化引向“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的光明面。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活跃度而著称,校友之间的互助合作案例不胜枚举,从共同发起公益基金,到携手投资新兴产业,充分体现了圈子正向价值的巨大能量。
然而,也正因为其校友群体汇集了中国商界最具影响力的面孔,长江商学院的“圈子”也常常被外界与“利益交换”联系在一起。其极高的门槛和强大的校友网络,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利益场。在这个场域内,资源共享与利益交换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一次看似平常的校友聚会,可能就是一场涉及数亿资金的商业谈判;一句课间的玩笑,可能就决定了一个项目的生死。这并非是学院的初衷,却是精英圈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难以避免的现实生态。可以说,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恰恰是EMBA圈子文化“一体两面”最生动的缩影。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属性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资源共享 (Resource Sharing) | 利益交换 (Interest Exchange) |
---|---|---|
核心动机 | 基于信任的互助,共同成长,知识激发 | 基于功利的目的,价值索取,人脉变现 |
互动过程 | 开放、平等、自愿的交流与分享 | 带有明确目的、心照不宣的等价或不等价交换 |
价值衡量 | 难以量化,注重长期关系和情感价值 | 可量化,注重短期回报和实际利益 |
主要产出 | 新思想、新模式、跨界合作、情感支持 | 商业订单、融资、政策便利、个人背书 |
道德考量 | 符合商业伦理,倡导利他精神 | 可能游走在灰色地带,存在不公平竞争和伦理风险 |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商学院的“圈子文化”,究竟是资源共享还是利益交换?答案显然并非非黑即白。它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的“矛盾统一体”。它既是知识激荡、价值共创的平台,也是人情交织、利益博弈的场域。资源共享是其表,利益交换是其里;资源共享是其理想,利益交换是其现实。
理解这一 duality (二元性) 至关重要。对于即将或正在就读EMBA的企业家而言:
对于商学院本身而言,如何引导“圈子文化”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除了在课程中加强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鼓励真正的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抑制赤裸裸的利益交换风气。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
最终,EMBA的圈子就像一把双刃剑,是“利器”还是“凶器”,不完全取决于剑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握剑之人。如何善用其锋,避其害,考验着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企业家的智慧与定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