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早已习惯于发号施令、解决问题的企业高管,重新踏入校园,坐在EMBA的课堂里,他或她最需要重塑的是什么?是获取更新的商业理论?是结交更广的人脉?这些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或许是一种根本性的角色转变——从一个无所不知的“答案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充满好奇、善于挖掘的“问题提出者”。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业领军人物的课堂上,知识的传递早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高水平的碰撞与共创。在这里,一个石破天惊的好问题,其价值往往远超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标准答案”。
EMBA教育与我们过往经历的任何学习阶段都存在本质区别。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其核心目标往往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记忆并应用这些知识来“回答问题”。这是一种“填补空白”式的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给出标准答案。然而,EMBA的学员们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各自领域的成功者,脑中装满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方法论和商业直觉。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寻找简单的“what”和“how”,而是为了探索更深层次的“why”和“what if”。
因此,EMBA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多年的成功经验,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可能形成坚固的“能力陷阱”和“思维惯性”。此时,一个好的回答,可能只是在强化原有的认知框架;而一个出其不意的好问题,则像一把锋利的思想手术刀,能够瞬间切开习以为常的表象,迫使包括提问者、同学乃至教授在内的所有人,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例如,当大家都在讨论如何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时,一个“我们是否应该拥有自己的供应链?”或者“未来的供应链核心是效率还是韧性?”这样的问题,能瞬间将讨论的维度从战术执行提升到战略抉择的层面,这便是提问的力量——它改变的是思考的起点,而非仅仅是终点。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提出正确的问题。”这句话在EMBA的案例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商业案例,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真实情境,它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如果学员仅仅满足于根据案例给出的信息,快速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他很可能只是在治疗“症状”,而非根除“病因”。
卓越的提问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诊断工具。它能引导我们层层深入,拨开迷雾,触及问题的真正核心。丰田公司著名的“五个为什么(5 Whys)”分析法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通过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EMBA课堂上,面对一个公司利润下滑的案例,一个好的提问者不会止步于“如何提升销量?”或“如何削减开支?”。他会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失去市场份额?”(答案可能是产品创新不足) ->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创新会落后?”(答案可能是研发流程僵化) -> “为什么我们的研发流程会僵化?”(答案可能是企业文化趋于保守)……你看,通过提问,问题从一个财务问题,演变成了一个深刻的组织与文化问题。只有定位到这个深度,开出的“药方”才可能真正有效。
EMBA课堂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不是书本,也不是PPT,而是坐在一间教室里的几十位“身经百战”的同学。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以及十几二十年的独特管理经验。如果课堂的互动模式是“教授提问,学生抢答”,那么知识的流动将是单点对单点的,效率极其低下。更糟糕的是,一个强势的“回答”往往会终结讨论,让其他潜在的、更多元的观点没有机会浮现。
相比之下,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则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它能激起层层涟漪,邀请所有人参与到一场共同的探索中来。想象一下,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向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请教:“在你们的行业里,‘用户体验’这个词是如何被定义和衡量的?”这个问题本身不提供任何答案,但它打开了一扇跨界交流的大门。它让制造业的同学有机会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实践,也让其他同学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思考“用户体验”的普适性与特殊性。一个好的问题,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催化剂,它将个体的智慧,凝聚成强大的集体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行为在课堂上的不同影响:
维度 | 提供一个“答案”的影响 | 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的影响 |
对话流向 | 倾向于终结对话,形成结论。 | 开启或深化对话,激发更多观点。 |
知识来源 | 主要展示回答者本人的知识储备。 | 挖掘和整合在场所有人的隐性知识。 |
团队动力 | 可能造成“权威”或“竞争”氛围。 | 营造“协作”与“共创”的氛围。 |
创新可能 | 在现有框架内寻找最优解。 | 挑战现有框架,催生颠覆性思考。 |
在EMBA的学习旅程中,向外探索世界固然重要,但向内审视自我或许是更具变革性的成长。而提问,恰恰是进行深刻自我反思最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将问题对准自己时,它就成了一面洞察内心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认知边界、决策偏好和领导力盲区。
一个习惯于给出答案的领导者,往往会强化自己的权威和已有的成功路径。而一个敢于向自己提问的领导者,则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谦逊。在EMBA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学员们可以坦诚地问自己一些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启齿的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它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领导力修炼。它促使我们从一个“管理者”向一个“领导者”蜕变,从关注“术”的层面,上升到关注“道”的层面。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其价值远远超过学会几个新的商业模型。
我们正处在一个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过去成功的答案,很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枷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着极度的热情去好奇。”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回答的能力,解决的是昨天和今天的问题;而提问的能力,则是在定义和探索明天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是企业战略创新和预见未来的罗盘。当所有竞争对手都在问“如何将我们的产品卖得更好?”时,乔布斯问的是“如果手机不仅仅是手机,它能成为什么?”;当传统酒店业在思考“如何提高入住率?”时,Airbnb的创始人问的是“我们能否让任何一个空余的房间都成为旅行者的家?”。这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创新,无一例外,都源于一个颠覆性的问题。
在EMBA课堂上,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出“what if”(如果……会怎样?)的问题,学员们得以锻炼自己的战略想象力。这种能力,是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新航向的核心能力。它要求领导者不满足于对现状的修修补补,而是敢于对未来进行大胆的设想和追问。这是一种从“解题者”到“出题者”的升维,也是EMBA教育希望赋予学员的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综上所述,在EMBA的殿堂里,提问的能力之所以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角色和思维跃迁。它意味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从固守已知到拥抱未知的转变,从个人英雄主义到激发集体智慧的转变,从向外求索到向内自省的转变,以及从解决当下到远见未来的转变。
在信息和答案唾手可得的今天,“知道什么”的价值正在迅速贬值,而“知道该问什么”的能力,则成为了稀缺的、高价值的智慧。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真正的价值,并非是提供一个完美的“答案库”,而是营造一个鼓励提问、激发思考的“问题场”。它旨在帮助中国的商业领袖们,完成从优秀的“知道分子”到卓越的“智慧探索者”的进化。未来的商业世界,属于那些能够提出更有穿透力、更能激发想象、更能触及本质问题的领导者。因此,对于每一位EMBA学员而言,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好奇,在复杂中精准提问,或许才是这段学习旅程中,最值得带走的行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