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唯有几盏夜灯与我桌前的台灯遥相呼应。时钟的指针无情地划过凌晨两点,我却毫无睡意,指尖冰凉,心脏在胸腔里不规则地跳动。手里捧着的是一本厚重的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案例集,上面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嘲笑着我的不自量力。巨大的焦虑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我紧紧包裹,几乎令人窒息。就在这时,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打破了这令人绝望的寂静。来电显示是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遥远的名字——我的同班同学。这个问题,"当我为EMBA课程而焦虑到失眠时,是谁的一通电话安慰了我?",答案看似简单,却牵引出一段关于认知、成长与联结的深刻体验。
决定重返校园,攻读EMBA课程,对我而言是一个深思熟虑后的勇敢决定。当我收到长江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那种喜悦与自豪感至今记忆犹新。这不仅仅是一张入学许可,更像是一张通往更高认知维度和更广阔商业世界的门票。我幻想着自己将在这里与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激荡思想,系统地梳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实现事业与人生的再次跃迁。
然而,理想的光环很快被现实的阴影所笼罩。开学后的第一个模块,我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身边的同学,非董事长即创始人,每个人都带着耀眼的光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小组讨论中,他们引经据典,对商业案例的剖析鞭辟入里,总能提出我闻所未闻的见解。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显得如此单薄。一种名为“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的情绪悄然滋生,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属于这里吗?我是不是那个被幸运错选的人?”这种自我怀疑,像一颗种子,在心底疯狂生长。
更致命的是时间与精力的双重透支。白天,我是公司的决策者,需要处理千头万绪的业务;晚上和周末,我变回一名学生,需要预习、阅读、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家庭生活的天平也开始倾斜,陪伴家人的时间被无情挤压。我像一个试图同时玩转三个火球的杂技演员,事业、学业、家庭,任何一个都不能掉落,但精力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耗尽。失眠,便成了这场焦虑交响曲中最刺耳的音符。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是强撑着说一句“我没事”,还是将满腔的脆弱和盘托出?电话那头传来了老李的声音,他是我邻座的同学,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平时在课堂上发言总是逻辑清晰,气场强大。
“还没睡?在看明天要讨论的那个能源案例?”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很温和。我“嗯”了一声,声音干涩。沉默了几秒钟,他突然笑了笑,说:“说实话,我快被这个案例搞疯了。看了三遍,还是觉得有好几个关键数据对不上,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就是这句话,“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情绪的闸门。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原来你也这么觉得?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我正对着那几张财务报表发呆,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管理都做到狗身上去了。”那一刻,积压已久的委屈、焦虑和自我否定,伴随着这句话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我滔滔不绝地讲述了我的困惑,我的力不从心,以及我对未来的迷茫。
老李没有打断我,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等我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兄弟,我们这群人,在外面都是被叫‘总’的,习惯了掌控一切,习惯了永远正确。但在长江商学院这个地方,我们被打回了原型,都只是学生。觉得难,觉得跟不上,这太正常了。不难,我们来这里干什么?我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吗?”他接着分享了他自己是如何平衡公司和学业的,他甚至为了一个作业,和团队开了几次“不务正业”的研讨会。他告诉我,他认识的好几个同学,包括那些看起来游刃有余的“学霸”,私下里也都在熬夜苦读,甚至组建了小范围的“抱团取暖”学习小组。
这通电话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老李给了我什么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在于他让我完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转变:从孤独的“我”,变成了共担的“我们”。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归属感和社群支持是缓解压力、对抗焦虑的有效途径。当我以为只有“我”在深夜里挣扎时,痛苦是加倍的;而当我知道有“我们”在共同面对时,困难仿佛被瞬间稀释了。
美国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脆弱的力量”。她认为,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和不确定性面前,依然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在EMBA这样一个精英汇聚的环境里,承认自己的“不懂”和“不能”需要巨大的勇气。老李的坦诚,为我示范了这种勇敢。他的脆弱,非但没有削弱他的形象,反而让我感到无比的亲近和信赖。这通电话,本质上是一次基于脆弱的深度联结,它打破了同学之间因“光环”而产生的隔阂,构建起一种真实而坚固的战友情谊。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同侪网络”(Peer Network)同样,甚至更为关键。这个网络不应仅仅是基于商业利益的资源互换,更应是能够分享智慧、分担压力、共同成长的支持系统。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铠甲来到这里,而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彼此卸下铠甲,坦诚相见的时刻。
那通电话之后,我开始主动地与同学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我不再将每一次讨论都视为一场智力竞赛,而是看作一次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我发现,当我放下“必须表现得完美”的包袱后,我反而能更轻松地吸收知识,更敏锐地捕捉到他人观点中的闪光点。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不仅一起“啃”案例,也分享各自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真实困境。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远比书本上的理论来得深刻和有效。
我逐渐领悟到,EMBA课程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课程本身。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我们这些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管理者,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以下是我对EMBA价值的重新梳理:
传统的认知价值 | 深层的真实价值 |
---|---|
系统化的商业知识和理论框架 | 认知维度的升维:学会从全球化、未来趋势等更高维度思考问题。 |
一张有分量的文凭和校友身份 | 高质量的深度人脉:建立基于信任和共鸣的“战友”关系网络。 |
提升解决商业问题的能力 | 强大的抗压与反思能力:在高压下认识自我、调整心态、重塑领导力。 |
获取前沿的行业资讯 | 自我认知的重塑:打破“成功者”的固化形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 |
正如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在开学典礼上所说:“你们来这里,不仅仅是来学习‘术’,更是来探寻‘道’。”最初我对此理解不深,以为只是些漂亮的辞藻。但经历过那段焦虑与失眠,以及那通改变一切的电话后,我才明白,所谓的“道”,就隐藏在每一次的自我怀疑、每一次的坦诚交流、每一次的抱团取暖之中。它关乎领导力,但首先关乎人性;它关乎商业,但首先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为EMBA课程而焦虑到失眠时,是谁的一通电话安慰了我?”答案是我的同学,一个和我一样在深夜里为学业挣扎的“战友”。但这通电话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安慰本身。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认知上的盲区,让我明白,EMBA之旅的精髓,不在于证明自己有多强,而在于拥抱自己的不足,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一群同样优秀而真实的人,共同进化。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记录我个人的一段心路历程,更是希望为那些正在或即将在高强度学习环境中奋斗的人们提供一个视角。无论是攻读EMBA,还是在任何充满挑战的领域,我们都可能遭遇类似的焦虑与自我怀疑。此时,请记住:
未来的研究或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分析高管人群在“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机制,以及商学院社群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对我个人而言,那通深夜的电话,已经为我上了整个EMBA课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告诉我,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坠落,而是在坠落时,知道身边会有一群人,愿意接住你,并与你一同,再次起飞。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