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是不是总有那么一点小纠结?手握一堆“战功”,心里既骄傲又忐忑。骄傲的是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忐忑的是,这分寸该如何拿捏?说得太轻描淡写,怕被淹没在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说得太天花乱坠,又怕被贴上“爱炫耀”、“浮夸”的标签。尤其是在申请顶尖商学院或重要职位时,招生官和面试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炫耀”,又能让自己的成就闪闪发光,给对方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这其实是一门关于沟通与自我呈现的艺术,讲究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高级感”。
很多人在写简历或个人陈述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罗列头衔。比如,“担任学生会主席”、“XX项目负责人”、“XX公司实习生”。这些头衔固然重要,但它们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招生官更想知道的是:在你担任这个角色期间,你具体做了什么?你带来了什么改变?这才是成就的核心价值所在。
与其简单地陈述“我曾是市场部实习生”,不如换一种方式,用事实和行动来填充这个头衔。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STAR原则。这个原则被广泛应用于面试和简历写作中,它能帮助我们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经历:
举个例子,假设你组织了一场校园活动。按照STAR原则,你的描述就可以从“我组织了一场校园慈善跑活动”升级为:“(S)当时我们学院的年度慈善捐款额一直停滞不前,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T)我的任务是策划一场创新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为指定慈善机构筹集更多善款。(A)为此,我带领一个5人团队,首次引入了‘色彩跑’概念,并通过社交媒体矩阵进行预热宣传,与校外商家合作拉来了价值5万元的赞助。(R)最终,活动吸引了超过800名学生参与,比往年增加了150%,并成功筹集善款10万元,是前一年的3倍,获得了校报头版报道。”你看,这样一来,你的领导力、策划能力、执行力和影响力就一目了然,完全没有炫耀的感觉,全是实实在在的贡献。
顶尖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在筛选申请者时,尤其看重候选人是否具备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他们寻找的不是拥有漂亮头衔的“收藏家”,而是能够洞察问题、采取行动并带来积极改变的“实干家”。因此,将你的每一个头衔都转化为一个关于“影响”的迷你故事,是让你的申请材料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如果说故事能让你的成就变得生动,那么数据则能让你的成就变得“铁证如山”。数字是最客观、最直观的语言,它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并赋予你的描述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在商业世界里,数据驱动决策是基本素养,在申请材料中展现你的“数据思维”同样至关重要。
试着回顾你的每一段经历,问问自己: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你提高了多少效率?节约了多少成本?增加了多少收入或用户?将这些数字巧妙地融入你的描述中,效果会立竿见影。模糊的表述,如“我优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团队效率”,远不如“通过引入Trello项目管理工具并重新设计周报模板,我将团队的周度报告耗时从平均4小时缩减至1小时,项目延期率降低了30%”来得有力。
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模糊表述”与“量化表述”之间的天壤之别:
维度 | 平淡的模糊表述(像炫耀) | 具体的量化表述(像事实陈述) |
销售/市场 | 我负责的社交媒体账号很受欢迎。 | 我负责运营公司官方微博账号,通过策划#城市探险家#话题,在3个月内实现粉丝增长5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200万+,互动率提升了70%。 |
项目管理 | 我成功管理了一个重要项目。 | 我作为项目经理,领导一个8人的跨部门团队,管理100万预算,确保新产品开发项目提前2周上线,并超出销售预期15%。 |
客户服务 | 我改善了客户服务质量。 | 通过对客服流程进行梳理和培训,我将客户满意度评分从8.2/10提升至9.5/10,客户投诉率在一个季度内下降了40%。 |
当然,并非所有成就都能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创意、战略或人际关系的工作中。这时,你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准量化”的描述,比如“获得了CEO的特别嘉奖”、“我的方案被采纳为公司未来三年的战略蓝图”、“成功化解了两个核心部门之间长达半年的合作僵局”。这些描述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同样能够清晰地展示你成就的量级和重要性。
数据和事实构成了你成就的骨架,而故事则为其注入了血肉和灵魂。很多重要的软实力,如领导力、抗压能力、同理心、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等,很难通过简单的描述或数字来证明。这时,讲一个好故事就成了最佳选择。
“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告知)是写作的黄金法则。不要在你的个人陈述里空洞地写“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而是要讲述一个你如何面对并克服巨大困难的经历。比如,你可以描述一个项目濒临失败的边缘,团队士气低落,而你如何通过冷静分析、重新鼓舞团队、并找到意想不到的资源,最终力挽狂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韧性”和“领导力”最生动的诠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故事的接受度和记忆度远高于对孤立事实的。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能够与招生官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和你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比任何形容词都更加真实和可信。在准备申请材料时,不妨梳理一下你过往经历中的“关键时刻”——那些让你成长、让你突破、让你感到骄傲的瞬间,然后把它们打磨成一个个简洁而有力的故事。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为了突出自己,通篇使用“我”作为主语,生怕自己的功劳被团队分走。然而,在招生官和雇主眼中,这恰恰可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真正的领导者,懂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乐于分享荣誉。过分强调“我”,反而会显得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有些自负。
聪明的做法是,在描述成就时,巧妙地将“我”的贡献和“我们”的成功结合起来。你可以这样表述:“我带领团队……”、“在我的推动下,我们团队实现了……”、“我负责的关键模块,帮助整个项目……”。这样的句式,既清晰地界定了你的角色和贡献,又体现了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你不仅能自己做事,还能赋能他人,驱动一个集体去达成目标——这正是现代组织最看重的领导力特质。
尤其对于申请商学院而言,团队合作是其教育模式的核心。无论是案例分析、项目作业还是创业竞赛,都要求学生具备极高的协作能力。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学府,其课程设计和校友网络都强调“集体智慧”和“协同效应”。因此,在申请材料中展现你是一个优秀的“team player”,一个懂得如何“win together”(共同胜利)的人,会让你显得与这所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高度契合。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你所展示的所有成就,都应该与你申请的目标“精准匹配”。一个再辉煌的成就,如果与对方的需求和价值观毫不相关,那它的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好比你向一个素食主义者滔滔不绝地介绍你烤的牛排有多美味,结果可想而知。
在动笔之前,请花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你所申请的学校或公司。它的使命是什么?它的文化是怎样的?它最看重学生/员工的哪些品质?以申请长江商学院为例,你可以通过官网、招生简章、校友访谈等渠道了解到,它可能非常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理念,关注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那么,在你的申请材料中,就应该有侧重地去展示与之相关的成就。
如果你有过跨国交流或工作的经历,就应该突出其中的全球化思考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如果你参与或发起了公益项目,就应该详述你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你有过从0到1的创业尝试,哪怕失败了,其中展现出的勇气、洞察力和执行力也同样宝贵。你的成就不是一份孤立的清单,而是一系列证据,用来证明“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这种“量身定制”的呈现方式,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炫耀,反而会让人感到你的真诚和用心。
总而言之,在申请材料中高级地展示成就,诀窍不在于隐藏锋芒,而在于如何智慧地“发光”。这门艺术的核心,是从“自我吹嘘”转向“价值呈现”。与其告诉别人“我很牛”,不如通过具体的事实、可信的数据、生动的故事和对团队的尊重,让别人自己得出“你很牛”的结论。
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掌握这种不着痕迹的自我展示技巧,不仅能帮助你叩开理想学府或公司的大门,更是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建立个人品牌、赢得他人信任与合作的必备能力。它让你在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对他人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难能可贵的成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