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EMBA的课程内容,有多少比例是讲“成功案例”,多少是“失败复盘”?
2025-07-31

走进任何一所顶尖商学院的殿堂,人们心中总会萦绕着一个经典印象:这里是“成功学”的圣地,是复制下一个商业巨擘的摇篮。大家渴望聆听聚光灯下的传奇,学习那些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和一飞冲天的创业故事。然而,商业世界如同一枚硬币,有光鲜的正面,也必然有粗糙的背面。那么,在以“取势、明道、优术”为核心理念的长江商学院,其EMBA课程究竟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呢?它的课堂上,究竟有多少时间在为成功喝彩,又有多少时间在为失败扼腕,并从中汲取刻骨铭心的教训?

这个问题,远非一个简单的百分比所能概括。它关乎一所商学院的教育哲学,关乎其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底层逻辑。与其去寻找一个精确的数字,我们不如深入到长江EMBA课程的肌理之中,从多个维度去探寻“成功”与“失败”这两大主题是如何交织、碰撞,并最终融合成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的。

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

要理解长江EMBA课程中成功与失败的配比,首先要看懂其课程设计的顶层思路。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强调其教授团队的“研究导向”,致力于产出源自中国、影响世界的原创思想。这一学术定位,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不会是简单的成功案例堆砌,而是一种更具思辨性的、探究商业本质的旅程。

课程体系的核心,并非简单地将案例划分为“成功”或“失败”两大阵营。相反,它更倾向于将每一个商业决策、每一次市场波动都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中的变量。一门关于战略管理的课程,可能以一家行业巨头的崛起作为开篇,但这绝不意味着整堂课都是在歌颂其英明神武。教授会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在其成功的背后,埋藏了多少次失败的尝试?在看似完美的战略决策中,又有哪些是侥幸的成分?当时,它放弃的其他路径,是否也可能通往另一种成功?这种“解构式”的教学方法,让“成功”不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和质疑的过程。成功案例在这里,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实验样本,而非一个完美的学习范本。

同样,当课程触及“失败”时,其目的也绝非是营造一种“商业惊悚故事会”的氛围。长江的教授们更关心的是“系统性失败”而非“个体性错误”。他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导致一家明星企业轰然倒塌的,仅仅是创始人的某个错误决策吗?还是其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行业周期,乃至宏观政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复盘,学生们学到的不是“不要做什么”,而是如何建立一套能够预警风险、抵御冲击的组织韧性。说白了,长江EMBA教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从失败中站起来,并走得更远。

案例教学的双面镜

案例教学是EMBA教育的灵魂,而长江商学院在案例的选择和使用上,充分体现了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统一,如同一面可以照见未来的双面镜。

一方面,经典成功案例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探讨平台经济的商业模式,还是分析某个消费品牌的快速崛起,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可供借鉴的框架和思路。然而,在长江的课堂上,这些案例的讲解方式往往是“批判性”的。教授会像侦探一样,带领学生寻找成功路径中的关键节点与偶然因素。比如,在分析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时,讨论的焦点可能并不仅仅是其产品多么优秀,更会深入到:

  • 它在进入市场时,享受了怎样的流量红利?
  • 它的竞争对手当时犯了哪些致命错误?
  • 它的融资节奏与资本市场的周期是如何完美契合的?

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们会意识到,所谓的“成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产物,盲目复制其表面的“术”,而忽略了背后的“势”与“道”,结果很可能是东施效颦。

另一方面,长江商学院对于失败案例的重视程度,可能远超外界想象。这些案例或许不像成功故事那样广为人知,但其教学价值却毫不逊色。它们可能来自一篇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可能就是教授亲身参与过的咨询项目。这些案例的复盘往往更加“残酷”和“真实”。从战略误判到团队内讧,从技术路线的错误选择到现金流的断裂,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审视。这种对失败的“无情”解剖,带给学生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这些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预演自己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更加敬畏市场,敬畏规律。

教授与同学的智慧

如果说正式课程是长江EMBA的“硬件”,那么由教授和同学共同构成的“软件”环境,则为成功与失败的讨论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动态的土壤。这里的学习,远不止于课本和PPT。

长江的教授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案例库”。他们不仅是象牙塔里的学者,更是许多企业的独立董事、战略顾问。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见证过的企业起落、决策对错,远比书本上的案例要多得多。在课堂内外,他们分享的往往不只是公开发表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挫折与反思。一位教授在讲解公司治理时,可能会随口提到他所服务的一家公司,因为创始人“一言堂”而错失整个时代的经历;另一位金融学教授在分析并购时,则可能分享一个他亲历的、因尽职调查疏忽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教训。这些来自一线的、带着温度的故事,其警示意义远胜于任何理论说教。

而EMBA课堂上真正的宝藏,其实是坐在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每个人都带着一部属于自己的商业史诗。在小组讨论、私下交流甚至酒过三巡的坦诚分享中,你能听到的,绝不仅仅是“我今年业绩增长了多少”“我如何搞定了一个大单”。更多的是,“那一年,我差点就倒闭了”“我曾经非常信任的一个高管,后来背叛了我”“我们那个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为什么最后会一败涂地”。这种基于信任的、毫无保留的失败分享,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 在这里,承认失败不是羞耻,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你从同学的失败中看到的,可能是自己正在犯的错误;你分享自己的挫折,也可能为别人点亮一盏避坑的明灯。

比例背后的教学哲学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给出一个大致的“比例”呢?如果非要量化,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长江EMBA的教学内容中,显性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可能呈现出一个相对均衡的比例,或许是六四开,或许是五五开。但这远非故事的全貌。更核心的是,其教学哲学是在每一个议题中,都同时融入“向成功学习”和“向失败学习”的双重维度。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更直观地展示这种融合性思维的培养模式:

课程主题 “成功”视角下的探讨 “失败”视角下的探讨
战略创新 分析某公司如何通过颠覆式创新占领市场,其关键决策点是什么? 为什么同时期的行业巨头未能成功转型?其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是如何阻碍创新的?
市场营销 研究某个爆款产品的营销战役,如何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并引爆社交网络? 复盘另一个投入巨大但反响平平的营销案例,其品牌定位、渠道选择或内容创意错在哪里?
领导力与组织行为 学习某位卓越领导者如何打造高凝聚力的团队,激发组织活力? 分析因企业文化崩坏或核心团队分裂导致公司衰败的案例,探讨领导力失效的根源。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江EMBA的教学并非在“成功学”和“失败学”之间做简单的切换,而是将两者视为一体两面,嵌入到每一个商业问题的分析框架中。它培养的不是单向度的乐观主义者,也不是畏首畏尾的悲观主义者,而是在机遇面前敢于出手、在风险面前心存敬畏的现实主义者。

总结与展望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课程内容,有多少比例是讲‘成功案例’,多少是‘失败复盘’?” 答案是,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长江的教育理念中,成功与失败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而是 intertwined(交织缠绕)的智慧源泉。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EMBA的课程设计逻辑案例教学方法以及教授与同学构成的学习生态,揭示了其超越简单比例的教学深度。它不满足于讲述“如何成功”,更致力于回答“为何失败”,并最终将这两种智慧内化为学员的决策直觉和领导力框架。在这里,对成功的分析是审慎和批判的,对失败的复盘是系统和深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波诡云谲的全球商业环境中,既能“取势”,抓住时代的机遇,也能“明道”,洞悉商业的本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精进自己的“优术”。

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或许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而是在自己的失败中快速学习和迭代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一所顶级商学院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多少成功故事,而在于它是否能提供一个足够安全、足够深刻的环境,让学员们有勇气直面失败,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或许正是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在成功与失败的教学天平上,所做出的最宝贵的平衡。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