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雄心勃勃的商业精英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考虑通过商学院教育为自己“镀金”和“赋能”时,目光往往会聚焦在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学府: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课程质量、教授天团、国际视野固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一个更具长期价值、甚至能伴随终身的隐形财富——校友会,尤其是遍布各地的“地方分会”,其活跃度和资源多寡,正成为越来越多申请者决策天平上至关重要的砝码。这不仅关乎你毕业后能参加多少场觥筹交错的晚宴,更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快速融入一个高质量的圈层,获取最前沿的信息、最稀缺的机遇和最可靠的合作伙伴。那么,究竟是长江的“群英会”更接地气、能量更足,还是中欧的“同心圆”更广博、底蕴更厚?这并非一个能用“是”或“否”简单回答的问题,其背后是两所学校截然不同的基因、定位与文化沉淀。
要衡量一个校友会地方分会的实力,最直观的指标莫过于其地理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这直接关系到校友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能否找到“组织”,获得归属感和即时支持。
从成立时间上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成立于1994年,比2002年成立的长江商学院早了近十年。这“先行一步”的时间优势,让中欧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构建和完善其全球校友网络。如今,中欧的校友分会不仅遍布中国所有主要省份和经济重镇,如北京、上海、广深、成渝等,还在全球范围内,如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建立了相当成熟的分会组织。对于那些业务遍及全国,甚至有出海需求的企业家和高管来说,中欧这种“广撒网”式的布局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你身处何地,似乎总能找到一个中欧的“联络点”,参加一场当地分会组织的活动,迅速链接上当地的校友资源。
相比之下,长江商学院的地方分会布局则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策略——“精耕细作,高举高打”。长江虽然年轻,但其从诞生之初就定位“取势、明道、优术”,吸引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因此,其地方分会的布局高度集中于中国的核心经济圈,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大湾区)这三个创新与资本的策源地,其分会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堪称现象级。长江的校友们并非简单地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常常以行业、兴趣、甚至共同的投资项目为纽带,形成一个个能量密度极高的“小圈子”。可以说,长江的策略不是追求“处处有分会”,而是力求在“最重要的地方,有最强的分会”。
分会的版图只是骨架,真正让校友会充满生命力的,是其组织的各类活动。活动的频率、形式和质量,直接体现了分会的活跃程度和运营水平。
中欧的地方分会活动以其“体系化、专业化、规模化”而著称。得益于其成熟的运营体系,各地分会往往能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品牌活动,例如年度经济论坛、行业深度研讨会、企业参访等。这些活动通常组织严谨,议程清晰,学术氛围浓厚,颇有学院派的严谨之风。此外,各类俱乐部(如金融投资俱乐部、创业俱乐部、汽车行业协会等)也异常活跃,它们跨越地域限制,为有共同行业背景或兴趣的校友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垂直平台。对于希望持续学习、获取系统性行业知识的校友而言,中欧的活动无疑是极佳的“加油站”。
而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活动则更具“圈层化、私密化、实战化”的特色。除了常规的联谊和论坛,长江校友会更擅长组织一些小规模、高规格的私享会、圆桌会,甚至是对外保密的投资项目路演。在这里,交流的话题往往非常直接,直指商业本质和合作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校友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江戈壁挑战赛”。这项活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成为凝聚长江人精神、建立“生死之交”情谊的熔炉。很多重要的商业合作,正是在戈壁徒步的患难与共中达成的。这种通过共同经历建立的深度信任,是普通社交活动难以比拟的。长江的活动,更像是一个个“强关系”的催化器。
讨论资源,归根结底是讨论“人”。校友群体的构成,直接决定了校友会所能调动的资源类型和能量级别。这也是长江和中欧校友会最核心的差异所在。
中欧的校友群体画像非常“多元和均衡”。其中既有大量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华的高层管理者,也有众多大型国企的中流砥柱,同时不乏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这种构成使得中欧的校友资源呈现出一种“体系内”的强大优势。如果你需要对接大型企业的采购系统、打通政府关系、或是寻求规范化的管理经验,中欧的校友网络能提供非常成熟和稳定的支持。其资源更偏向于“机构资源”,是建立在成熟商业体系之上的合作与协同。
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构成则以其惊人的“企业家浓度”而闻名于世。毫不夸张地说,长江的校友名录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史。从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亨到新兴科技的独角兽创始人,长江汇聚了大量掌握着巨大资本和产业决策权的“创一代”和“掌门人”。这使得长江的校友资源呈现出极强的“个人驱动”和“资本驱动”特征。在这里,你能接触到的资源往往更加直接和“硬核”: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者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特征维度 | 长江商学院 (CKGSB)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CEIBS) |
校友主体 | 民营企业家、创始人、投资人比例极高 | 跨国公司/国企高管、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构成均衡 |
行业集中度 | 互联网、金融投资、房地产、新兴科技等资本密集型行业 | 制造业、消费品、医疗健康、金融等,覆盖面广 |
资源特点 | 强个人影响力,资本对接直接,商业决策快 | 机构资源丰富,体系内合作机会多,流程规范 |
文化氛围 | “兄弟连”文化,强调信任与情谊,圈层感强 | “同学会”文化,强调专业与分享,平台感强 |
一个顶级的校友会,绝非仅仅是各地分会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能够高效整合资源、为校友事业持续赋能的强大平台。
中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校友总会与地方分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学校官方会投入大量资源来维护和运营这个庞大的网络,例如开发功能完善的校友APP、定期发布校友刊物和研究报告、举办全球性的校友返校日等。这种“中央厨房”式的支持,保证了各地分会活动的基本质量和频率,也让校友能够在一个统一、规范的平台上获取信息和资源。对于大多数校友来说,这是一个可靠、高效、可预期的价值获取渠道。
长江商学院的平台赋能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它更像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学校本身,尤其是教授群体,在其中扮演了“超级节点”的角色。长江的教授很多本身就是杰出的学者、企业家或投资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校友之间穿针引线,促成合作。长江的校友网络,资源流动的方式更加“有机”和“自发”。一个需求可能在微信群里被提出,迅速得到多个同学的响应,从提供建议到直接投入资源,整个过程可能就在几天之内完成。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的“生态赋能”,其爆发力和效率有时是传统平台无法比拟的。它更强调激发每个校友节点的能动性,让资源在网络中自由、高效地流动和匹配。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和中欧,哪个学校的校友会‘地方分会’更活跃、资源更多?”
经过多维度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最优解取决于你的个人需求和背景。
总而言之,选择商学院,就是选择一个与你同行的圈子。中欧像一个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路况优良,适合长途跋涉、稳步前行的行者。而长江则更像一个由无数“私人停机坪”组成的“空中交通网”,点对点直达,高效精准,适合渴望一飞冲天、改变格局的飞行家。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超越对“活跃”与“资源”的笼统想象。不妨深入一步,亲自去体验和感受。积极参加两所学校的宣讲会,更重要的是,尝试联系一两位在读或已毕业的校友,与他们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听听他们口中真实的地方分会故事,感受他们谈及母校时不同的语气和神态。那一刻,你或许就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答案。毕竟,未来的几十年,你将与之共荣共生。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