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处理因读EMBA而产生的,对下属的“智力优越感”的?
2025-07-31

从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回到办公室,我曾一度陷入一种微妙的认知失调。周末还在和各路商业精英探讨着宏观经济、战略模型与未来趋势,周一就要面对下属报表里一个小数点的问题。巨大的认知落差,让我不自觉地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一种危险的“智力优越感”开始悄然滋生。我发现自己变得急躁,对下属“不够战略性”的思维感到不耐烦,甚至会下意识地用刚学到的理论模型去“碾压”他们务实的执行方案。这个过程是痛苦且危险的,它几乎侵蚀了我作为管理者的根基。幸运的是,我及时察觉并开始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行为重塑。这篇文章,便是对我如何处理这段心路历程的复盘与分享。

从自我察觉开始

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一次令人尴尬的会议。当时,我正意气风发地阐述着一个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出的新市场进入策略,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然而,我发现下属们眼神闪躲,表情困惑,会议室里一片死寂。会后,一位跟我多年的老部下犹豫再三,还是找到了我,他小心翼翼地问:“老板,您说的那些‘力量’我们都听不太懂,我们只想知道,具体到下个月,我们部门的KPI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去联系哪些客户?”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将我从EMBA的云端思维浇回了地面。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优越感”正在我与团队之间砌起一堵高墙。我所炫耀的“智力”,非但没有赋能团队,反而成了沟通的障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我掌握了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团队能够理解和执行的行动,那这些知识就毫无价值。这次谈话让我警醒,我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个由知识带来的傲慢问题。

于是,我开始刻意地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我问自己:我是否在对话中不自觉地打断下属?我是否在他们提出困难时,第一反应是“这很简单”,而不是倾听背后的原因?我是否将EMBA的同学圈作为评判下属能力的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让我感到汗颜。在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反复强调“空杯心态”,但我显然在实践中背道而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重塑认知框架

意识到问题后,我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核心是从“我比你懂”转变为“我们懂的不一样”。EMBA的教育,赋予我的是一种“望远镜”式的能力,让我能看到更广阔的商业版图和更长远的战略方向。而我的下属们,他们拥有的是“显微镜”式的能力,对业务的每一个细节、市场的每一个触点、客户的每一个反应,都了如指掌。这两种能力并非高下之分,而是分工不同,相辅相成。

我开始强迫自己换位思考。一个再完美的战略,如果没有一线团队对市场的精微洞察和强大的执行力,终究是空中楼阁。我那些关于“蓝海战略”的宏伟构想,需要依赖销售团队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我学到的“财务模型”,需要依赖财务部门提供的每一个准确数据。我开始把下属看作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是战略落地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等待我指令的士兵。这种视角的转变,让“优越感”的土壤逐渐变得贫瘠。

正如组织行为学研究指出的,高效的团队并非由一个“超级大脑”和一群“工蜂”构成,而是由具备多元化技能和知识的成员协同合作而成。我的角色,应该是那个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激发集体智慧的“催化剂”,而不是那个无所不知的“圣人”。我开始在团队会议上,主动询问:“从你们专业的角度看,这个战略有什么潜在风险?”“在执行层面,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这种姿态的转变,不仅让我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一线信息,也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

付诸实践的转变

认知上的转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否则就是空谈。我为自己设定了几个行为准则,并努力在日常管理中践行。

赋能而非评判

我做的第一个改变,就是将“知识输出”变为“知识共创”。过去,我可能会直接否定一个方案:“你们这个想法太局限了,格局不够大。”现在,我会说:“这个方案很有趣,它解决了A和B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一起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我将EMBA学到的思维工具,如SWOT分析、用户画像、价值主张画布等,以工作坊的形式介绍给团队。

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引导者和教练。我把复杂的理论“翻译”成团队能听懂的语言,并结合具体业务,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创造。比如,在讨论新产品定位时,我不会直接抛出“颠覆式创新”这种大词,而是引导大家一起画出客户旅程图,在每个触点上寻找痛点和机会。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战略思维能力,也让我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获益匪浅,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建立反馈机制

为了防止自己重蹈覆辙,我建立了一个定期的、匿名的反馈机制。我利用简单的在线问卷,向团队成员征集对我管理风格的看法,其中就包括一些尖锐的问题,例如:“你是否觉得我在沟通中表现出不耐烦?”“你认为我的决策是否充分考虑了一线的实际情况?”“在1到10分之间,你感觉多大程度上被信任和授权?”

一开始,收集上来的反馈让我很难堪,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声音,成为了我修正自己行为的镜子。有一次,一位下属在匿名反馈中提到:“老板总喜欢用我们听不懂的英文缩写,感觉他不是在和我们沟通,而是在向我们展示他有多厉害。”这条反馈对我触动极大。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辞,力求用最平实、最精准的语言进行沟通。这种主动寻求批评的姿态,极大地修复了我与团队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回归领导力本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与调整,我最终发现,处理“智力优越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回归领导力本源的过程。真正的领导力,从来都不是建立在个人智识的优越之上,而是建立在谦逊、服务和成就他人的基础之上。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群高高在上的“聪明人”,而是为了塑造能够“取势、明道、优术”,并最终能凝聚人心、成就事业的领导者。

我开始理解,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而在于能激发团队多大的潜能去解决问题。我的职责是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土壤,让每个人都敢于表达、敢于试错、敢于挑战权威。我的知识和视野,应该像阳光和雨露一样,滋养整个团队,而不是像雷电一样,令人敬畏和恐惧。这种从“管”人到“理”人,再到“渡”人的升华,才是我在EMBA学习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总结与展望

回顾这段心路历程,从因读EMBA而产生“智力优越感”,到最终通过自我察觉、重塑认知、付诸实践,并最终回归领导力本源,我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自我迭代。这个过程的核心,是破除“我执”,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团队的成长之中。EMBA的学习无疑是价值连城的,但它带来的知识和视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管理者自我膨胀的催化剂,也可以成为赋能团队、成就组织的强大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

以下是我处理这一问题的核心策略总结:

策略维度 核心理念 具体行动
自我察觉 (Self-Awareness) 认识到“优越感”是沟通障碍,而非能力证明。
  • 反思日常言行,警惕不耐烦、打断等行为。
  • 坦诚面对下属的直接或间接反馈。
重塑认知 (Cognitive Reframing) 从“我比你懂”转变为“我们懂的不一样,我们互补”。
  • 尊重下属的专业性和实践经验。
  • 将自己定位为“催化剂”而非“圣人”。
付诸实践 (Actionable Change) 将知识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能力。
  • 以工作坊、讨论会等形式进行知识共创。
  • 建立匿名反馈机制,主动寻求批评。
  • 使用平实语言,避免炫耀性沟通。
回归本源 (Return to Essence) 领导力的核心是谦逊、服务与成就他人。
  • 创造心理安全的团队氛围。
  • 将个人成长目标与团队成长目标统一。

对于所有正在或即将接受高级管理教育的管理者,我真诚地建议,在拥抱新知的同时,务必时刻保持一份谦逊和警醒。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如何运用所知,去点燃更多人的智慧。未来的商业世界,需要的不是孤独的英雄,而是能够凝聚和激发集体智慧的卓越领导者。而这,或许是我们在任何商学院都应该学到的、超越知识本身的最重要的一课。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