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印着顶尖商学院LOGO的录取通知书,带着墨香和未来的期许抵达手中时,无数企业高管和创业者心中涌起的,是对一个全新精英圈层的无限遐想。EMBA,这个被誉为“商业领袖摇篮”的学位,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迭代,更是人脉的跃迁。然而,当真正踏入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课堂,香槟与掌声背后,一个更真实、也更微妙的问题开始浮现:同学之间,那条传说中的“隐形鄙视链”,真的存在吗?它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次的课堂讨论、每一次的课后聚会,甚至每一次的资源对接。
要探讨EMBA的“隐形鄙视链”,首先要理解其形成的土壤。EMBA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经过高度筛选的社群,能够支付高昂学费、并通过严格面试的,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然而,精英内部,依然有层级。这种层级划分,构成了鄙视链最原始的基石,它并非明文规定,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这条链条的构成是多维度的,绝非简单的“财富”二字可以概括。它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交织而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表格来描绘这个大致的结构:
鄙视链层级 | 典型画像 | 核心资本 |
顶端 | 科技/金融/新兴产业创始人、家族企业继承人、知名投资人 | 未来趋势、核心决策权、庞大资本 |
中端 | 大型企业CEO/VP、传统行业巨头、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 行业地位、管理实权、稳定现金流 |
相对末端 | 中型企业高管、专业服务领域(律师/会计师)合伙人、事业单位领导 | 专业技能、特定领域资源 |
这条“隐形鄙视链”之所以“隐形”,在于它极少通过直接的言语或行为表露,而是渗透在社交的每一个细节里。它更像是一种“气场”或“默契”,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敏锐地捕捉到。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圈层化社交”。一个班级几十人,看似其乐融融,但课后活动往往会迅速分化。顶端圈层的同学可能会组织私密的酒会、游艇派对或是海外狩猎之旅,邀请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他们认为“同量级”的少数人。而更大范围的班级聚餐或KTV活动,则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集体仪式。在这些小圈子里,谈论的话题也截然不同,从“我们公司最近刚close一轮XX亿的融资”,到“下个月跟某某部长有个饭局”,信息密度和价值远非大群闲聊可比。这种区隔,无声地划定了界限,也强化了鄙视链的存在感。
其次,体现在“资源流动的方向性”上。EMBA的一大核心价值在于资源互换。然而,资源的流动并非畅通无阻,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向上”趋势。处于链条下端的同学,可能满怀期待地向“大佬”请教或寻求合作,得到的往往是礼貌而疏远的回复。反之,当“大佬”需要某个领域的专业支持时,只需在群里轻描淡写地提一句,便会应者云集。这种不对等的资源交换效率,是鄙视链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体现。它遵循着一条冰冷的法则:你的价值,决定了你能链接到的价值。
是什么心理机制在驱动这群早已实现世俗成功的精英们,依然乐此不疲地构建和维护这样一条鄙视链呢?
核心驱动力之一是“社会比较理论”。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指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评估自己观点和能力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评估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完成的。在EMBA这个同质化极高的精英环境中,比较的冲动被无限放大。当财富、地位等外部标签成为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尺时,通过将他人置于“鄙视链”的下方,个体能够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地位焦虑”。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功利性社交的效率法则”。对于EMBA学生而言,时间和机会成本极其高昂。他们投入数百万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目标非常明确:获取最顶级的认知和链接最核心的资源。因此,他们的社交行为天然带有利己主义和功利色彩。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与“链条顶端”的同学建立深度链接,被认为是一种最高效的投资回报策略。这并非是人品问题,而是在一个高度竞争场域里,个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的集合,客观上就构成了鄙视链的运作逻辑。
那么,EMBA的同学情谊,是否就真的如此不堪,完全被这条冷冰冰的链条所主导?答案也并非绝对。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所谓的“鄙视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认知偏差”和“自然分层”。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拥有相似背景、共同话题和互补需求的人,自然而然会走得更近。一个做实业的同学,和一个搞前沿科技投资的同学,他们的商业语言和关注点本就不同,交流有壁垒是正常的。将其简单归因为“鄙视”,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和受害者心态的投射。很多时候,不是“他看不起我”,而是“我们真的不属于一个频道”。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健康的商学院生态,都不会任由这种功利文化野蛮生长。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课程设计中非常强调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戈壁挑战赛、公益项目等一系列超越商业本身的团队活动,学院努力在同学之间建立基于情感、信任和共同经历的“强链接”。在这些活动中,你看到的不是身价百亿的董事长,而是一个会为你递上一瓶水、在终点线前拉你一把的战友。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建立的革命友谊,往往能够穿透鄙视链的迷雾,成为一生中真正宝贵的财富。
许多同学也抱着纯粹的学习心态而来,他们渴望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聆听不同的声音,打破信息茧房。对于他们来说,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同学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主动打破圈层,用真诚和谦逊去建立广泛的联系,最终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友谊和机会。这说明,鄙视链是客观存在的“场”,但个体如何在这个场中自处,拥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EMBA同学间的“隐形鄙视链”真的存在吗?答案或许是:它以一种复杂、多维且高度情境化的方式存在着。它既是社会阶层差异在微观社群中的投射,也是人性中比较与功利心理的自然流露。全盘否定它的存在,是天真;但完全被它束缚,则是悲哀。
对于即将或正在就读EMBA的人来说,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制造焦虑,而是提供一个更清醒的视角。对此,我们或许可以提出几点建议:
最终,EMBA的经历是一场修行。那条“隐形鄙视链”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同学间的差异,更是每个人自己的格局、欲望和修为。真正的高手,不是在鄙视链上占据多高的位置,而是能看透这条链,并最终超越它,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价值,收获知识的成长与真挚的情谊。这或许才是这段宝贵旅程的终极意义。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