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或创始人,在商场上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然而,当夜深人静,面对公司转型、核心团队动荡或是个人职业瓶颈时,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决策前的迷茫,又能向谁诉说?在EMBA的课堂上,你收获了前沿的理论和系统的框架,但真正能穿透迷雾、直击灵魂的,往往不是教授的某句箴言,而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学习组织——“私董会”(私人董事会)。它并非课程表上的必修课,却已成为无数EMBA学员心中,最具价值的“隐形课堂”和“终身智囊团”。
这种源于西方的企业家学习模式,在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级商学院EMBA项目中,被学员们自发地、充满创造力地实践着。它将一群背景各异、但都面临着真实挑战的精英凝聚在一起,超越了普通的同学情谊,形成了一个有纪律、有深度、高度保密的“董事会”。在这里,你不是董事长,也不是CEO,你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案主”,而你的“董事”们,则会用他们全部的智慧和经验,为你剖析问题、点亮盲区。这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EMBA私董会的组建,本身就是一场精妙的“双向选择”。它通常不是由校方强制指派,而是由学员在深入互动和了解后自发形成。这个过程,有点像寻找事业上的“灵魂伴侣”,核心基石只有一个词:信任。因为在私董会里,成员们将要分享的,往往是企业最核心的机密、最棘手的难题,甚至是个人最深层的困惑。没有绝对的信任,就没有坦诚的可能。
因此,一个高质量的私董会小组,其成员构成往往遵循几个不成文的原则。首先是多元化与互补性。小组成员通常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比如,一位是互联网新贵,一位是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一位是金融投资家,还有一位可能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者。这种跨界的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行业内卷”和“思维定势”,为“案主”提供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全新视角。其次是利益规避原则。为了保证讨论的纯粹性和客观性,小组成 températures通常会刻意避免吸纳存在直接业务竞争关系的成员。大家可以坦率地讨论市场策略,而不用担心言论被竞争对手利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与承诺感的高度契合。成员们需要对私董会的理念有共同的认知,愿意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并承诺遵守组织的纪律。
私董会绝非一个喝茶聊天的“清谈馆”,而是一个有着严格流程和铁律的“议事堂”。它的高效和深刻,恰恰源于其独特的规则设计。这些规则像一道道“防火墙”,确保了讨论的深度、安全性和建设性。
其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当属“保密协议”。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时,所有成员便会郑重承诺:今天在这里听到的一切,都将永远留在这里。无论是商业机密还是个人隐私,绝不向小组成员以外的任何人透露。这种堪比“兄弟会”的誓言,是建立心理安全感的第一步。其次是“主持人/教练”角色。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个主持人(或称教练),这个角色可以由成员轮流担任,也可以外聘专业教练。他的职责不是发表见解,而是守护规则、控制流程、引导提问,确保会议不跑偏、不超时,始终聚焦于“案主”的问题。他会像一个裁判一样,在有人开始“好为人师”、滔滔不绝地给出建议时,及时叫停,并提醒:“请用提问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私董会核心规则,它们共同构成了私董会的“宪法”:
一次典型的私董会会议,通常会持续半天到一天。整个过程被设计得像一场结构精密的舞台剧,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时间限制,旨在层层深入,直达问题的本质。
会议的主角是“案主”(Case Presenter),他需要提前准备一个当前面临的、真实且重要的议题。这个议题不能是“明天天气怎么样”之类的泛泛之谈,而必须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挑战,例如:“公司一位跟随我十年的核心高管,如今能力已跟不上发展,我该如何处理?”或者“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市场反应平平,是应该继续投入还是果断放弃?”
会议流程通常遵循一个经典模式,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清晰地展示:
环节 | 主要活动 | 目标 | 预计时间 |
---|---|---|---|
1. 案主陈述 | “案主”详细介绍自己的议题背景、困惑和期望。其他成员在此期间只能倾听,不能打断。 | 确保所有成员对问题有一个全面、无干扰的初步了解。 | 15-20分钟 |
2. 澄清式提问 | “董事们”向“案主”提问,但只能是事实澄清类问题,如“当时销售额是多少?”“你和他谈过几次?”。禁止提出引导性或建议性问题。 | 收集足够的信息,拼凑出问题的全貌,避免基于不完整信息做判断。 | 20-30分钟 |
3. 案主“转过身去” | (核心环节)“案主”坐到圈外,背对大家,变成一个纯粹的倾听者,不能发言、不能辩解,只能记录。 | 为“董事们”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讨论空间,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冒犯性”的、直言不讳的分析。同时,让“案主”跳出自我,客观看待问题。 | - |
4. 董事会讨论 | “董事们”开始互相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各种假设和可能性。他们对话的对象是彼此,而不是“案主”。例如:“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个高管,而是案主的授权体系出了问题。” | 从多元视角深度剖析问题,挖掘“案主”自己未曾意识到的盲点。 | 45-60分钟 |
5. 总结与建议 | 每位“董事”向“案主”提供1-2条最核心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或启发。 | 将发散的讨论收敛,为“案主”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思路。 | 15-20分钟 |
6. 案主反馈与承诺 | “案主”转回身来,分享自己刚才听到的最大收获、最受触动的点,并基于此,提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承诺(Action Plan)。 | 将智慧转化为行动,确保会议产生实际价值。承诺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激励。 | 10-15分钟 |
私董会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案主”解决了一个当下的难题。它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对每一位参与者思维模式和领导力的重塑上。首先,它是一面“认知镜子”。身处局中的我们,常常被自己的经验、偏好和情感所困,形成“认知盲区”。而来自不同行业的“董事们”,就像一面面棱镜,从各自的角度折射出问题的不同侧面,让你看到那个被自己忽略的“灯下黑”。你可能以为问题出在员工,结果大家却一致认为问题出在你的管理风格上。这种当头棒喝,虽然痛苦,却极其宝贵。
其次,它是一个“决策实验室”。在私董会里,你可以安全地“沙盘推演”那些在现实中风险极高的决策。成员们会帮你压力测试你的想法,预演各种可能的后果,从而大大降低了现实中的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私董会训练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习惯——提问的能力。正如长江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所言:“顶级的领导者,不是答案的给予者,而是问题的提出者。”通过不断地被要求“只能提问”,成员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精准的提问,去激发他人思考,而不是粗暴地灌输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无论是在管理团队,还是在教育子女时,都将终身受益。
最后,也是最温暖的一点,私董会提供了一种无价的“情感支持”。创业和管理的道路是孤独的,许多压力和脆弱无法对家人、下属言说。私董会就成了这样一个可以卸下盔甲、坦露脆弱的安全港湾。在这里,你发现原来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同学,也面临着和你相似的焦虑和挣扎。这种“原来我不孤单”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愈力量。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和共同成长建立起来的情谊,往往会超越EMBA的两年时光,成为一生的财富。
当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一个成功的私董会需要所有成员持续的努力和维护,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最常见的挑战是承诺的衰减。随着EMBA课程结束,大家回到各自繁忙的工作中,要保证每两个月或每季度拿出整整一天时间来参与活动,对每个人的时间管理都是巨大的考验。一旦有人开始频繁缺席,小组的凝聚力就会迅速下降。
另一个挑战是讨论的质量。如果小组缺乏有效的引导,或者成员习惯于停留在表面“吐槽”,而不是深度挖掘,私董会就容易沦为“抱怨大会”或“吹牛俱乐部”。此外,成员关系过于融洽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当大家私交越来越好,有时反而会不忍心提出尖锐的、可能让对方不舒服的观点,导致讨论流于一团和气,失去了私董会“直面真相”的初衷。
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和“持续进化”。一个成熟的私董会小组,通常会在成立之初就共同制定一份详细的“章程”,明确规定活动频率、请假制度、退出机制以及主持人的轮换规则等。同时,小组需要定期进行“复盘”,坦诚地讨论近期的运作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流程,甚至在必要时对成员进行调整,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和高质量。一个健康的私董会,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迭代的组织。
总而言之,EMBA班级里的“私董会”,是一种将课堂知识与残酷商业现实无缝对接的、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模式。它通过严谨的组织形式、独特的议事规则和深度的信任关系,为身处高位的管理者们构建了一个集“外脑”、“镜子”与“港湾”于一体的独特场域。它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强迫参与者跳出舒适区,直面自己的认知局限,并学会用更谦逊、更开放、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和自己。
它重申了EMBA教育的核心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共创和领导力的淬炼。对于未来的研究而言,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例如,东西方文化差异)私董会运作模式的微调,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赋能私董会,使其在跨地域、跨时区的背景下依然能高效运作,或许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内核——那份基于信任的坦诚相待和追求共同成长的初心,将永远是它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