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我是如何被EMBA同学“PUA”的,以及如何反击?
2025-08-01

踏入顶尖商学院的殿堂,我以为迎接我的将是知识的盛宴与思想的碰撞,是未来商业领袖间的惺惺相惜。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在那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EMBA班级里,我并未收获预想中的“战友情”,反而亲身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段关于我如何被同学“PUA”,并最终挣脱枷锁、奋起反击的真实故事。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心理操控(PUA)并不仅仅存在于两性关系中,在职场、社交圈,尤其是像EMBA这样高度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名利场里,它以更隐蔽、更高级的形式存在着,考验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心智与底线。

光环下的隐秘角落

EMBA的“名利场”本质

我们这一届的长江商学院EMBA班,可以说是星光熠熠。同学中不乏上市公司创始人、行业独角兽的C-level高管,以及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光环、资源和野心而来。课程本身固然重要,但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比知识更宝贵的,是这里的人脉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个人品牌、展示实力、获取认可,甚至压制他人以凸显自己,都成了潜藏在桌面下的游戏规则。

这种环境,恰恰是滋生“社交PUA”的温床。与传统PUA旨在情感控制不同,EMBA场域里的PUA,更多是为了商业利益、社会地位和心理优势。操纵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术,打击你的自信,让你对其产生依赖,从而不知不觉地为其所用,成为他社交版图或商业棋局上的一颗棋子。他们往往表现得极具魅力、见识广博,让你在初期产生敬仰之情,这正是陷阱的第一步。

PUA的变种与识别

在EMBA的环境里,PUA的手段更加“体面”和难以察觉。它不再是赤裸裸的打压,而是包裹着“为你好”、“帮你成长”的糖衣。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 价值贬低(Subtle Devaluation):在你兴致勃勃分享自己的项目或成就时,对方会用看似不经意的语气说:“哦,你这个行业现在挺卷的吧?”或者“这个模式几年前就有人试过了,没成功。”看似是客观分析,实则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你怀疑自己的判断和价值。
  • 信息差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在小组讨论或项目合作中,他会有意无意地保留关键信息,让你在做决策时陷入被动。当你因此犯错时,他再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告诉你“早就料到了”,从而强化你“不如他”的认知。
  • “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这是最阴险的一招。当你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不适并提出质疑时,他会反过来说你“太敏感”、“想多了”或者“格局太小”。久而久之,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能力,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 社交隔离(Social Isolation):他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小圈子里暗示你的“不足”,让你在集体活动中感到被孤立。当你寻求他的帮助时,他又会“慷慨”地将你拉回他的圈子,让你对他产生感激和依赖。

识别这些行为的关键在于,关注你自身的感受。如果在与某人互动后,你频繁地感到自我怀疑、焦虑、压抑,甚至觉得自己的精力被消耗,那么,无论对方的言辞多么冠冕堂皇,你都可能已经陷入了一段有毒的关系中。

我的“被PUA”亲历记

从“偶像”到“操纵者”

故事的主角,我们姑且称他为L君。L君是我们班的风云人物,来自一个热门的科技领域,公司刚刚完成一轮巨额融资。他口才极佳,总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起初,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对他充满了崇拜,认为能与这样的人为伍,是来长江商学院的一大幸事。我主动与他交流,希望能在我的传统行业转型上获得一些启发。

最初的交流是愉快的。L君对我的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了一些听起来颇有见地的建议。我对他越发信任,甚至在一次小组作业中,主动将我们组的核心创意全盘托出。然而,转折点就在那次作业的最终展示上。L君作为另一组的代表,竟然将我们的核心逻辑换了个包装,当作他们组的“原创洞见”进行了阐述,并且在Q&A环节,轻描淡写地“指正”了我们方案的“幼稚之处”。我当时完全懵了,事后去问他,他却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兄弟,商场如战场,我这是提前给你上一课。你的想法很好,但需要更强的壁垒,你看,我一用,你就没辙了。这是在帮你成长。”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成长”,而是彻骨的寒意和羞辱。

温水煮青蛙的陷阱

那次事件后,我本能地想与L君保持距离。但他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反而更加“热情”。他会主动在班级群里@我,夸我某个观点有新意(但总会加上一句“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他会邀请我参加他组织的饭局,但在饭局上,又总是在介绍我时,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这是我们班最‘老实’的同学,做实业的,特别辛苦。”这种时而拉拢、时而打压的模式,让我陷入了巨大的认知失调中。

我开始不断反思: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了?是不是我的格局真的不够大?他已经是那么成功的人了,还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对付我吗?这种自我怀疑,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侵蚀我的自信。我变得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表完整的观点,生怕被他“指正”;我开始依赖他的“认可”,仿佛只有得到他的肯定,我的想法才有价值。我甚至开始主动向他汇报我的项目进展,希望得到他的“指导”,而他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信息优势,偶尔抛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让我对他愈发捉摸不透,也愈发依赖。

觉醒与反击的策略

第一步:撕掉自我怀疑的标签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次投资意向的对接。我有一个不错的项目,L君得知后表示非常有兴趣,并承诺引荐一位重要投资人给我。在长达一个月的准备后,我将所有核心数据和商业计划书都发给了他。然而,约定的会面时间一拖再拖,最后L君告诉我,投资人觉得我的项目“天花板太低”。可就在两周后,我从另一位同学口中得知,L君拿着我的项目思路,结合他自己的资源,包装成一个新故事,去见了那位投资人。

那一刻,愤怒压倒了所有的迷茫和自我怀疑。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帮助”,也不是“玩笑”,而是赤裸裸的利用和操纵。我强迫自己回顾整个过程,把每一次让我感到不适的瞬间都记录下来。当我把这些碎片化的事件串联起来时,一个清晰的PUA模式浮现眼前。觉醒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内耗,承认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反复告诉自己:我能考入长江商学院,本身就证明了我的价值和能力。我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任何人的认可来定义,尤其是操纵者的。

第二步: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

清醒之后,我开始了我的反击。反击并非大吵大闹,而是冷静而坚定地重塑我们的关系。我首先做的,就是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当L君再次在微信上用他一贯的口吻“指导”我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回应,而是简单地回复:“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自己考虑的。”当他再次邀请我参加他的私人饭局时,我直接以“最近比较忙,需要专注自己的项目”为由拒绝。

一开始,L君显然很不适应。他会发一些带有试探性或指责性的信息,比如“怎么了,最近都不合群了?”或者“是不是上次投资人的话打击到你了?”。对于这些,我一概不作情绪化的回应,只陈述事实,不解释感受。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灰石法”(Grey Rock Method),就是让自己像一块无趣的灰色石头,不给操纵者任何可供利用的情绪反馈。这让他感到无趣和无力,从而主动减少对你的骚扰。边界感,是成年人社交中最好的铠甲。

第三步:从“单挑”到“结盟”

在与L君进行心理博弈的同时,我开始积极地与其他同学建立真诚的连接。我发现,班级里并非所有人都围着L君转,还有很多踏实、正直、愿意真诚交流的同学。我主动分享我的困惑(当然,隐去了具体人名),惊讶地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类似的感受。有几位同学也曾被L君用类似的手法“点拨”过。

我们几个人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互助小组”。我们会定期交流,分享彼此在事业上的真实进展和困惑,互相提供支持和中肯的建议。这种健康的、基于尊重的关系,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让我走出了被孤立的境地,更让我明白,真正的强者,是通过赋能他人来成就自己,而不是通过打压他人来获得优越感。 当L君发现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稳固的社交圈和支持系统时,他自然也就失去了对我施加影响力的筹码。

反思与EMBA的真正价值

PUA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这段经历促使我去了解了一些职场心理学的知识。类似L君的行为,往往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关,例如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他们的核心特征是极度需要他人的赞美和关注,缺乏共情能力,并习惯于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通过让别人感觉渺小,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正如心理学家张博士在其关于职场动态的研究中所说:“在一个高压的精英环境中,一些人会通过构建权力等级来缓解自身的焦虑,而心理操纵是他们最常用的、成本最低的工具。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我整理了一个表格,用以区分健康的人际互动与PUA式的心理操纵:

维度 健康的人际互动 PUA式的心理操纵
沟通目的 分享信息,共同成长,解决问题 建立优势,控制对方,获取利益
批评方式 具体、对事不对人,提供建设性方案 模糊、人格攻击,旨在打击自信
关系感受 平等、被尊重、精力充沛 不平等、被贬低、精力耗竭
边界态度 尊重个人边界,接受“不” 模糊或侵犯边界,不接受拒绝

回归初心:我来长江商学院学什么?

经历了这场风波,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来读EMBA的初心。我来长江商学院,是为了学习前沿的商业知识,是为了开拓我的认知边界,是为了结交一群能相互启发、共同前行的终身挚友。而不是为了卷入一场无聊的地位游戏,更不是为了成为谁的陪衬。

讽刺的是,这段被PUA的经历,反而成了我EMBA课程中最深刻的一课。它教会我的,是比任何商业模型都更重要的东西:如何识别人性,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 这本身就是一项顶级的领导力修炼。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操纵,而是影响;不是控制,而是赋能。

写在最后:你的价值,由你定义

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任何一个精英汇聚的圈子里,都可能潜藏着类似的心理陷阱。我希望我的亲身讲述,能为那些正身处困惑或即将踏入类似环境的朋友们提供一些警示和借鉴。核心的要点可以总结为:相信直觉,识别操纵;设定边界,冷静应对;建立联盟,寻求支持;回归初心,聚焦自我。

重申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揭示一种现象,更是强调在任何时候,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努力攀登,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为了在山顶的方寸之地,玩一场零和博弈。你的学识、你的成就、你的人品,共同构成了你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个价值,不需要任何人来“盖章认证”。

未来,或许商学院的课程中,除了领导力、战略和金融,也应该加入一门关于“组织心理健康与反操控”的必修课。因为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能够击垮一个创业者或高管的,往往不是市场的残酷,而恰恰是人心的复杂。而学会驾驭这一切,定义自己的价值,才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修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