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日历弹出“长江EMBA私董会”的提醒时,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些许紧张的情绪悄然蔓延。这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商界精英的圈子里,“私董会”仿佛自带一层神秘光环。它承诺的不是标准化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思想的激荡、一次灵魂的拷问。在真正推开那扇门之前,你所有的想象,可能都只是冰山一角。这不仅是一次会议,更像是一场深入自我商业世界的探险,而同行的,是一群同样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船长。
走进预定的会议室,第一感觉是“不像课堂”。没有讲台,没有PPT,取而代 ????的,是一张沉稳的圆桌和十几把舒适的椅子。空气中没有教学的严肃,反而弥漫着一种咖啡馆式的轻松与高级会所的私密感。窗外是繁华的都市景观,窗内却是一个被刻意营造出来的“结界”。在这里,身份、头衔、公司规模似乎都被暂时搁置,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彼此的“董事会成员”。
环顾四周,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故事。他们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是身经百战的创业者或企业高管。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们是同学,会为同一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但在“私董会”的场域里,关系迅速升华。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在彼此的眼神交流中形成:今天,我们是战友,是彼此最可信赖的镜子。这种由同学关系迅速切换到“虚拟董事”角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它要求你卸下防备,准备好真诚地付出,也勇敢地接收。
“私董会”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严谨甚至堪称“严苛”的规则。会议开始前,主持人(通常是经验丰富的教练)会重申几条铁律,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绝对保密。所有讨论内容,“出此门,入你心”,绝不外传。这为后续的深度交流奠定了信任的基石。其次,也是最反直觉的一条规则是:在提问环节,禁止给建议。你不能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只能通过提问,引导“案主”(当期提出问题的同学)自己找到答案。
当天的“案主”是一位从事新消费品创业的同学,他面临着品牌增长的瓶颈,内心焦虑。他用15分钟陈述了自己的困境,从市场数据到团队状态,条理清晰。然而,真正的“好戏”在提问环节才上演。问题如同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层层剥离问题的表象。 “你刚才说的三个困难点,哪一个让你晚上睡不着觉?” “如果资金翻倍,你的问题会解决吗?还是会产生新的问题?” “你描述的团队问题,有没有可能根源在于你自己对失控的恐惧?”……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但每一个都直指人心,迫使“案主”从“怎么办”的战术泥潭,上升到“为什么”的战略和自我认知层面。
这个过程,被很多人形容为“集体智慧下的自我剖析”。它不像咨询顾问那样给你一份报告,而是像一群高水平的教练,通过一面面镜子,让你自己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引用组织发展领域专家彼得·圣吉的“心智模式”理论,私董会正是通过结构化的对话,来挑战和揭示“案主”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限制性心智模式。看着“案主”从最初的侃侃而谈,到中途的眉头紧锁,再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你深刻地体会到,最有力的解决方案,往往源自当事者最深层的觉察。
如果你认为只有“案主”是唯一的受益者,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董事会成员”,参与一场私董会同样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成长。在聆听“案主”困境的过程中,一种奇妙的“镜子效应”会发生。他提到的供应链难题,可能会让你联想到自己公司悬而未决的采购风险;他描述的与合伙人的分歧,可能会让你反思自己与核心团队的沟通方式。你以为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实际上却在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种代入感和共鸣,是任何商业案例分析都无法比拟的。因为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一个被简化和符号化的“案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挣扎的鲜活的人。当一位平时看起来无坚不摧的同学,坦诚地分享他的恐惧和迷茫时,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让你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在各自的航道上,迎接着属于自己的风浪。这种共通的“脆弱性”反而构筑了更坚固的信任,也让你在面对自己的困难时,多了一份坦然和勇气。
换位思考在这里得到了最极致的实践。为了提出一个好问题,你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案主”的世界里,理解他的处境,感受他的压力,甚至揣摩他的思维盲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高强度的同理心训练。它让你跳出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学会从多个视角去解构一个复杂问题。久而久之,这种思维习惯会内化为你领导力的一部分,让你在日常管理中,更能理解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真实需求。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私董会”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将其与传统的商业咨询和朋友间的闲聊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维度 | 长江EMBA私董会 | 传统商业咨询 | 朋友间闲聊 |
核心目标 | 激发案主自我觉察,找到根本解 | 提供外部专业方案,解决具体问题 | 情感支持,经验分享 |
参与者角色 | 平等的“董事”,以提问为主 | 专家与客户,以给建议为主 | 朋友,以倾听和给建议为主 |
过程特点 | 结构化、规则严明、聚焦根源 | 数据驱动、流程化、聚焦方案 | 非结构化、随意、聚焦情感 |
最终产出 | 案主思维模式的突破和行动承诺 | 一份详尽的解决方案报告 | 情绪的缓解和一些零散的建议 |
一场“私董会”下来,身心是有些疲惫的,但精神上却是极度富足的。它所带来的价值,是传统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和升华。如果说,在长江商学院的系统课程中,我们学习的是“术”(管理工具、商业模型),那么在私董会里,我们修炼的则是“道”(决策智慧、个人修为)。这种“道”的修炼,无法通过书本和讲授获得,只能在一次次真诚的碰撞和深度的反思中体悟。
更重要的是,私董会构建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心理安全区”。在这个场域里,你可以放心地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无助”,而不用担心被评判或嘲笑。这种安全感,对于身处高位的领导者来说,是极为稀缺的资源。正如管理学大师拉姆·查兰所说:“CEO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私董会恰恰为这群“孤独的领航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抱团取暖、相互赋能的港湾。在这里,你得到的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深度的洞察。
这份价值并不会随着会议的结束而消失。通过私董会建立的深度链接,让同学情谊变得更加坚实。当你在商业决策中再次遇到困惑时,你知道,手机的通讯录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真正理解你的处境,并且能够给你提出直指核心的问题。这份“智囊团”资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所能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回顾这次深度体验,参加一次长江EMBA的“私董会”,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商业版的团体心理治疗”,同时也是一次高效的“认知升级工作坊”。它始于一个具体商业问题的求助,最终却落脚于个人领导力的成长和心智模式的突破。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很多时候,限制我们发展的,不是外部的市场或对手,而是我们自己脑海中那些固有的、未被审视的假设和信念。
这次体验重申了高端商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圈层的构建和智慧的共创。在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一个领导者最需要的能力,或许不再是拥有所有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自我迭代的勇气。私董会,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修炼场。
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和组织管理者,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身体验这种交流形式。甚至,可以尝试在自己的核心团队内部,引入“私董会”的原则和方法论,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深度探询的对话机制。这或许比任何团建活动,更能激发团队的集体智慧,也更能促进成员的个人成长。因为最终,一个组织的成长上限,取决于其领导者认知的天花板。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