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熟悉的、带着学校logo的邮件悄无声息地滑入收件箱,标题写着“您的学期成绩报告”,心脏总会不自觉地漏跳一拍。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既有对过去几个月宵衣旰食、挑灯夜读的期待,也夹杂着一丝对未知结果的忐忑。点开附件,PDF文件加载的瞬间,目光究竟会先被那个加粗的字母等级或冰冷的数字吸引,还是会迫不及待地滑到页面底部,去寻找那几行或许龙飞凤舞、或许工整隽秀的教授评语?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位在商学院,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业精英的EMBA学子而言,绝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求学的初心、当下的状态与未来的期许。
不可否认,分数,或者说成绩等级(Grade),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扮演着一个基础且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标准化的、可量化的评估工具,为我们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一个直观、清晰的“快照”。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在商场上用KPI、ROI和市场份额来衡量成败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分数天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权威性。它简单、直接,告诉我们在这门课程的知识图谱中,我们掌握了多少,又遗漏了哪些。
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对分数的在乎,首先源于一种对投入产出比的朴素追求。EMBA的学习机会成本极高,我们投入了宝贵的时间、不菲的学费以及巨大的精力。一个漂亮的“A”或优异的绩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切付出的直接回报和肯定。它像一枚勋章,证明了我们即便在离开校园多年、身兼数职的情况下,依然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自律精神。这种来自外部的、权威的认可,能够极大地满足我们的成就感,为我们紧绷的神经提供片刻的慰藉和激励。这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这是对“我还能行”的有力证明。
此外,分数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交价值和竞争属性。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精英环境中,周围的同学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虽然大家嘴上说着“学习第一,友谊第二”,但内心深处,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始终存在。分数成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与这些顶尖同侪相比所处的位置。一个高分,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带来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在社交圈中赢得更多的尊重,甚至可能在未来的校友网络合作中,成为一个隐形的信任背书。这种对“排位”的在乎,是人性使然,也是驱动我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之一。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那个醒目的分数上移开,细细品读教授的评语时,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如果说分数是对过去的总结,那么评语就是指向未来的灯塔。它超越了“对”与“错”的二元评判,进入了一个充满个性化洞察和启发性思考的领域。这尤其在EMBA的教育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来此求学,终极目的并非为了成为一名“学霸”,而是为了成为一名更具远见和智慧的领导者。
教授的评语,往往蕴含着远超分数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它可能会点出你在案例分析中某个被忽视的逻辑盲点,可能会赞扬你某次发言中闪现的独特商业直觉,也可能会建议你从另一个学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你所面临的管理难题。这些评语是“非标准”的,是教授基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你量身定制的“私人咨询”。我至今仍记得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战略学教授在我的期末论文后写道:“你的行业分析数据翔实,但似乎过于沉浸在‘术’的层面,建议多读一些历史与哲学,思考商业竞争背后更底层的逻辑。” 这句话,远比一个“A-”的成绩更能触动我,并直接影响了我之后一年的阅读方向。
更重要的是,评语代表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和关怀。它表明教授不仅仅将我们视为一个学号或一个数据点,而是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潜力、待雕琢的个体。在评语中,我们能读到教授的期望、鼓励,甚至是批评。这种基于思想交流的师生关系,是EMBA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权威人物的、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是促进个人成长的最有效催化剂之一。分数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或失落,但一句直击要害的评语,却可能在未来的某次关键决策中,成为我们脑海里回响的警钟或号角,其价值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维度 | 分数 (Grade) | 老师的评语 (Professor's Comments) |
性质 | 量化、标准化、结果导向 | 质性、个性化、过程与未来导向 |
功能 | 总结过去、提供即时反馈、满足成就感、进行横向比较 | 启发未来、指出盲点、提供成长路径、建立师生连接 |
时间效用 | 短期价值高,长期价值递减 | 短期可能被忽视,长期价值巨大 |
反映的思维模式 | 倾向于“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关注“我是否聪明” | 倾向于“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关注“我如何能进步” |
核心价值 | 证明价值(Proof of Value) | 发展价值(Developmental Value) |
将分数和评语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理想的教育生态中,它们并非“鱼与熊掌”的取舍关系,而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个优秀的教育评估体系,会力求让分数和评语共同讲述一个关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故事。高分,理应伴随着肯定其闪光点的评语;而一个不甚理想的分数,更需要有清晰指出问题所在的评语来作为“诊断书”和“药方”。
我们的心态,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发生微妙的演变。在EMBA学习的初期,我们可能更像一个“闯入者”,急于用高分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里,以此建立自信和归属感。此时,对分数的在乎程度可能会压倒一切。但随着课程的推进,我们逐渐融入了这个思想激荡的社群,开始真正享受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开始与教授和同学们建立起深度的思想链接。这时,我们关注的焦点自然会从“我得了多少分”转向“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在哪些方面提升”。这是一种从“证明自己”到“成长自己”的成熟转变。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你无法管理你无法衡量的东西。” 分数提供了“衡量”,是管理学习过程的基础。但他也强调知识工作者的核心在于“贡献”,而评语则直接指向了如何提升我们未来的“贡献”能力。因此,智慧的学习者,会把分数看作是“体检报告”上的关键指标,它告诉你健康状况的大致范围;而把评语看作是“主治医师的详细诊断和建议”,它告诉你病根何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变得更健康。我们既需要关注指标,更需要听从医嘱。
回到最初的问题:拿到EMBA成绩单的那一刻,我更在乎分数,还是老师的评语?答案或许是:在乎分数是本能,而在乎评语是智慧。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要彻底否定分数的重要性,而是旨在强调,对于已经具备丰富社会经验和成功履历的EMBA学生而言,我们理应拥有更高阶的追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核心价值绝不仅仅是授予一张印有优良成绩的文凭,更是提供一个能让我们实现认知突破和心智成熟的平台。而这个过程中,来自顶级教授的、充满洞见的评语,正是那把开启认知宝库的关键钥匙。
因此,我对自己,也对所有同路人提出以下建议: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探讨,商学院的成绩评估体系如何能更好地融合量化与质性评价,例如设计出更能体现综合能力和成长轨迹的“叙事性成绩单”(Narrative Transcript)。但在此之前,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完全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视角,将每一次成绩的公布,都视为一次宝贵的“认知体检”。分数是体温计上的刻度,而评语,才是那份真正能指导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强大未来的深度诊断报告。那一刻,我们真正在乎的,应该是后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