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印着“长江商学院”烫金大字的录取通知书摆在桌上时,我承认,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一家互联网大厂的部门总监,三十出头的年纪,事业顺风顺水,去顶级商学院充电,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职业规划。然而,这份得意在我看到同班同学名单的那一刻,瞬间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那是一种混杂着震惊、惶恐,甚至有那么一丝丝滑稽的感觉。名单上,董事长、创始人、CEO的头衔密密麻麻,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森林,而我的“部门总监”,则像森林里一棵毫不起眼的小树。我,一个高级打工仔,闯进了一个“老板窝”。我只是个部门总监,和一群董事长做同学,这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趟旅程,远比我想象的要颠覆得多。
开学第一天,那种感觉被无限放大。自我介绍环节,简直就是一场“凡尔赛”文学的顶级盛宴。A同学云淡风轻地说:“我做实体的,去年公司刚在主板上市。” B同学谦虚地摆摆手:“我没什么,就是管着几万人的吃喝拉撒。” C同学更是重量级,他是某家喻户晓品牌的创始人,聊的是百亿级别的产业布局和海外并购。轮到我时,我准备好的“负责公司核心业务线,带领三百人团队,年营收增长XX%”的说辞,在嘴边打了好几个转,最终变成了略显干巴的:“大家好,我是XX公司的部门总监,负责XX业务,请多关照。”
那一刻,强烈的“不配得感”(Impostor Syndrome)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引以为傲的业绩,在他们面前,仿佛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我们讨论同一个商业案例,我看到的是执行层面的细节、团队的激励、流程的优化;而他们,一开口就是资本结构、顶层设计、行业生态、甚至地缘政治风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二维生物,误入了三维世界,他们口中的每一个词汇我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的那个宏大叙事,却让我感到陌生而遥远。这种感觉,后来我才明白,就是所谓的“认知差”,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我们之间。
然而,当最初的惶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渴望。我意识到,这正是我来这里的最大价值所在——不是为了那个学位,而是为了亲身体验和学习这种“董事长思维”。这是一种从根本上就与“总监思维”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不断引导我们进行系统性思考。一次案例分析课,讨论一家传统企业如何数字化转型。我的第一反应是组建技术团队、开发APP、做线上营销,这是典型的总监式“解决方案思维”。但一位做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老同学的发言,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一击。他没有谈具体技术,而是问了三个问题:“我们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升效率,还是为了重构商业模式,甚至是创造新的增长曲线?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数字化是加强它还是削弱它?我们现有的组织文化和人才结构,能否支撑得起这场变革?”
这番话让我瞬间明白,总监思考的是“How”(如何做),而董事长思考的是“Why”和“What”(为什么做,做什么)。他们不急于寻找答案,而是致力于提出正确的问题。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种差异,我甚至给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维度 | 部门总监的我 | 董事长老同学 |
---|---|---|
时间视角 | 关注季度/年度KPI,为短期目标负责 | 思考3-5年战略,甚至10年、20年的愿景 |
关注焦点 | 业务执行、团队管理、流程优化 | 商业模式、资本结构、行业生态、组织能力 |
风险偏好 | 规避风险,在规则内把事情做对 | 管理风险,拥抱不确定性,寻找非对称性机会 |
资源观 | 在有限的内部资源下做最优解 | 思考如何整合、撬动产业链乃至社会资源 |
这种思维的碰撞是持续性的。和他们在一起,我被迫跳出自己熟悉的执行层面,开始学习用“一把手”的视角去审视商业世界。我不再仅仅关注我的部门、我的KPI,而是开始思考我的业务在整个公司战略中扮演什么角色,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中又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种“升维思考”,也是一种“降维打击”——当你拥有了更高维度的视野后,再回头看自己之前的工作,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商学院的另一大核心,无疑是“社交”。但对于我这样的“异类”来说,社交的难度系数同样是地狱级的。他们的酒局,聊的是高尔夫、收藏、海外信托和下一个风口。我插不上嘴,也融不进去。强行尬聊,只会显得自己更加格格不入。有段时间,我甚至有些逃避集体活动,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
转机发生在一次小组作业。我们小组的组长就是那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雷厉风行,对战略方向的把握精准无比,但对于方案中涉及的用户体验细节和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却有些拿不准。这时候,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基于一线炮火的经验,详细分析了不同用户群体的行为路径和心理需求,并给出了具体的产品优化建议。那次,他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并且在最终的报告中采纳了大部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你说的这些很实在,很接地气,这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容易忽略的。”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任何圈层,真诚和价值才是唯一的通行证。我无法和他们比拼财富和地位,但我可以提供他们所稀缺的、来自一线的、鲜活的视角。我不再试图去扮演一个“小老板”,而是坦然地做回我自己——一个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我开始主动分享我在团队管理、项目落地、用户增长方面的经验和“坑”。渐渐地,我发现,很多董事长同学对这些“术”层面的东西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向我请教如何激励95后员工,如何搭建高效的敏捷团队。我们的交流,从单向的仰望,变成了双向的、平等的价值交换。
两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如果说这趟旅程给了我什么,那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或几个人脉。它带给我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一种超越了职位本身的“资产”。
首先是视野的极度开阔。以前,我看待问题是从下往上,充满了细节和执行的条条框框。现在,我学会了从上往下看,能看到战略的全貌,能理解老板为什么会做出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决策。回到公司,我能更好地承接和分解战略,我的方案也更能获得高层的认可,因为我们站在了同一个语境里。
其次是自信心的重塑。和一群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做同学,并且能和他们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领域为他们提供价值,这种经历本身就足以摧毁一切“不配得感”。我不再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高级打工仔”,而是开始以一个“事业合伙人”的心态去思考我的工作和职业生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拥有了更大的格局和更强的内驱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商业本质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与这些董事长的朝夕相处,我看到了他们光环背后的焦虑、挣扎和取舍。我明白了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不断应对变化、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比任何商业理论都更加宝贵。
回过头看,“我只是个部门总监,和一群董事长做同学”,这趟旅程始于巨大的压力和迷茫,最终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它像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强迫我走出了职业的舒适区,完成了一次思维和认知的关键跃迁。这段经历的核心,并非是职位的对撞,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激烈碰撞与融合。
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于像我一样走到职业生涯中段的管理者而言,向上突破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技能的精进,而在于认知的破壁。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圈层,哪怕只是作为一名“旁听生”,其价值也无可估量。它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商业世界的顶层风景,从而校准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果你也是一位身处中高层的管理者,正面临职业瓶颈,或许可以考虑这样一次“冒险”。这趟旅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立刻成为董事长,而是为了让你学会像董事长一样思考。而当你真正拥有了那样的视野和格局,无论你身处何种职位,你都已经走在了通往更高峰的路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