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仿佛瞬间被一股强大的气场所包围。身边坐着的,不再是普通的同事或朋友,而是一群在各自领域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高管和行业翘楚。每一次案例讨论,都可能是一场思想的激荡;每一次小组作业,都可能是未来商业合作的序章。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思想高密度碰撞的环境里,一个深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当周围的声音都如此强大、如此富有说服力时,我该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清明,保持那份至关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仅关乎学习的质量,更关乎未来事业航向的把握。
这并非杞人忧天。在群体之中,个体的思想极易被同化或淹没。我们渴望融入,渴望被认可,这种心理需求有时会压倒我们对真理的探求。因此,在享受EMBA带来的顶级人脉与前沿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构建和捍卫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成了一门必修的“隐形课程”。这门课程,需要我们既能入乎其内,与智者同行,又能出乎其外,做冷静的自己。
EMBA的群体,尤其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思想磁场”。这个磁场由成功经验、行业洞见和极具个人魅力的表达者共同构成。当你听到一位同学分享他如何带领公司扭亏为盈,或者一位教授剖析某个商业帝国崛起的底层逻辑时,那种震撼和信服感是真实而强烈的。久而久之,一种无形的压力便会产生:“他的想法听起来无懈可击,我的疑问是不是太幼稚了?”或者“大家都认同这个趋势,我是不是也应该跟上?”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群体思维”(Groupthink)。由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提出的这一概念,描述了在一个高内聚力的群体中,人们为了维持群体和谐与一致性,会不自觉地压抑不同的意见,从而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在EMBA的环境中,群体思维的诱因尤其明显:对权威(教授或行业大佬)的遵从、对优秀同侪的认同感、以及对提出异议可能被视为“不合群”的担忧。这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一个观点或方案进行多角度、批判性的审视,而选择了最“安全”的随大流。
要想在强大的外部磁场中保持独立,首先要做的,是校准并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坐标”。独立思考,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立场、经验和目标,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判断。在踏入EMBA课堂之前,你需要清晰地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来这里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我自己的企业或事业正面临哪些独一无二的挑战?我的个人价值观和商业伦理底线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思想“锚点”。当课堂上讨论一个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时,你的思考不应仅仅停留在“这个模式好不好”,而应深入到“这个模式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它能否解决我公司的实际问题?如果应用,需要做哪些本土化的改造?”这种以内在需求为导向的思考方式,能有效抵御外部声音的干扰。这正是查理·芒格所推崇的“逆向思维”和埃隆·马斯克所倡导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的精髓——拨开现象的迷雾,回归事物的本质和自己的初衷。
例如,当大家都在热议元宇宙、Web3.0时,一个独立思考者会冷静分析:这项技术目前的发展阶段如何?它的商业化路径是否清晰?更重要的是,它与我所从事的传统制造业有何关联?是能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还是仅仅是一个需要审慎观望的风口?有了这个内在的坐标系,你就能在众声喧哗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追逐每一个热点。
有了内在的“锚点”,我们还需要一套外在的“工具”来系统化地进行独立思考。这套工具,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框架。它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掌握的技能。在EMBA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方法论来武装自己的大脑。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事实-观点-立场”分离法。当听到任何一个精彩的分享时,先在脑海里做一个拆解:哪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Fact)?哪些是基于事实的个人观点(Opinion)?而这些观点的背后,又隐藏着分享者怎样的立场(Stance)?比如,一位做消费品投资的同学分享“未来十年是国潮品牌的黄金十年”,这是一个观点。支撑它的事实可能包括: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政策支持、部分国潮品牌的销售数据等。而他的立场,则是投资人的身份,他需要寻找并鼓吹有增长潜力的赛道。清晰地分离这三者,你就能更客观地看待他的分享,而不是全盘接受。
此外,建立自己的“认知工具箱”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主动识别和对抗常见的认知偏见。以下是一些在EMBA讨论中尤其需要警惕的偏见:
认知偏见 | 在EMBA场景中的体现 | 应对策略 |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
课堂案例大多是成功的企业,我们容易忽略成千上万失败的案例,从而高估了某种模式的普适性。 | 主动追问:“除了这家公司,还有哪些公司尝试了类似路径但失败了?它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
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读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观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 | 刻意寻找反方观点。如果认为某个方案可行,就花同样的时间去论证它为什么不可行。 |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
小组讨论中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提出的方案或数据,往往会成为后续讨论的“锚”,限制了大家的思路。 | 在听取他人意见前,先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初步想法。对初始信息保持警惕,主动质疑其合理性。 |
权威偏误 (Authority Bias) |
过分相信教授或行业大佬的观点,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 | 尊重权威,但更要尊重逻辑和事实。将权威的观点视为一个高质量的假设,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它。 |
很多人误以为,保持独立思考就意味着要与群体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一个“杠精”。恰恰相反,真正高质量的独立思考,是在充分吸收多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EMBA群体最大的价值之一,正是其成员背景的极端多样性。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艺术等各个领域,他们的视角是你个人经验的宝贵补充。
因此,保持独立思考的关键,不是封闭自己,而是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利用”这种多样性。具体可以这样做:
这种做法,是将EMBA的社交价值从简单的“人脉拓展”提升到了“认知拓展”的层面。你不是在寻求认同和趋同,而是在主动构建一个能激发你深度思考的微环境。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最重要的不是观点的对错,而是看问题的角度。”
EMBA的学习终究不是纸上谈兵。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终体现,在于能否将所学、所思、所辨,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商业实践中,并取得成果。课堂上的模型、理论和案例,都是经过简化和抽象的“标准件”,而你自己的企业,则是一个充满变量和复杂性的“非标品”。独立思考,就是将“标准件”适配到“非标品”上去的过程。
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你学习了精益生产的理念。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可能会试图将丰田的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公司。而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则会问:我的公司是服务业,精益生产的核心——“消除浪费”,在我的业务流程中具体指什么?是冗长的审批流程,还是低效的客户沟通?我该如何设计一套适合我们文化和规模的“精益服务”体系?这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独立思考实践。
更重要的是,行动是检验思考质量的唯一标准。当你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在公司推行一项新举措后,市场的反馈、员工的执行情况、最终的财务数据,都会成为你思考的“回响”。这些回响,有些可能印证了你的判断,更多的则可能会暴露你思考中的盲点和偏差。
此时,独立思考能力就体现在你是否能够诚实地面对这些反馈,并进行复盘和迭代。是当初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有误?还是对组织变革的难度估计不足?或是某个关键假设出了问题?这个“行动-反馈-反思-调整”的闭环,是让独立思考能力螺旋式上升的关键。它能让你避免“为了面子”而固执己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让思考的根基扎在现实的土壤里。
总而言之,在EMBA这样一个精英汇聚的特殊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是一场需要智慧、勇气和方法的修行。它要求我们:
重申引言中的观点,踏入EMBA的殿堂,我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获取一张文凭或一份通讯录,而是要实现一次深度的认知升级。而独立思考能力,正是这次升级的内核与引擎。它能帮助我们穿透信息的迷雾,做出更符合本质和长远利益的决策。这不仅对我们在EMBA期间的学习至关重要,更将是我们未来几十年商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未来的商业世界,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再权威的理论,也可能迅速过时;再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桎梏。唯一能让我们行稳致远的,或许正是那份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冷静观察、深度思考、并勇敢做出自己判断的能力。而EMBA的这段旅程,正是锤炼这种能力的最佳道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