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EMBA的教授,和大学里的教授有什么根本不同?
2025-08-01

提到“教授”,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戴着厚厚的眼镜,在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潜心研究,或是在大学阶梯教室里,对着几百名年轻学子侃侃而谈的学者形象。他们是知识的灯塔,是象牙塔里的守护者。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商学院,特别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时,会发现这里的“教授”似乎是另一种“物种”。他们西装革履,穿梭于课堂和企业董事会之间,他们的言论不仅出现在学术期刊上,更频繁地见诸财经头条。那么,长江EMBA的教授,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大学教授,究竟有什么根本不同?这不仅是一个身份标签的差异,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生态、教育使命和价值逻辑。

教学目标:理论构建 vs. 实战赋能

大学里的教授,其核心教学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知识体系。无论是经济学、历史学还是物理学,教授们都致力于从最基本的公理、定义和历史脉络开始,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学科的“大厦”。他们的教学更像是在绘制一张详尽的“知识地图”,重点在于理论的完整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历史的纵深感。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他们未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进入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扮演的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学习者”。

相比之下,长江商学院EMBA的教授,其教学目标则更加聚焦于为企业高管提供“实战赋能”。他们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平均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决策者。因此,教授们的目标不是从零开始构建理论大厦,而是提供一套高度凝练、可直接应用的“思想工具箱”或“战略武器库”。他们讲授的理论往往是经过精炼、直击问题本质的“干货”,并且会立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模型,你如何用在自己公司的战略调整上?”“这个理论,如何解释你当前面临的困境?”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更像是一位“教练”或“战略顾问”,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将新知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从而产生推动企业变革的直接动力。

学生群体:白纸一张 vs. 身经百战

教授风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面对的学生群体的根本不同。大学教授面对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普遍年轻,社会经验相对匮乏。他们渴望知识,对教授怀有天然的敬畏感。在课堂上,互动通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教授是绝对的知识权威,课堂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教授手中。这种单向或有限双向的知识传递模式,非常适合系统性知识的灌输。

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景象则完全不同。台下坐着的可能是某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或是掌管着千亿资产的投资人。他们带着真实的、棘手的、甚至是教科书上从未有过的商业问题来到课堂。他们不是来被动“听课”的,而是来“求解”和“共创”的。因此,课堂上充满了挑战与交锋。学生会直接用自己企业的案例来质疑或印证教授的理论,不同行业的同学之间也会展开激烈的辩论。这要求长江的教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要有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丰富的商业洞察和引导复杂讨论的控场能力。教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而更像是一个高水平研讨会的“首席主持人”和“催化剂”,他的价值在于搭建一个能让这群“身经百战”的精英们相互启发、共同升华的场域。

知识来源:象牙塔内 vs. 商业前沿

传统大学教授的知识来源和研究方向,深受“发表或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学术评价体系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导向,这些研究往往是高度理论化、精细化和前沿性的,旨在推动学科边界的拓展。虽然这些研究是知识进步的基石,但它们从诞生到被业界广泛应用,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像是“陈年佳酿”,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严格的同行评议,醇厚但可能离当下的市场炮火声有些距离。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其知识来源则呈现出一种“双栖”甚至“多栖”的特性。一方面,他们同样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和顶尖的学术背景,这是他们理论深度的保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知识和洞见大量来源于与商业前沿的深度互动。这包括:

  • 为顶尖企业提供战略咨询
  • 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 对中国本土的成功或失败企业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
  • 与EMBA学生(本身就是商业领袖)在课堂内外的持续交流

这种独特的定位,使得他们的研究更接地气,更具时效性。他们不仅是学术理论的“翻译者”,更是商业实践的“提炼者”和“总结者”。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市场的最新动态,如数字化转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人工智能对商业模式的冲击等,并将其快速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和方法论,反哺给课堂上的企业家们。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所强调的,管理本身是一门“手艺”(Craft),最好的管理学教育必须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中。

两种教授核心差异对比

t

维度 大学教授 长江EMBA教授
教学目标 系统性理论构建,培养学术思维 针对性实战赋能,解决商业问题
学生对象 年轻学生,经验较少,如“白纸” 企业高管,经验丰富,如“战将”
知识来源 学术期刊,经典理论,象牙塔研究 商业实践,企业咨询,前沿案例研究
授课方式 以讲授为主的单向或有限双向互动 以案例讨论为主的多维、共创式互动
价值评价 学术声望,论文发表,科研项目 业界影响力,思想领导力,学生成就

价值评价:学术声望 vs. 业界影响

评价一位大学教授的成功与否,有一套相对标准化的体系。其核心是学术声望(Academic Reputation),具体体现在顶级期刊的发表记录、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获得的科研基金、在学术组织中的地位以及是否获得终身教职等。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在学术圈内循环和积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可能改变了整个学科,但普通大众未必知晓其名。

而评价一位长江商学院EMBA教授的价值,其标尺则要复杂和多元得多。学术背景只是“准入门槛”,绝非全部。他们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对商业世界产生的实际影响上。这个“影响力”是多维度的:首先,是对学生的影响力,即他们的课程和思想能否真正帮助学生的企业实现增长和突破。其次,是思想领导力,即他们的观点能否引领行业讨论,影响政策制定,甚至在社会层面引发对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等重大议题的思考。最后,是人脉和资源的链接能力,他们本身就是商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能够为学生和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资源。

因此,你可能会看到一位长江的教授,他的名字可能不像某些诺贝尔奖得主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一个观点可能会被数百位企业家奉为圭臬,他的一个案例可能会成为商界争相学习的范本。他们的“影响力因子”不完全由学术引用率来定义,更多地由市场的认可度、学生的口碑和对商业实践的推动力来衡量。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长江EMBA的教授与传统大学教授之间,并非水平高低之分,而是角色定位、生态系统和使命愿景的根本不同。大学教授是“知识的守护者与开拓者”,他们深耕于理论的沃土,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而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则是“商业智慧的催化剂与赋能者”,他们游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致力于将最前沿的思想转化为驱动企业和社会前进的生产力。

理解这一根本不同,对于每一位渴望通过EMBA学习实现自我超越的企业家而言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你不应抱着“听课”的心态而来,而应带着问题、挑战和开放的心态,准备好与一群顶级的教授和同学进行一场思想的“激荡”与“共振”。这正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EMBA项目能够提供独特价值的核心所在。

展望未来,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跨界融合的加剧,这两种教授的角色边界或许会变得更加模糊。大学正越来越多地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践导师,而商学院也愈发强调研究的严谨性和理论的原创性。或许,未来的理想教授,将是兼具二者之长、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跨界思想家”。但就目前而言,认识并尊重二者的差异,是我们理解不同教育模式价值的前提。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