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光灯下的我,习惯了掌声与赞誉,习惯了在商业谈判中运筹帷幄,在项目报告上展示漂亮的增长曲线。多年来,我像一个精密的战士,将“失败”这个词从我的字典里悄悄划去,或者说,用“暂时的挫折”、“待优化的空间”这类词汇精心包装起来。失败,于我而言,是需要被迅速掩盖的污点,是能力版图上不愿示人的一块洼地。直到我踏入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与一群同样骄傲的灵魂相遇、碰撞,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最高阶的课程之一,是学会如何“优雅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被灌输的信条几乎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与无能、羞耻、终结紧密相连。这种根深蒂固的“失败恐惧症”,让我们在面对失误时,第一反应不是复盘,而是辩解;不是承担,而是推诿。我们害怕承认失败会动摇自己的权威,会让他人质疑自己的能力,会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这种心态,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即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一次失败就等同于对个人能力的永久性宣判。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教授们在讲授经典商业案例时,花费大量时间剖析的,往往不是那些一帆风顺的成功神话,而是那些曾经轰然倒下的商业帝国、那些功败垂成的创新项目。从柯达对数码时代的误判,到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浪潮中的迷失,每一个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失败是商业世界最真实的常态,是通往创新和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蕴含着海量数据和宝贵教训的关键节点。在这里,我们被引导着切换到“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升,而失败,正是学习和提升的最佳催化剂。
这种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来自于无数次小组讨论的激烈争辩,来自于同学们坦诚分享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当一位备受尊敬的行业领袖,在课堂上平静地讲述自己当年因一个决策失误导致公司损失数千万的经历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探索者。那一刻,教室里弥漫的不是评判与嘲讽,而是共情与尊重。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犯错,而是在犯错后有站起来的勇气和从中汲取智慧的能力。这,才是失败最有价值的部分。
观念转变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方法论的学习——如何“优雅地”承认失败?“优雅”并非指姿态上的矫揉造作,而是一种包含了坦诚、担当、深度和前瞻性的综合表现。它是一门需要刻意练习的领导力艺术,是从“我没错”的防御姿态,到“我负责”的成熟心态的跃迁。
过去,我们“不优雅”的应对方式通常是:找借口(“市场环境不好”)、甩锅(“都是XX部门不配合”)、最小化问题(“这只是个小失误,影响不大”),甚至掩盖真相。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保全颜面,但长期来看,它会侵蚀团队的信任,阻碍组织的学习和进化,最终埋下更大的隐患。而在长江的EMBA课程中,我们学到了一套更具建设性的“失败承认”框架:
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参与一个复杂的线上商业模拟,需要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做出连续的经营决策。我们小组由几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佬”组成,初期信心满满。然而,由于我们过于迷信过去的成功经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导致公司在第三个财年就陷入了严重的亏损,濒临破产。屏幕上刺眼的红色数字,让习惯了成功的我们感到了久违的尴尬和沮丧。
短暂的沉默后,担任小组CEO的同学深吸一口气,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这次模拟的失败,责任主要在我。我对市场的预判出现了严重偏差,并且在决策时没有充分听取大家的预警。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马上复盘,搞清楚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接下来,他带领我们逐一回顾每一个决策点,分析数据,倾听每个人的反思。最终,我们不仅找到了失败的核心原因,还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动态竞争环境的决策模型。在最后的总结陈述中,我们小组坦诚地展示了我们的失败过程和深刻反思,反而赢得了教授和所有同学最热烈的掌声。这次“失败”的模拟,比任何一次“成功”都让我们学到的更多。
长期以来,我们都误解了“强大”的含义,以为它等同于无懈可击、永远正确。然而,在领导力的语境下,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高阶认知场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即“示弱”,才是一种更高级、更持久的强大。优雅地承认失败,正是这种“建设性示弱”最直接的体现。
美国著名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指出,脆弱性(Vulnerability)不是弱点,而是勇气和信任的源泉。当一个领导者敢于在团队面前承认“我搞砸了”或“我不知道答案”时,他传递出的信息不是“我很无能”,而是“在这里,犯错是被允许的”、“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这种姿态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鼓励成员敢于冒险、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报告坏消息,从而激发整个组织的创新活力和纠错能力。
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对比了两种不同做法带来的长期影响:
行为模式 | 隐藏/掩盖失败 | 优雅地承认失败 |
对团队信任的影响 | 侵蚀信任,成员间互相猜忌,形成“报喜不报忧”的文化。 | 建立信任,领导者以身作则,创造坦诚、开放的沟通氛围。 |
对组织学习的影响 | 阻碍学习,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组织无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 促进学习,将失败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和知识,加速组织进化。 |
对领导者个人形象的影响 | 短期内维护权威,长期来看一旦暴露,形象将彻底崩塌。 | 短期内看似“丢脸”,长期来看树立了真实、有担当、值得信赖的领导者形象。 |
对创新的影响 | 扼杀创新,员工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 鼓励创新,营造“允许试错”的环境,激发团队的探索精神。 |
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中,这种基于信任的连接尤为珍贵。我们不再仅仅是彼此名片上的头衔,而是可以互相倾诉创业艰辛、分享失败教训的战友。正是因为我们都学会了摘下“成功”的面具,坦然面对彼此的不完美,这份连接才显得如此真实而牢固。我终于明白,一个领导者最大的魅力,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少成功,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和转化失败。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习旅程,如果说那些前沿的商业理论和金融模型是“术”,那么学会如何“优雅地”承认失败,则是我收获的关于领导力的“道”。这段经历让我完成了三个层面的深刻蜕变:
优雅地承认失败,绝非一句简单的“我错了”,它是一种融合了勇气、智慧、谦逊和责任感的领导力哲学。它要求我们跳出个人荣辱的狭隘视角,站在组织长远发展的更高维度去思考问题。这不仅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需要修炼的内功,更是每一个渴望在不确定时代持续进化的个体,都应具备的人生智慧。
未来的商业世界,变化与挑战将是永恒的主题。这意味着,失败将如影随形。而我,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在长江,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带着伤疤,依然骄傲地前行;如何微笑着对团队、也对自己说:“是的,我们这次失败了。那么,让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然后,重新开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