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这四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尤其前面冠以“长江”二字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连串耀眼的光环:顶级的人脉圈层、事业的指数级加速器、通往财富与权力之巅的金色门票。这些标签固然诱人,却也容易遮蔽一个更深邃、更触及灵魂的追问。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拂去这些金粉,拨开名利、资源与机会交织的迷雾,一个终极问题赫然立于眼前:抛开所有外在的增益,长江EMBA的学习经历,究竟能否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更好的人”?这并非一个关于投资回报率的计算,而是一场关乎个人成长、心性修炼与生命价值的深刻探寻。
在探讨“更好的人”这一宏大命题时,首当其冲的是思维模式的变革。对于大多数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他们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精通于“术”的层面——如何制定战略、如何管理团队、如何捕捉商机。然而,持续的成功往往会固化人的思维,形成路径依赖,让人在“术”的迷宫里打转,却忽略了对“道”的探寻。
长江EMBA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完成从“术”到“道”的认知跃迁。这里的课程设计,远不止于传授前沿的管理工具和商业模型。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比如将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科技哲学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壁垒,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上重新审视商业世界。你不再仅仅思考“我的企业如何盈利”,而是开始追问“我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社会生态乃至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视角的提升,是一种根本性的“格式化”。它让你变得更加谦逊,因为你看到了世界的复杂与浩瀚;也让你变得更加睿智,因为你学会了从更深层次的规律中寻找答案。一个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理解系统关联的人,在做决策时,自然会多一分审慎,少一分短视;多一分周全,少一分偏执。这本身,就是向“更好”迈出的坚实一步。
一个“更好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更聪明的决策者或更高效的管理者。他(她)的内心,必然有着丰盈的人文素养和深切的同理心。现代商业社会过度强调竞争与效率,容易使人异化为追逐利润的机器。而顶级的商学院教育,正在努力扮演着“矫正者”的角色,试图将一度被边缘化的人文精神重新请回商业的殿堂。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表中,你会看到哲学、历史、艺术、国学等看似与商业“无用”的课程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并非点缀,而是其教育理念的基石。当教授引导你探讨王阳明的心学,分析《史记》中人物的成败得失,或是沉浸在古典音乐的美学意境中时,商业的喧嚣暂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对历史、对美的深刻反思。这些“无用之学”,恰恰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大用之学”。
这种人文精神的浸润,其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它让你在面对员工时,看到的不再是“人力成本”,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梦想有困境的个体;它让你在面对商业伦理的灰色地带时,内心会多一把来自先贤智慧的标尺;它让你在获得巨大成功时,能保有一份对历史和社会的敬畏之心。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博雅艺术(Liberal Art)。” 一个内心充盈着人文关怀的领导者,其所领导的企业,也必然会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生命力。这无疑是“更好”的有力证明。
如果说教授的讲授是“经线”,那么同学之间的激荡与碰撞,则是织就EMBA经历的“纬线”。长江EMBA的同学圈,常被外界视为最宝贵的资源。但这种资源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业务合作或信息互通,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镜像反思”场域。
想象一下,你的身边坐着的是一群与你同样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于你的同侪。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商业逻辑。在课堂案例的激烈辩论中,你固有的观念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课后的小组讨论里,你会被他人严谨的逻辑、创新的思路所折服;在一次次深夜的秉烛夜谈中,你会听到他人创业的艰辛、管理的困惑、人生的迷茫。这个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间镜子迷宫,每一位同学都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你的知识盲点、思维定式,甚至是性格上的短板。
这种高强度的“同侪压力”和“镜像效应”,会迫使你走出舒适区,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你会开始反思:“为什么他能想到我没想到的角度?”“面对同样的困境,她的处理方式为何比我更高明?”“我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是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过时?”这种反思是痛苦的,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让你学会欣赏差异、尊重他人、保持谦卑。一个懂得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并勇于直面自身不足的人,其人格的成熟度和完善度,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事业版图的扩张,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个“更好的人”,必然是一个敢于并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长江EMBA的教育,不仅仅是赋能,更是在赋予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的塑造,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课程中有意引导的对企业社会责任(CSR)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探讨。当全球变暖、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议题被反复置于商业案例的中心时,学生们会被迫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盈利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如何让商业行为产生正向的社会外部性,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成为了新的、也是更高级的“商业模式”。长江商学院更是将公益时数纳入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并非强制,而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实践,让学员们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和意义。
其次,这种责任感源于一种身份认同的转变。从“成功的商人”到“有影响力的社会领袖”,这背后是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以下表格或许能说明这种变化:
维度 | 传统商人思维 | 社会领袖思维 |
---|---|---|
核心目标 | 股东利益最大化 | 多方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 |
成功标准 | 财富增长、市场份额 | 社会贡献、行业引领、可持续发展 |
决策考量 | 短期财务回报 | 长期社会影响、伦理道德 |
身份认同 | 我是企业家 | 我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之一 |
当一个人开始自觉地将社会的福祉与个人的事业紧密相连,他的格局和境界便已截然不同。这种由内而外生发出的责任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它让成功变得更有分量,也让人生更有价值。这,难道不是“更好的人”最核心的特质之一吗?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抛开所有光环,长江EMBA能帮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吗?
答案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可能性”,但并非一个“必然”的结果。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它为你提供了:
然而,这个生态系统能否真正改变你,最终取决于你自己。它无法替代个人的自省、选择和坚持。如果你仅仅将这里视为一个“镀金”和“换资源”的场所,那么你收获的可能也仅限于此。但如果你能以一颗开放、谦卑、真诚的心,全身心地投入这场为期两年的修行,去主动拥抱挑战,去真诚地与人交流,去深刻地反思自我,那么,你所获得的,将远远超越一张毕业证书的价值。
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一场终生的自我修行。长江EMBA无法给你终点,但它无疑可以成为你在这条道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够让你加速蜕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的“高能加油站”。而这,或许才是它在所有光环背后,最值得追求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