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顶尖商学院的殿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EMBA项目,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我们习惯了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在会议室里指点江山,然而,当这一切被“开学模块”中的“破冰环节”瞬间清零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便开始了。褪去职位、头衔与光环,我们被要求以最“真实”的面貌面对一群同样优秀的陌生人。这本应是建立连接、开启学习之旅的美好序幕,却也常常成为大型“社交尴尬”现场。在那些精心设计的环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能让见惯了大场面的我们,尴尬到想用脚趾在地上抠出三室一厅。
在所有环节中,最先让人感到不适的,往往是那些旨在“快速拉近距离”的强制性自我暴露环节。组织者通常会设计一些游戏,比如“分享你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讲述你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经历”。其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分享脆弱,建立信任。然而,对于一群习惯了保持专业形象、情感内敛的商业领袖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交裸奔”。
我们并非不愿意分享,但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情境。在一个刚刚认识不到一小时的圈子里,被要求当众剖析内心深处的柔软或不堪,这种感觉非常怪异。它打破了成年人之间默认的社交距离和隐私边界。你会看到,一位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投资人,面色微红地分享自己小时候尿床的“糗事”;一位以果敢著称的上市公司CEO,在主持人的再三追问下,含糊其辞地讲述一段早已尘封的创业失败史。这其中的尴尬,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分享的“被迫性”和“情境错位”。正如组织行为学教授 Adam Grant 所指出的,“脆弱性的展现应该是自发的,而非被索取的。被索取的脆弱性不是真诚,而是一种表演。” 在这种“表演”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连接,而是一种为了融入集体的无形压力。
如果说强制分享是精神层面的尴尬,那么“才艺表演”环节则是将这种尴尬实体化、公开化。这几乎是所有团队建设活动的保留曲目,但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它显得尤为“魔幻”。想象一下,一群平均年龄40+、在各自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家、高管,被要求在晚宴上“秀出自己”。于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上演了。
有人选择唱歌,但五音不全的歌声在豪华宴会厅里回荡,台下的掌声越热烈,台上的表情就越僵硬;有人选择跳舞,但僵硬的四肢显然跟不上动感的节拍,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我是谁,我在哪儿”的迷茫;还有人选择朗诵诗歌,用一种饱含深情却略显做作的语调,吟诵着与现场气氛格格不入的诗句。最尴尬的,莫过于那些实在没什么“才艺”可言的同学,在众人的起哄下,被迫讲一个早已过时的冷笑话,或者表演一个滑稽的动作。这种压力,不亚于做一次未经准备的路演。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并非真正的才艺比拼,而是一场“态度”的考验——你是否愿意放下身段,是否“玩得起”。然而,用这种方式来检验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未免有些简单粗暴。这让许多人陷入两难:不参与,显得孤傲不合群;参与了,又可能出糗,留下长久的“黑历史”。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才艺尴尬”,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归纳:
表演类型 | 尴尬指数 (1-5星) | 主要尴尬点分析 |
---|---|---|
深情独唱(跑调版) | ★★★★★ | 演唱者自我感觉良好与听众实际感受的巨大反差;礼貌性鼓掌下的“酷刑”。 |
即兴现代舞 | ★★★★☆ | 肢体不协调,动作与音乐脱节,将艺术演绎成“挣扎”,尤其对于平日严肃的领导者。 |
朗诵抒情诗 | ★★★★ | 在热闹的社交场合进行严肃的文学表达,容易产生情境错位,显得矫揉造作。 |
讲冷笑话 | ★★★☆☆ | 笑话本身不好笑,或者节奏没掌握好,导致全场安静,只有讲述者尴尬的笑声。 |
团队大合唱 | ★★☆ | 尴尬程度相对较低,因为“法不责众”,个人失误可以被集体掩盖,但依然无法避免整体的混乱感。 |
破冰活动的另一个核心设计理念是“打破隔阂,人人平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者会引入各种“身份剥离”的游戏。比如,所有人换上统一的服装,取一个临时的“花名”,或者参与一些需要紧密身体接触的团队游戏,如“信任背摔”、“人肉坦克”、“解手链”等。
这些设计的初衷是好的,旨在暂时抹去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标签,让董事长和总监、创始人和投资人都能在同一个层面上互动。然而,这种强制性的“身份剥离”有时会适得其反。对于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掌控全局的领导者来说,突然被要求蒙上眼睛,完全信任地向后倒去,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抗拒是真实存在的。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理上的挑战。我们花了半生时间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和个人边界,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游戏规则强行瓦解,这种感觉并不总是愉快的。
特别是那些需要亲密身体接触的游戏,在性别、文化背景和个人习惯各异的群体中,更容易引发尴尬。一位注重个人空间的女士,可能需要和一位素不相识的男同学前胸贴后背地完成某个任务;一位有洁癖的企业家,可能需要和满身是汗的队友扭成一团“解手链”。此时,游戏的乐趣早已被身体的抗拒和心理的别扭所取代。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论”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舞台上都有自己的“前台”和“后台”表现。破冰游戏粗暴地将所有人的“后台”都拽到了“前台”,并且要求大家对此报以微笑和热情,这本身就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演出”。
即便在这些试图抹平一切差异的环节中,一种更深层次、更隐蔽的尴尬依然存在——那就是无处不在的“隐形价值较量”。虽然名片被收起,头衔被淡化,但一个人的阅历、财富、社会资源和思维方式,会像水中的油滴,无论如何搅拌,最终还是会浮现出来。
这种较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在自由讨论环节,有人分享的是周末去爬山,有人则不经意间提到“上周在瑞士滑雪时偶遇了某某大佬”;在案例分析中,有人从纯粹的理论角度出发,有人则直接引用自己公司上亿项目的亲身经历作为佐证;甚至在穿着统一队服的情况下,手腕上不经意露出的名表、谈吐间流露出的国际视野、对某个冷门领域(如艺术品收藏、红酒品鉴)的精通,都在无形中划分着圈层。
这种隐形的较量,让所谓的“平等”变得十分微妙和讽刺。它让一些背景相对普通的同学感到压力,也让那些“顶流”同学的每一次发言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贴上“炫耀”的标签。这种尴尬在于,大家都在努力扮演“普通同学”的角色,但彼此的“底牌”却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这使得破冰活动从一场“交朋友”的聚会,悄然演变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资源探底”和“实力评估”,这与活动建立纯粹同学情谊的初衷背道而驰。
回顾长江商学院EMBA的开学破冰,那些令人尴尬的环节,无论是强制性的自我暴露、充满压力的才艺表演、令人不适的身份剥离游戏,还是无处不在的隐形价值较量,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一个人均“身经百战”的精英群体中,建立真实而舒适的连接?
这些尴尬瞬间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们深刻地反映了成年人社交,尤其是高端社交中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破冰”,或许并不在于设计多少新奇的游戏,而在于创造一个能够激发真诚、尊重个体差异、鼓励自然交流的环境。强扭的瓜不甜,强行“破冰”所建立的,可能也只是脆弱的“塑料情谊”。
对此,未来的EMBA项目或许可以做出一些改进建议:
最终,长江商学院EMBA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高质量人脉网络的构建。而一个好的开始,是这段宝贵旅程的基石。理解并优化“开学破冰”这一环,正视其中的尴尬,并以更人性化、更智慧的方式去设计它,或许是所有顶尖商学院都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毕竟,让一群最聪明的大脑感到舒适和真诚,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智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