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大门,每一位新学员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这里,知识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将是常态。而在这一切发生的核心场景中,“学习小组”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并肩作战的最小单位,也是浓缩的商业世界。那么,对于备受瞩目的长江商学院而言,这些深刻影响着每位学子体验的学习小组,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是让志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牵手”,还是由学校精心“撮合”?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分配”或“自由”两个词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深度、人脉的广度,乃至个人成长的轨迹。
当我们深入探究长江商学院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时,首先会发现其核心机制是——学校分配。但这绝非简单的随机抽签,而是一门经过深思熟虑的“分配的艺术”。学校在开学之初,就会根据详尽的学员背景资料,进行精密的编组。这个过程的首要原则,便是“多元化最大化”(Maximizing Heterogeneity)。
想象一下,一个典型的小组可能会是怎样的构成。学校会有意地将来自不同行业(如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不同职能(如市场、技术、人力、战略)、不同地域(来自华北、华南、海外),甚至不同企业性质(如国企高管、民企创始人、外企精英)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其目的非常明确:打破固有的圈层和思维定式。在一个同质化的小组里,成员们背景相似,观点趋同,很容易陷入“回音室效应”,难以产生颠覆性的创新火花。而长江商学院的这种“强制多元化”策略,从一开始就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充满“建设性冲突”的环境。在这里,做实业的能听到资本的逻辑,搞技术的能理解市场的需求,来自传统行业的能感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这种跨界的碰撞,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学习过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分配的艺术,我们可以看一个虚拟的小组构成示例:
成员 | 行业背景 | 职能专长 | 地域/企业背景 |
学员A | 互联网科技 | 产品与技术 | 一线城市,民营企业创始人 |
学员B | 传统制造业 | 供应链与生产管理 | 二线城市,大型国企高管 |
学员C | 金融投资 | 风险投资与并购 | 香港,外资金融机构VP |
学员D | 医疗健康 | 市场与品牌 | 海外归国,创业公司合伙人 |
学员E | 文化传媒 | 内容与运营 | 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事业部总经理 |
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我们不是在组建一个让大家感觉‘舒服’的团队,而是在构建一个能让大家‘成长’的生态系统。真正的领导力,正是在于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高效协作,并共同创造价值。”因此,这种看似“包办婚姻”的分配方式,实则是校方送给每位学员的第一份厚礼,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倾听、理解、包容和融合,这正是未来商业领袖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然而,如果认为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生活完全被“分配”所定义,那就失之偏颇了。在官方指定的学习小组之外,一个由自由选择驱动的、充满活力的非正式网络同样在蓬勃发展。这股力量虽然不显于正式的课程安排,却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学员的体验和收获。
首先,在许多选修课或特定项目中,教授会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来组建项目小组。当课程内容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数字营销策略”或“新能源产业投资”时,学员们自然会倾向于寻找在该领域有共同兴趣或互补技能的同学合作。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的自由组合,使得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效率。大家因为共同的热情走到一起,讨论的深度和投入度往往会更高,从而产生高质量的项目成果。
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社群生态”为自由组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些非正式的小组形式多样,完全源于学员的自发行为:
可以说,如果说官方分配的小组为你打开了一扇看见世界的“广角窗”,那么这些自由选择的圈子则为你提供了深入探索特定领域的“显微镜”。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江商学院完整的人际网络体验,让每个人既能拥有一个稳固、多元的“大本营”,又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灵活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游击队”。
那么,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组队方式——“分配”与“自由”,在长江商学院的生态中是如何共存的呢?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博弈关系,而是一种精妙的动态融合。官方分配的“规定动作”与学员自选的“自选动作”相结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的学习与社交协奏曲。
分配制小组是学员旅程的起点和基石。它确保了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最广泛的异质性资源。很多学员在回忆自己的长江岁月时,都会提到最初对自己小组配置的“不解”甚至“抗拒”。一位从事重工业的创始人可能会想:“为什么我的小组里有一个搞时尚消费品的?”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尤其是在共同完成高强度的案例分析和项目报告后,他会惊讶地发现,那个来自时尚界的同学对于品牌故事和消费者心理的洞察,恰恰能为他那“硬核”的产品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先婚后爱”的模式,其价值在于“认知破壁”。它让你学会了欣赏与你完全不同的人,并从他们身上汲取养分。
而自由选择的社群,则是这个基石之上的个性化发展。在通过分配制小组完成了“破圈”之后,学员们带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去寻找与自己“同频”的伙伴。此时的“自由组合”不再是基于过去狭隘的圈子,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更高维度的资源链接和情感共鸣。例如,一位在分配小组中受到金融同学启发的实业家,可能会主动加入投资主题的俱乐部,系统地学习资本运作。这时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认知升级基础上的主动探索,而非简单的“抱团取暖”。
因此,“分配”与“自由”在长江商学院并非对立面,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配为你画出了一个必须探索的广阔世界,而自由则让你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它们共同作用,确保了学员既能拓展宽度,又能挖掘深度,最终实现个人能力和人脉资源的立体化成长。这正是长江商学院在社群建设上的高明之处。
最终,当我们跳出“如何组合”这个问题的框架,会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无论小组是分配的还是自由组合的,其最终的成效,更多地取决于小组内部文化的建设。一个成功的小组,其核心不在于成员背景有多么华丽或相似,而在于能否形成一种积极、健康、高效的协作文化。
挑战是真实存在的。在由一群习惯了做决策的商业精英组成的团队里,观点的碰撞极易演变成个性的冲突。如何平衡表达与倾听?如何处理分歧?当团队成员的投入度不一致时怎么办?这些都是每个小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个小组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它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上。成功的团队懂得建立明确的议事规则,尊重每个人的发言权,并始终以“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进行讨论。它们的核心是“求同存异”,既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也允许并尊重保留意见的存在。
长江商学院也深知小组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最初的分配,学校通常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在开学模块中设置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活动,邀请组织行为学教授讲解高效团队的特征与协作技巧,甚至在出现严重团队矛盾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学校的意图很明确:教会大家的不仅仅是商业知识,更是“如何与人合作”这门终身的学问。学员们在小组中经历的磨合、争论、妥协与共赢,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领导力实践课。
归根结底,无论是被“安排”的缘分,还是自由寻觅的知己,真正让这段经历变得有价值的,是小组成员共同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是一起熬夜赶报告的革命情谊,是激烈争论后握手言和的豁达,是看到同伴取得成就时发自内心的祝福。这种在共同奋斗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和情感,才是学习小组给予每个长江人最宝贵的财富,它超越了组合方式本身,并将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发光发热。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学习小组’,是自由组合还是学校分配?”答案是清晰而立体的:它以学校基于“多元化最大化”原则的战略性分配为基础,同时辅以一个充满活力的、由学员自由选择驱动的非正式社群生态。
这种“分配”与“自由”相结合的双轨制,并非偶然,而是长江商学院精心设计的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它的重要性在于:
对于即将或渴望进入长江商学院的学子而言,我的建议是:请全然拥抱这套体系。对于学校分配给你的小组,要抱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主动去发现每位组员的闪光点,珍惜这份“被安排”的缘分。同时,也要积极地去探索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根据你的兴趣和目标,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多元化的社交圈和学习圈。因为最终,你从长江商学院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和学位,更是一个由这些“小组”编织而成的、能够赋能你一生的强大网络。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