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从害怕“被贴标签”,到自豪地亮出“长江EMBA”身份的?
2025-08-02

收到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的心情像坐上了一架高速过山车。一半是冲上云霄的兴奋与激动,另一半,却是坠入谷底的忐忑与不安。这种不安,源自一个无形却沉重的词——“标签”。在当时的我看来,“EMBA”,尤其是冠以“长江”之名的EMBA,仿佛一个自带BGM(背景音乐)的登场,标签上写满了社会上流传的种种刻板印象。我害怕,这个标签会像一件过于华丽的外衣,遮盖住我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出的真实模样;我更害怕,自己会被这个标签所定义,甚至是被它所吞噬。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我,却可以坦然甚至自豪地在名片上印上“长江EMBA”,在自我介绍时微笑着说出这个身份。这趟从“害怕”到“自豪”的心路历程,既是一次对外界偏见的破冰,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与和解。

标签的无形压力

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之前,我对“EMBA”这个群体的认知, largely 来自于媒体的零散报道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在这些叙事里,EMBA常常与“镀金”、“圈子”、“资源置换”等词汇紧密捆绑。它似乎是一个专为成功人士打造的社交俱乐部,学术的成分被弱化,功利的目的被放大。我问自己:去读EMBA,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承认自己是个汲汲于名利、迫切需要“混圈子”的人?我的朋友、我的员工、我的合作伙伴,他们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变了”,变得不再是那个专注于产品和业务的实干家,而是一个热衷于结交“大佬”的投机者?

这种压力,是一种微妙的自我审查。我出身普通,公司也是从一个小作坊慢慢做起来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我为自己的“草根”出身和实干精神感到骄傲,这构成了我身份认同的核心。而“长江EMBA”这个标签,看起来是那么的光鲜亮丽,与我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我担心它会像聚光灯一样,把我置于一个我并不熟悉也并不想进入的舞台,被迫扮演一个并非本我的角色。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身份威胁”(Identity Threat),当个体感觉其珍视的社会身份受到挑战或否定时,便会产生焦虑和防御。现在回想,我当初的害怕,正是源于这种深刻的身份威胁感。

课堂上的思想碰撞

然而,所有的预设和焦虑,在我真正走进长江的课堂后,开始被一点点瓦解,直至彻底颠覆。我原以为会是充斥着商业互吹和案例炫耀的场合,却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场场醍醐灌顶的思想盛宴。教授们并非照本宣科的理论家,他们用“取势、明道、优术”的独特框架,引导我们跳出企业的日常琐碎,站在全球格局、历史周期和人性根本的高度去审视商业。一位教战略的教授曾说:“商业的本质不是竞争,而是创造。你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时代。”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我长久以来局限于行业内部的狭隘视野。

更让我意外的,是我的同学们。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叱咤风云的上市公司创始人,有深耕多年的隐形冠军企业家,也有在新兴领域崭露头角的科技新贵。脱下“董事长”、“CEO”的外衣,在课堂上,我们都变回了最纯粹的学生。我们会在深夜为了一个小组作业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在晨跑时分享创业路上的孤独与迷茫。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讨论数字化转型,他谈及的不是如何削减成本,而是如何通过技术让工人的工作环境更安全、更有尊严。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个群体身上超越利润的温度与情怀。所谓的“圈子”,在这里被重新定义了——它不再是利益交换的场所,而是思想激荡、认知升级的能量场。

从“圈子文化”到“社群价值”的认知转变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厘清了“圈子”与“社群”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封闭的、排他的,以索取为导向;而后者是开放的、共生的,以贡献和成长为核心。长江商学院着力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社群。

这种社群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学术上,我们共同探索前沿知识;在事业上,我们互相提供建议与支持,但这种支持更多是基于信任和友情的“举手之劳”,而非赤裸裸的“资源置换”。更重要的是,这种社群还蕴含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从戈壁挑战赛的极限坚持,到各种公益基金的创立与参与,大家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我亲眼看到,当一位同学的企业遭遇突发危机时,班级里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短短几天内就帮他渡过了难关。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合作的范畴,是一种近乎家人的守望相助。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我心目中“刻板印象”与“真实体验”的区别,我整理了下面这个表格:

维度 曾经的刻板印象 我在长江的真实体验
学习动机 为了“镀金”,获取一张漂亮的文凭。 为了系统性地升级认知,解决企业发展的真实困惑。
同学关系 功利性的“人脉”和“圈子”,以资源互换为目的。 真诚的“同窗”和“战友”,基于思想共鸣和情感连接。
课堂内容 过时的理论和空洞的案例吹嘘。 前沿的洞察、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接地气的实践方法论。
价值取向 追求个人财富和商业成功。 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终身学习。

标签是责任也是力量

当我对长江EMBA的认知被彻底刷新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曾经让我害怕的“标签”。我意识到,标签本身是中性的,它的意义取决于佩戴它的人如何去定义和诠释。如果我把它看作是炫耀的资本,那它就是虚荣的;但如果我把它看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它就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这份责任,首先是对所学知识的敬畏和践行。在长江学到的“取势、明道、优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中去。这份责任,也是对“长江人”这个身份的维护。它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担当。当我代表公司去谈判,或者在行业论坛上发言时,“长江EMBA”这个身份成了一种无声的背书,它提醒我,我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个人,也关系到这个社群的声誉。这种“被看见”的压力,转化为了追求卓越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这个标签赋予了我一种新的“赋能”能力。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许多以前无法触及的门,让我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声,去影响更多的人。我开始更积极地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利用校友网络去帮助一些有潜力的初创企业,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公益事业上。我所做的这一切,不再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我应该这样做”。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心态的升华,我不再纠结于“被贴标签”,而是主动去思考:我能为这个标签增添怎样的光彩?

  •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定义:我不再试图撕掉标签,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重新书写它的内涵。
  • 从个人成长到社群贡献:我的关注点从“我能从这里得到什么”转变为“我能为这个社群带来什么”。
  • 从商业成功到社会价值: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企业家的终极使命,是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结语

回望这段心路历程,从最初的抗拒与惶恐,到如今的接纳与自豪,我与“长江EMBA”这个标签的关系,最终达成了一种深刻的和解。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次破除外在偏见、重塑内在认知的旅程。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并用行动去定义自己的价值。

“长江EMBA”的身份,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穿着的华服,而是一双更坚实的翅膀。它承载着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连接着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社群,更时刻提醒着我那份超越商业的责任与担当。如果你也曾或正在因为某个“标签”而感到困扰,或许可以尝试着不去对抗它,而是走进它、理解它,并最终用你自己的故事,去赋予它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因为归根结底,能定义我们的,永远不是那个标签,而是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