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长江商学院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暖阳透过玻璃洒在昂贵的实木桌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精英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我的同学们,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财经新闻的头条。而我,虽然也算小有成就,但在这群星璀璨的集体中,时常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光环效应”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我身旁,坐着那位传说中的L总——一位以雷厉风行和精准投资著称的科技巨头,身价早已是百亿级别的存在。而我,心中正揣着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问题,一个我翻阅了许多资料却依然云里雾里、可能在他们看来无比“小白”的问题。我的心脏怦怦直跳,手心冒汗,开口请教的念头在脑海里盘旋了无数次,却一次次被“这会不会太蠢了?”“他会怎么看我?”的恐惧给压了回去。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这是对我勇气、自信和学习态度的终极考验。
在向L总开口之前,我内心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剧烈的挣扎。这道鸿沟,并非物理距离,而是由认知、地位和自我怀疑共同构建的心理壁垒。一方面,是L总身上那层耀眼的光环。他的每一次发言,总能一针见血,直指商业本质,逻辑缜密,视野开阔。他的成功案例是我们课堂上反复研讨的经典,他本人就是一本行走的、价值连城的商业教科书。相比之下,我的问题显得如此基础,如此微不足道,就像是想用一颗小石子去叩问一座巍峨大山的根基。
这种感觉,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贴切的词来形容——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优秀人群中的心理现象,患者会感觉自己配不上所取得的成就,认为自己只是个“骗子”,随时可能被他人识破。尽管我通过了严格的面试进入了长江商学院,但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我害怕我的“小白”问题会瞬间戳破我“成功人士”的伪装,让我在这个圈子里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这种对负面评价的恐惧,是阻碍我行动的最大心魔。
转折点发生在一堂关于领导力的课上。教授引用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不是教导,而是学习。”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思维盲区。我来长江商学院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维系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形象,还是为了真正地学习知识、解决困惑、实现自我成长?答案不言而喻。我支付高昂的学费,牺牲宝贵的时间,不是来表演的,是来求知的。当我把焦点从“我会被如何评价”转移到“我能学到什么”上时,内心的恐惧感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意识到,真正的“丢脸”,不是提出一个基础问题,而是在有机会解惑时,因为无谓的自尊心而选择沉默,最终带着问题离开,错失成长的良机。L总的身价和地位,固然令人敬畏,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意味着他的认知和经验是我无法通过书本轻易获得的宝贵财富吗?向他请教,正是我这次学习投资中最具性价比的一环。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为自己的提问做积极的心理建设,把这次挑战看作是一次突破自我、践行“求真知”精神的行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制于我们的认知框架。想要鼓起勇气,最关键的一步是打破旧有的、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积极的认知体系。这对我来说,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对“提问”这件事的看法。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其著作《终身成长》(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出了著名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与“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理论。
我反思自己,发现之前的恐惧正是源于一种潜在的“固定型思维”。我害怕一个“小白”问题会定义我的能力。于是,我开始刻意地用“成长型思维”来武装自己。我告诉自己:这个问题我不懂,这不代表我笨,只代表我在这方面还有学习空间。向L总请教,正是我拥抱挑战、寻求成长的最佳途径。他的反馈,无论是什么,都是帮助我进步的宝贵数据。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极大地削弱了我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勇气并非凭空而来,它往往是精心准备的产物。在决定要开口之后,我没有鲁莽行事,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增加了我成功的概率,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
首先,我对自己那个“小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加工”。我不想给L总留下一个“伸手党”的印象。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重新梳理了所有相关的资料,把我已有的理解、遇到的具体障碍、以及尝试过的解决方案都清晰地写了下来。我的问题不再是“L总,什么是XXX?”,而是变成了一个结构更清晰、更显诚意的提问:
不推荐的提问方式 | 推荐的提问方式 |
“L总,您能给我讲讲敏捷供应链吗?我不太懂。”(过于宽泛,显得懒惰) | “L总,您好!关于敏捷供应链,我理解它的核心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要平衡‘敏捷’带来的高成本和传统供应链的‘稳定’,这个度很难把握。比如,在我们的行业,上游供应商的生产周期很长,这似乎与敏捷的理念天然冲突。以您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些关键的切入点或策略,可以让我们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我思考过一些备货策略,但感觉效果有限。” |
通过这样的准备,我将一个“小白”问题,包装成了一个基于独立思考的、有深度、有场景的探讨。这表明我不是在索取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在寻求更高维度的智慧和经验。这不仅体现了对L总时间的尊重,也让我自己提问时更有底气。
其次,我精心选择了提问的时机和场合。我没有选择在课堂上公开提问,那可能会打断教授的节奏,也让L总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压力。我观察到,每天课程结束后,大家都会在休息区喝杯咖啡,进行一些非正式的交流。这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期,气氛轻松,没有压力。
那天下午课程一结束,我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面带微笑地走向正在与另一位同学交谈的L总。我耐心等他们聊完,然后很自然地切入:“L总,打扰您一下,刚才课上讲到的供应链话题,我有一个具体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不知道您现在方便吗?” 我的语气非常谦逊,态度非常真诚。这种低姿态、高尊重的开场白,几乎没有人会拒绝。果然,L总很友善地示意我坐下,饶有兴致地说:“没问题,你说说看。”
当我把精心准备过的问题抛出后,L总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或轻视,反而眼神一亮,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说:“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根本不是什么‘小白’问题,而是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都会遇到的核心矛盾。”
他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先分享了自己早期创业时遇到的一个类似困境,那种真实而略带狼狈的经历,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接着,他从产业生态、数据驱动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问题的本质,并给出了几个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整个交流过程持续了近半个小时,信息量巨大,充满了真知灼见。我疯狂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感觉大脑被前所未有地激活了。这半小时的收获,远胜于我之前一周的埋头苦读。
更重要的是,这次交流带来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首先,我成功地打破了内心的恐惧,实现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自我突破。那种完成挑战后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其次,我与L总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连接。他看到了我的好学和思考,我也感受到了他的谦和与智慧。在此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他甚至主动向我介绍了一些行业资源。我用一次勇敢的提问,为自己赢得了一位宝贵的导师和朋友。
回望这段经历,从最初的胆怯畏缩,到最后的坦然交流,我深刻地体会到,勇气,尤其是在一个充满光环的集体中敢于暴露自己“无知”的勇气,是一种多么珍贵且富有回报的品质。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钥匙,更是建立深度人脉、实现个人跃迁的催化剂。
通过这次向身价百亿的EMBA同学请教“小白”问题的经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核心感悟:
对于所有身处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精英云集环境中的人们,或是任何在职场中面对比自己更资深、更成功的前辈而不敢开口的“我们”,我的建议是:请勇敢地提出你的“小白”问题吧!因为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始于你鼓起勇气,谦卑地承认“我不懂”,并真诚地寻求答案的那一刻。这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格局、视野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