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这四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时,公众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商界精英,手持名片,在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然而,在这幅光鲜亮丽的图景背后,一个略带辛辣的词汇——“鄙视链”——也悄然流传。有人说,EMBA的课堂就是个微缩的商业社会,身家百亿的看不起身家十亿的,搞互联网的瞧不上做实体的,创始人更是对职业经理人有种天然的优越感。这究竟是夸大的都市传说,还是残酷的现实?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顶级商学院EMBA学习的“内部人”,今天我想和你聊聊,EMBA同学间的“鄙视链”到底存不存在,以及它真实的模样。
开诚布公地说,如果你问我,EMBA同学之间是否存在完全的“平等”?我会告诉你,绝对的平等只存在于理想中。在任何一个由成年人组成的社会群体里,尤其是一个汇集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圈子,初识阶段的相互“打量”在所难免。这并非源于恶意,而是一种高效的社交本能——快速识别对方的身份、背景和资源,为后续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初步的坐标系。
在EMBA开学的破冰环节,自我介绍往往是第一个“修罗场”。当一位同学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做点小生意”,结果一查是某家估值百亿美金的独角兽创始人时,那种无形的冲击力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来自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同学,似乎天然就比来自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的同学更能吸引关注。这种基于财富、职位、行业前景的初步印象,确实会形成一条隐形的、心照不宣的“鄙视链”。它不体现在言语上,而是体现在谁是话题的中心,谁的发言更容易获得附和,谁在合影时能稳居“C位”。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初期的“印象分”,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这种潜在的层级感:
层级 | 典型画像 | 关注点 |
顶层 | 知名企业创始人、上市公司实控人、手握重金的投资人 | 宏观趋势、产业布局、资本运作 |
中上层 | 高速发展期公司创始人、大型企业CEO/高管、行业“隐形冠军” | 商业模式、组织管理、市场扩张 |
中层 | 传统企业主、中型企业高管、专业领域(律所/会所)合伙人 | 运营效率、技术升级、企业传承 |
其他 | 背景多元,可能包括创业初期者、跨界转型者等 | 寻求机会、学习知识、拓展人脉 |
必须强调,这张表格描述的仅仅是入学初期、基于社会标签的刻板印象,它脆弱、肤浅,并且很快就会被更深层次的互动所打破。
如果说初期的“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消解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要快。为什么?因为EMBA的核心是“学习”,是回归课堂。当大家脱下西装,换上统一的班服,坐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级学府的教室里,面对着世界级的教授和烧脑的案例时,身份的光环会迅速褪去。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中,决定你是否被尊重的,不再是你的名片头衔或公司规模,而是你的见解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谨、思考是否具有启发性。我亲眼见过,一位掌管千亿市值公司的“大佬”,在财务模型分析上被一位来自中型企业、但财务功底极其扎实的CFO同学“教做人”;也见过一位前沿的互联网创业者,在讨论供应链管理时,向一位从事了三十年传统制造业的“老法师”同学虚心请教。在知识的海洋里,唯一的通行证是智慧。这种基于智识的碰撞和价值的共鸣,会迅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超越身份标签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EMBA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压力。通宵达旦地准备案例分析,为了一个小组项目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去戈壁徒步挑战极限……这些共同的“受苦”经历,是催生革命友谊的最佳温床。你会发现,那个平时不苟言笑的投资人,其实是个冷笑话大王;那个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创始人,会在你熬夜赶报告时默默递上一杯咖啡。大家从“某总”、“某董”,变成了可以相互调侃、直呼其名的“老王”、“小李”。这种回归本真的同学情谊,才是EMBA生活中最宝贵、也最真实的底色。所谓的“鄙视链”,在这种纯粹的情感面前,显得既可笑又无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间的关系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大家已经超越了身份的比较,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链接。这时,外界所误解的“鄙视链”,其实已经悄然转化为一条高效、精准的“价值链”。
这并非是说大家变得功利,而是成年人的社交逻辑本就如此——我们倾向于与那些能和我们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价值互补的人深度链接。这不是鄙视,而是筛选。一个做消费品的同学,会更频繁地与做营销、渠道和电商的同学交流;一个搞硬科技的同学,自然会和投资圈的同学走得更近。大家会自发形成各种兴趣小组、行业小组,甚至私董会。这不是在搞小团体,排斥他人,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求最高效的资源整合与认知迭代。
在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常常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理念,鼓励大家站在全球格局和产业未来的高度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同学间的互动方式。大家看待彼此,不再是简单地看“你现在有什么”,而是看“我们未来能一起做什么”。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案例:
你看,这哪里是“鄙视”?这分明是基于相互欣赏和价值认同的“强强联合”。EMBA平台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场域,让这些原本散落在各行各业的顶尖大脑,能够相互发现、相互激发,共同创造出远大于个体加总的价值。这才是EMBA圈子真正的核心逻辑。
最后,我想说一个可能有些扎心的观点:你是否感觉到“鄙视链”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
如果你抱着一种“攀龙附凤”或者“证明自己”的心态走进EMBA,那么你的雷达会变得异常灵敏。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被你解读为“看不起我”。你会不自觉地陷入与他人的比较之中,计较座次的先后,在意发言权的多寡。在这种心态下,即便别人没有鄙视你,你也会在内心构建出一条鄙视自己的链条,让自己活在焦虑和不甘之中。
相反,如果你能抱着一种空杯、开放、利他的心态,情况则会完全不同。空杯,意味着放下过去的成就,以归零的心态去学习和吸收;开放,意味着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也敢于向任何人请教;利他,意味着多想想“我能为同学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我能从同学那里得到什么好处”。当你专注于学习、贡献和成长时,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是良师益友。你的真诚和价值会为你赢得尊重和友谊,你自然会融入一个积极、正向的圈子。你的心态,最终决定了你所能链接到的圈层质量。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同学间的“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我的答案是:存在,但它肤浅、短暂,且最终会被更深刻的“价值链”和真挚的“同学情”所取代。
将EMBA的复杂人际生态简单地标签化为“鄙视链”,是一种懒惰且失之偏颇的看法。它忽略了知识学习的重塑作用,低估了共同经历所催生的情感链接,也误解了精英圈层资源整合的内在逻辑。真实的EMBA生活,远比“鄙视”二字要丰富、温暖和有价值得多。
对于那些即将或渴望踏入EMBA殿堂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
最终,EMBA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或一张光鲜的名片录,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迭代,一个由智识、情感和价值交织而成的强大支持网络,以及一群可以伴你终身、亦师亦友的同行者。而这,恰恰是任何“鄙视链”都无法衡量,也无法撼动的真正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