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商界精英将目光投向那座被誉为“商界军校”的知识殿堂——长江商学院时,心中描绘的或许是与顶尖教授思想碰撞的火花,是与行业巨子同窗共读的意气风发。然而,在这些光环之下,一个更具现实感的问题常常萦绕在准学员们的心头:传闻中长江EMBA的课程压力巨大,是真的吗?那些小组讨论,真的需要奋战到夜深人静吗?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时间的投入,更关乎对个人毅力、精力与家庭事业平衡能力的终极考验。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探寻长江EMBA学习生活的真实面貌,拨开传闻的迷雾,从课程作业的实际构成、小组讨论的内在逻辑,到时间管理的严苛挑战,再到付出与收获的深层关系,为你全面、立体地解读这段注定不凡的求学之旅。它或许艰辛,但其背后蕴藏的价值,也远超想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长江EMBA的课程作业,其体量和深度,远非普通人想象中的“读几篇文章、写篇感想”那么简单。这里的学业压力是系统性的,通常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课前预习、课上互动与课后作业。其中,课前预习是打响每一场“战役”的第一枪,其分量之重,常常让初来乍到的新学员感到“窒息”。
通常,在一门课程开始前的一到两周,学员们就会收到一份厚厚的阅读材料包(Reading Package)。这份材料包里可能包含:
一位校友曾半开玩笑地形容:“上课前的一个星期,我的手提包里装的不是公司文件,而是下一门课的预习材料,从机场到酒店,见缝插针地阅读是常态。如果不提前啃下这些硬骨头,上课时教授和同学抛出的问题,你可能连‘接球’的能力都没有。” 这种高强度的输入,确保了课堂讨论的质量与深度,但也对学员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输入,那么课后作业就是输出与升华。长江EMBA的作业形式极为多样,但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检验你是否能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复杂的商业实践中去。这些作业绝非简单的知识复述,而是要求学员完成一个从理论吸收到实践输出的“认知闭环”。
常见的作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这些作业的共同特点是:综合性强、工作量大、对细节和逻辑要求极高。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从CEO的全局视角去思考问题。完成一份高质量的作业,往往需要数天甚至一周的持续投入,这对于本就日理万机的企业高管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
“小组讨论到深夜”是长江EMBA最具标志性的场景之一,但这并非形式主义,而是由其独特的教学法和学员构成所决定的必然结果。长江EMBA的课堂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或许是身经百战的创业者,或许是跨国公司的高管,或许是金融领域的投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背景、行业经验和思维模式都截然不同。
教授在课堂上点燃的是理论的火种,而真正让这火种燎原的,正是小组讨论。许多复杂的商业问题,根本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一个看似是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可能牵扯到供应链、公司财务和组织行为。通过小组讨论,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可以:
因此,小组讨论是长江EMBA学习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知识内化的加速器,也是人脉网络从“弱连接”走向“强连接”的催化剂。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到深夜呢?答案很简单:时间和深度的需求。一个典型的小组讨论流程可能是这样的:首先,大家各自陈述对案例或作业的初步看法;接着,进入自由辩论阶段,针对关键分歧点进行深入探讨;然后,需要有人站出来,将碎片化的观点整合成一个初步的框架;最后,全员分工合作,填充细节、制作PPT、演练最终的呈现。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几个小时转瞬即逝。
深夜,当白天的喧嚣褪去,所有人都从繁忙的公务中暂时抽离,才能真正沉下心来,进行一场纯粹的、高强度的思想交锋。在酒店的会议室或咖啡厅,一块白板,几支笔,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争论、思考、创造。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甚至会有激烈的争执,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反复碰撞与淬炼中,最初粗糙的想法被打磨得日益精炼,团队的智慧最终凝结成一份远超任何个体能力的成果。
一位毕业生回忆道:“我至今仍怀念那些和组员们讨论到凌晨两三点的夜晚。我们可能为了一个估值模型的假设参数争得面红耳赤,也可能为了一个战略定位的选择而反复推演。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是极度亢奋的。那种一群聪明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毫无保留地投入的体验,在离开校园后,就再也难以复制了。” 深夜讨论,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一种独特的、高浓度的学习与社交体验。
对于长江EMBA的学员来说,求学过程无异于一场“四手联弹”——工作、学习、家庭、社交,四者都需要兼顾。这要求他们必须成为顶级的“时间管理大师”。在每月几天的集中授课期间,他们是全情投入的学生;而在课程之外的日子里,他们又是需要对企业、对员工、对家庭负责的决策者和支柱。
如何在这多重角色中自如切换,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学员们摸索出了各种高效的时间利用方法:
这种高压下的时间管理训练,本身就是EMBA课程带来的隐性福利。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剔除低效部分,将精力聚焦在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情上。许多学员表示,读完EMBA,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掌握了一套能让生活和事业效率倍增的时间管理系统。
值得强调的是,完成长江EMBA的学业,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斗,它同样需要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公司团队的有力配合。在你为了小组作业而奋战到深夜时,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包容;在你因为上课而无法处理公司紧急事务时,需要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团队能够独当一面。
因此,在决定报读之前,与家人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至关重要。同时,审视并加强自己公司的管理梯队建设,确保在你“有限缺位”的情况下,企业依然能够平稳运行,这也是一位成熟的领导者在踏上求学之路前必须做好的准备。这段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你领导力和授权能力的检验。
了解了上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禁要问:长江商学院为何要如此设计课程?答案在于其教育理念:高压、实战、融合。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压力无处不在。EMBA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真实商业世界高强度竞争环境的“仿真模拟”。
这种高压设计,旨在实现几个核心目标:
那么,如此巨大的付出,究竟能换来怎样的收获?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直观对比:
付出 (The Investment) | 收获 (The Return) |
---|---|
大量时间投入:牺牲周末、假期,以及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 | 系统化的商业知识体系:从“术”的层面提升到“道”的层面,形成全局观和战略思维。 |
巨大的精力消耗: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多重角色转换。 | 高质量的“战友”网络:获得一群可以终身信赖、互相扶持的顶尖同窗。 |
高昂的机会成本:暂时减少对公司日常管理的直接投入。 | 个人领导力的淬炼:在时间管理、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方面得到极限锻炼和提升。 |
对家庭生活的暂时影响:需要家人的理解与牺牲。 | 全新的认知视野与格局:站在全球化和未来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
显而易见,长江EMBA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回报也是多维度、深层次且影响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次关乎思维、人脉和自我认知的全面重塑。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课程作业量大吗?需要小组讨论到深夜吗?
答案是清晰而肯定的:是的,作业量巨大,深夜讨论是常态。
但这并非一个劝退的结论,而是一个事实的陈述,以及一种价值的体现。长江商学院通过这种高强度的“压力测试”,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成长平台。这里的“苦”,是一种有价值的“苦”,是通往更高认知维度的必经之路。这里的“累”,是一种有回报的“累”,是缔造终身“战友情”的熔炉。
对于有意向报读的商界精英,我们的建议是:
长江EMBA的旅程,是一场勇者的游戏。它挑战你的智力极限,考验你的身体耐力,更磨砺你的心性意志。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那么这段注定充满艰辛与汗水的旅程,也必将回馈给你一个更加强大、更加通透的自己,以及一张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珍贵门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