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结束了一天紧张的EMBA课程,带着满脑子的“颠覆式创新”、“蓝海战略”和“波特五力模型”回到家中,准备与配偶分享今日所得时,看到的可能并非是崇拜的眼神,而是一张写满困惑的脸。“什么叫‘护城河’?咱们家小区外面那条算吗?” “你说那个‘沉没成本’,是指我昨天打麻将输的钱吗?” 这些哭笑不得的瞬间,是许多EMBA学子都曾面临的“知识鸿沟”。将那些在商学院里被奉为圭臬的理论,翻译成家人能懂的语言,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次检验你是否真正学通、想透的“家庭大考”。这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关乎情感的连接与家庭的和谐。当你能让家人理解你所学的价值时,你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支持,更是一份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
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使用比喻。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善于理解故事和类比,而非干巴巴的定义。当你试图解释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型时,不妨先放下那些专业的术语,从你们共同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喻体”。这就像一位高明的厨师,他不会直接把生涩的食材端上桌,而是会通过煎炒烹炸,将其变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以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为例,这个理论用于分析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直接解释“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和“现有竞争者”这五种力量,足以让任何人头晕目眩。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比如用“开一家奶茶店”来打比方,一切就变得简单起来:
通过这样一个“开奶茶店”的比喻,原本深奥的行业分析模型,瞬间就变成了生动的街头生意经。你的配偶不仅能听懂,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和你一起分析“咱们小区楼下那家新开的水果店为什么生意不好”。当理论与生活无缝对接时,沟通的桥梁便轻松架起,对方甚至会发出“啊,原来商业就是这么回事儿!”的感叹。
仅仅听懂还不够,更高阶的交流是让家人参与进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亲身体会商业决策的乐趣与挑战。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你所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实践性。EMBA课程的精髓,尤其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案例教学是核心方法论。你完全可以把这种方法微缩到你的家庭小剧场中。
例如,你想解释什么是“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你可以设定一个场景:“亲爱的,我们来玩个游戏。假设现在是2005年,我们是诺基亚公司的高管,我们的手机业务全球第一,质量最好,最耐摔。这时候,有个叫‘苹果’的公司推出了一款没有键盘、一天要充两次电、还特别贵的手机,你会把它当成主要竞争对手吗?”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你的配偶可能会站在当年诺基亚的立场上,认为这种“玩具”构不成威胁。然后你再揭晓答案,讲述智能手机是如何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边缘,一步步颠覆整个行业的。这种亲身“犯错”再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远比你直接告诉他“颠覆式创新通常源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要深刻得多。
同样,在讨论“企业文化”这类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时,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比如,“如果我们家是一个公司,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是‘效率至上’,谁先做完家务谁就可以玩游戏?还是‘追求卓越’,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或者是‘关爱包容’,谁累了大家就多分担一点?” 这种讨论不仅解释了理论,还可能意外地优化了你们的家庭协作模式,让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
许多商业理论的底层逻辑,其实源于人性与社会的基本规律,它们早已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没有用理论的眼光去审视它们。作为解释者,你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理论在生活中的“原型”,引发家人的共鸣。
比如,源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听起来非常学术。但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家庭场景来解释:你和配偶都不想洗碗,最好的结果是对方去洗。但如果你们都指望对方,结果就是碗堆在水槽里谁也没洗,这是最差的结果。如果你们合作一起洗,虽然付出了一些劳动,但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这个场景完美地诠释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体理性选择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困境。通过这个例子,家人会立刻明白,为什么在商业谈判、国际关系甚至夫妻沟通中,建立信任与合作是如此重要。
再比如“品牌资产”(Brand Equity),你可以问你的家人:“为什么我们买酱油总喜欢买那个老牌子,即使它比旁边的新牌子贵五毛钱?” “为什么给孩子买奶粉,你一定要选那个你研究了很久的进口品牌?” 家人的回答,无论是“习惯了”、“信得过”还是“感觉品质好”,其实都是品牌资产在消费者心中的体现。它是由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感知质量等构成的无形价值。你看,根本不需要解释复杂的定义,商业理论就藏在你们的购物小票里。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转化,下面这个表格总结了一些常见理论的“家庭版”解释:
商业理论 | 核心思想 | “家庭版”解释或比喻 |
蓝海战略 (Blue Ocean Strategy) | 避开激烈竞争的“红海”,开创无人竞争的新市场空间。 | 小区里的人都开饭馆,竞争激烈。你却开了一家专门帮邻居代收快递、顺便卖点日用品的便利站,创造了新需求。 |
沉没成本 (Sunk Cost) | 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不应影响未来的决策。 | 电影看了一半发现是烂片,已经花掉的电影票钱就是沉没成本。是继续浪费时间看完,还是果断离场去做点别的?理性的选择是后者。 |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 周末你选择在家“葛优躺”,放弃的就是你本可以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或者跟朋友聚会增进感情的机会。 |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 | 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 家里只有你一个人用某个聊天软件,它就没什么用。但当所有亲戚朋友都在用它时,它的价值就变得巨大,因为你可以和所有人联系。 |
护城河 (Moat) | 企业抵御竞争对手的持久性结构优势。 | 你做的红烧肉有独家秘方,味道是全家公认的第一,别人怎么学都学不会。这个“秘方”就是你做红烧肉的“护城河”。 |
有时候,家人不理解或不感兴趣,并非因为理论太难,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理论的实际价值。因此,在解释时,不妨采用成果导向的方法,先展示学习这些理论能带来什么好处,尤其是对家庭生活、个人成长或共同未来的好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认同感。
例如,当学到金融领域的“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NPV)概念时,你可以这样说:“亲爱的,我们不是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换那台更贵的节能冰箱吗?我今天学了个方法,叫‘净现值’,可以帮我们算清楚。虽然它现在贵了2000块,但未来十年每年能帮我们省300块电费。这个方法能把未来的钱折算成今天的钱,看看这笔投资到底划不划算。” 这种方式,直接将一个财务模型变成了一个解决家庭实际问题的工具,家人会立刻意识到你所学的“高深理论”原来如此“接地气”,并且能为家庭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更进一步,你可以将学习的成果与个人思维方式的提升联系起来。你可以分享:“以前看问题,我可能只看眼前。但在长江商学院和同学们讨论多了,我现在会不自觉地思考一个决策背后的长期影响,就像下棋一样,要多看几步。比如我们考虑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看哪个学校现在名气大,而是用‘战略’的眼光去想,什么样的教育能培养他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这种分享,展示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带给你的成长与蜕变。家人看到的,是一个更有远见、更具智慧的伴侣,这种改变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成果展示”,他们自然会更加支持你的学习之旅。
将EMBA课堂上的商业智慧带回家庭,绝非一次简单的“知识普及”,它是一场深刻的沟通与融合。回顾全文,我们探讨了四种核心方法:
其最终目的,正如引言中所述,是跨越“知识鸿沟”,实现情感的深度连接。当你不再是一个人在书斋里苦读的“独行者”,而是将配偶和家人发展为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见解的“家庭合伙人”时,EMBA的学习过程将变得意义非凡。这不仅能极大地巩固你的学习效果——因为“教是最好的学”,更能让家庭关系因共同成长而愈发牢固。
未来的方向,或许是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机制。在你向家人解释商业理论的同时,也不妨多听听他们基于生活经验的“朴素智慧”。有时,一个家庭主妇对社区邻里消费习惯的洞察,可能比市场调研报告更加真实敏锐。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学术与生活的交融,将使你的EMBA之旅收获双倍的价值——既有事业上的高歌猛进,又有家庭里的温情与共鸣。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