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笔足以支付长江商学院EMBA学费的巨款摆在一位企业家的面前时,一个大胆的念头或许会油然而生:如果我放弃这个深造机会,转而用这笔钱,带着我的核心团队来一场为期一个月的环球旅行考察,结果会怎样?这不仅仅是一道关于金钱如何花费的选择题,更是一场关于认知升级、团队锻造和企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一边是顶级商学院提供的系统化知识、精英人脉网络和个人品牌的镀金;另一边则是与团队成员并肩,深入全球市场的肌理,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受、学习和碰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哪一种能为企业带来更长远、更深刻的回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探索其间的利弊,本身就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战略复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两种选择在知识获取的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提供的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这里,学员们将接触到由世界级教授精心设计的课程,从宏观经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到金融财务,每一个模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通过经典的商业案例分析,学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严谨的管理学框架。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其深度和系统性。它能帮助管理者跳出日常琐碎的运营事务,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维度审视自己的企业,发现那些身处其中时难以察觉的战略盲点。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你无法管理你无法衡量的东西。”EMBA教育正是提供了这样一套“衡量”和“管理”企业的工具与方法论。然而,其短板也同样明显——理论与实践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课堂上的案例无论多么生动,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如何将其内化并应用到自己独特的商业环境中,是对每一位学员的考验。
相比之下,环球旅行考察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非结构化的“活”知识。想象一下,你和你的技术总监站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工业4.0示范工厂里,亲眼目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你和你的市场总监漫步在东京银座,感受极致的服务细节和消费心理;你和你的产品经理在硅谷的咖啡馆里,与一位年轻的创业者畅谈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这种学习是直观的、多维度的,它不仅冲击着你的大脑,更调动着你所有的感官。
这种“田野调查”式的学习,其价值在于获取那些无法在书本和课堂上找到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比如,一个市场的真实消费氛围、一种文化的独特审美偏好、一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与协作方式。这些鲜活的一手信息,往往能激发最直接、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然而,它的风险在于其“碎片化”和“随机性”。如果没有精心的规划和深刻的复盘,一场环球考察很可能沦为走马观花的团队旅游,知识的获取效率和深度将大打折扣。
在商业世界里,人脉即资源。EMBA项目最被称道的价值之一,便是其高端、多元的校友网络。入读长江商学院,意味着你将与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同学。你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甚至一起熬夜做项目,这种“同窗之谊”往往能建立起超越普通商业合作的深度信任。这个网络为你带来的,可能是未来的合作伙伴、关键的客户资源,或是在你遇到困境时提供宝贵建议的良师益友。这是一个为企业最高决策者打造的外部高端社交圈。
这个圈层的价值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它拓展的是企业家的个人边界,从而间接为企业的发展打开新的可能性。然而,这种价值主要集中在创始人或CEO一人身上。团队的其他核心成员无法直接共享这份人脉红利,他们对这些资源的感知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这可能在无形中拉大创始人与其他核心成员之间的认知差距和信息壁垒。
而带团队环球旅行考察,则是在构建一种完全不同的“人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一个月的朝夕相处,意味着团队成员需要共同面对旅途中的种种未知与挑战:可能是赶不上的航班,可能是语言不通的窘境,也可能是在异国他乡围绕一个商业观察产生的激烈争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高强度的团队建设。大家一起看过世界的广阔,一起解决过棘手的问题,这种共同的经历和“革命友谊”,是任何办公室里的团建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投资,直接作用于团队的“心脏”。一个高度信任、深度默契的核心团队,其沟通成本极低,执行效率极高。当大家拥有了共同的“世界观”和“参照系”后,内部的战略共识会更容易达成。比如,当CEO提出要学习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时,去过日本的团队成员会立刻心领神会,而不仅仅是听到一个空洞的概念。这种由内而生的力量,是企业行稳致远最坚实的地基。
从纯粹的财务角度看,这是一笔关乎ROI(投资回报率)的计算。两种选择的投入和产出,在形式、周期和可衡量性上都大相径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直观对比:
对比维度 | 长江商学院EMBA | 核心团队环球旅行考察 |
---|---|---|
主要成本 | 高昂且固定的学费、时间成本(通常为期两年的在职学习) | 高昂但可控的旅费、一个月集中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
主要受益人 | 企业家个人 | 核心团队整体 |
回报类型 | 长期、无形回报为主。如个人认知升级、战略决策能力提升、高端人脉网络、品牌背书。 | 短期、有形回报可能更直接。如新产品灵感、市场开拓机会、流程优化方案、团队效率提升。 |
回报周期 | 长周期,价值释放缓慢且持续 | 短周期,考察结束后可能立即产生可执行的想法和行动 |
风险点 | 知识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转化;人脉圈子功利性强,深度链接难。 | 规划不当导致“游而不学”;团队内部可能因长时间相处产生矛盾;考察洞察肤浅。 |
读EMBA的投资,更像是一种“价值投资”。你投资的是自己的大脑和未来的可能性,其回报难以用具体的财务数字量化,但可能会在未来某个关键的决策点上,帮你避免一个价值千万甚至上亿的错误。这是一种提升“胜率”的投资。
而带团队旅行考察,则更像是一次“风险投资”。你押注的是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赌的是这次“集体充电”能直接催生出推动业务增长的具体成果。如果规划得当,它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带来显性的业务突破,比如签下一个海外代理、开发一款爆品,或是优化一个核心流程,每年节省下百万成本。这是一种追求“高赔率”的投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知识和洞察如何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在这一点上,两种选择的路径截然不同。EMBA的模式是“一人学成,全员布道”。CEO在商学院学到了先进的理论和工具,回到公司后,需要通过会议、培训、制度改革等方式,将这些新知传递给团队。这个过程存在着“信息衰减”和“认知折损”的风险。CEO理解的“蓝海战略”,传递到总监层面可能变成了“差异化竞争”,再到经理层面就可能简化为“我们要做点不一样的”。
这种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往往会遇到执行层面的阻力,因为团队成员没有共同的语境和体验,很难深刻理解变革背后的逻辑和紧迫性。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老板“拍脑袋”的想法,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导致“知易行难”。
环球旅行考察则创造了一种“集体顿悟,同步进化”的模式。当整个核心团队一起站在某个创新的商业场景中时,所产生的震撼和思考是同步的。大家在现场直接交流、碰撞,当场就能形成初步的共识。回到公司后,不需要过多的“翻译”和“说服”,因为大家共享同一份记忆和体验。推动变革的阻力会小得多,因为这不是“老板要我做”,而是“我们共同发现应该这么做”。
这种模式,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知”是在考察中获得的集体认知,“行”则是回来后共同推动的变革行动。因为“知”是共创的,所以“行”也更容易合一。这种由集体学习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变革,往往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执行效率。
回到最初的问题:“放弃长江EMBA,用这笔钱带核心团队环球旅行考察一个月,效果会更好吗?”
答案是:这取决于你的企业正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你作为领导者,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当然,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或许存在更具创造力的“第三条路”。比如,能否让CEO去读EMBA,同时将一部分预算用于组织核心团队进行国内或区域性的深度考察?或者,能否先进行一次短途的团队考察,验证其效果后,再决定更大规模的投资?又或者,在攻读EMBA期间,利用学校的海外模块,带上团队一起前往,将两种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最终,无论是选择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还是带领团队丈量世界,其本质都是对“成长”的投资。前者更侧重于领导者个人的深度淬炼,后者更侧重于核心团队的集体进化。想清楚你和你的企业此刻最需要哪一种成长,答案便会自然浮现。这本身,就是一道极好的EMBA案例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