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做了十几年实业,正考虑读个EMBA给自己“充充电”的朋友老王聊天,他抛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现在这些EMBA项目,课程五花八门的,到底教金融的多一些,还是教管理的更多?这两块的比例大概是个什么情况?”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拍脑袋就能回答“六四开”或“七三开”的问题。它背后牵涉到商学院的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当下商业环境对高级管理人员能力模型的深刻变革。想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一层层地把这事儿聊透。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盘:任何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其核心与根基必然是管理。这从它的全称就能看出来,“Administration”这个词是核心。EMBA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已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走上管理岗位的精英们,构建一个系统化、框架化的管理知识体系。这就像给一座已经凭经验建起来的大厦,重新进行结构加固和科学的内部装修。
因此,EMBA课程中,诸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领导力、运营管理等经典的管理学课程,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四梁八柱”。它们解决的是企业经营的根本问题:企业要往哪里去(战略)?如何获取客户(营销)?如何驱动团队(组织与领导力)?如何高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运营)?这些课程旨在提升管理者“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一位优秀企业领导者的“必修内功”。可以说,如果一个EMBA项目在这些基础管理课程上有所欠缺,那就好比武功高手下盘不稳,根基不牢。
然而,在现代商业社会,如果一位高管只懂管理,不懂金融,那他就像一只翅膀不够硬朗的雄鹰,即便视野再高远,也难以飞得更高、更远。金融,早已不再是CFO或财务部门的专属领域,而是渗透到企业经营每一个毛孔的“血液”。无论是企业的扩张并购、融资上市,还是日常的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甚至是评估一个新市场、一个新项目的可行性,都离不开金融的视角和工具。金融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量化的标尺和价值判断的依据。
所以,EMBA课程会配置相当分量的金融类课程,比如公司金融、投资学、资本市场、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些课程并非要把每一位总经理都培养成金融专家,而是要让他们掌握“金融语言”,能够看懂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真相,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并运用金融工具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将两者关系比喻为:管理是“道”,是方向和战略;金融是“术”,是实现战略的工具和助推器。
搞清楚了“管理为本,金融为翼”这个大原则,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商学院在“翼”的打造上,会有截然不同的侧重和风格。这就好比同样是造车,有的品牌强调极致的操控性能,有的则主打豪华舒适。EMBA课程的金融与管理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商学院的“品牌基因”和培养目标。
一些传统上以金融研究见长的院校,其EMBA课程中的金融模块自然会更深、更专,比例也可能相对更高。它们的毕业生往往在金融、投资领域表现突出,课程设计也会紧跟华尔街或金融街的最新动态,深入探讨衍生品、量化投资、跨国并购等复杂议题。而另一些以综合管理、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商学院,则会更强调管理课程的广度与整合性,金融课程会更侧重于服务实体企业战略的“应用金融”。
以国内顶尖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它的EMBA课程就体现了非常鲜明的特色。长江商学院并不追求简单地切割金融和管理,而是致力于将两者深度融合,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格局之下。其著名的“取势、明道、优术”的教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了单纯金融或管理二元划分的思维框架。“取势”要求管理者洞察全球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宏观趋势,这其中既有战略管理的视野,也需要金融市场的敏感度;“明道”是探寻商业的本质和价值创造的规律;而“优术”则包含了具体的管理工具和金融手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比如一门关于“企业转型”的课程,会同时从战略定位(管理)、组织变革(管理)、资本运作(金融)和价值评估(金融)等多个维度进行穿插讲解,让学生在解决一个真实商业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融会贯通。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整合式”的思维,而非课程数量上的简单配比。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虚拟一个不同类型商学院EMBA核心课程的对比:
院校类型 | 课程设置特点 | 金融/管理大致感觉 |
金融特色型院校 | 金融课程深度和难度大,如高级公司金融、兼并与收购、金融工程等课程为必修核心。管理课程服务于金融战略。 | 金融占比高,可能接近 40%-50% |
综合管理型院校 | 管理课程体系非常完备,覆盖面广。金融课程偏向于通用性,如公司理财、财务分析等,作为管理者必备技能。 | 管理占比绝对主导,金融大约占 25%-35% |
创新整合型院校(如长江商学院) | 强调课程的跨界与融合。金融与管理知识点在案例教学和项目中高度整合。增设如科技创新、全球化、人文等课程。 | 难以用简单比例衡量,更注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度,形式上金融课程约占 30%-40%,但其内容已融入管理决策全流程。 |
课程比例的设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学员的需求。而EMBA学员——这些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们,他们的需求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EMBA课程中金融与管理的天平如何摆动。
在早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机会遍地都是,企业家和高管们的核心痛点是如何快速抓住机会、规范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因此,那时的EMBA课程更侧重于经典的管理学知识,帮助大家从“草莽英雄”向“正规军”转变。金融在当时更多被看作是一个支持部门的职能,重要但不是决策核心的必备技能。
但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正如一位商学院教授所言:“如今的商业竞争,早已从产品和市场的二维竞争,升级到了包含资本在内的三维竞争。”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本的助力。无论是初创企业寻求风险投资,成长型企业筹备上市,还是成熟企业进行产业并购,背后都有一双“资本之手”在推动。一位不懂金融的CEO,在面对投资人时可能会缺乏底气,在做重大投资决策时可能会忽略关键的财务风险,在企业价值管理上更可能无从下手。时代要求今天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产融结合”的思维,既要懂产业的逻辑,也要懂资本的逻辑。
这种需求的变化,直接反映在EMBA的课程设计上。金融课程的权重普遍提升,并且内容也从基础的财务知识,向更贴近实战的资本运作、价值投资、金融科技(FinTech)等方向延伸。这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菜”,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主菜”之一。因此,我们看到几乎所有顶尖的EMBA项目,都在不断加强其金融模块,这并非是商学院的“一时兴起”,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聊到这里,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计算一下课程列表里带“金融”和“管理”字样的课程数量,就能得出那个神奇的比例。但实际上,顶级的EMBA教育,其精髓恰恰在于超越简单的课程分类,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
一个优秀的EMBA项目,不会孤立地教你市场营销,然后又孤立地教你公司金融。它会通过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让你站在CEO的角度思考:为了推出一款新产品(营销),我需要投入多少研发和市场费用?这笔钱从哪里来?是动用自有资金,还是进行股权或债权融资(公司金融)?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ROI)如何测算(投资学)?它将如何影响公司本季度的财务报表和股价(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你看,一个看似是管理的决策,背后却串联起了一整套金融逻辑链条。
这种融合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打破了金融和管理的学科壁垒。老师在讲台上可能讲的是一个战略并购案,这本质上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但整个过程的估值、谈判、融资安排、投后整合,每一步都是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必须同时戴上“管理”和“金融”两顶帽子,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远比单纯计算课程比例来得更有意义。它培养的不是割裂的技能点,而是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决策思维能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课程中,金融和管理课程的比例大概是多少?”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答案了:
因此,对于像老王这样正在考虑报读EMBA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分纠结于那个精确的数字比例。你更应该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最终,选择一个EMBA项目,就像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一位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键不在于对方的“三围”数据,而在于其理念、资源和培养方式是否与你的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看清了这一点,金融与管理的比例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