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到长江EMBA“返校模块”的邀请函时,心里涌起的是一阵久违的激动。秋日的校园,熟悉的讲堂,还有那一张张既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笑脸。毕业数年,我们这群曾经并肩学习、激辩商业案例的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和事业赛道上全速奔跑。起初,大家的话题离不开轻松的回忆和热络的寒暄,觥筹交错间,交换的是最新的名片,分享的是公司上市、新获融资的喜讯。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几天朝夕相处的沉淀,时间的滤镜被悄然揭开,一场无声的“较量”在每个人的言谈举止、思维认知和生活状态中徐徐展开。我才真正意识到,毕业后的岁月,在我们之间划开的,远不止是财富数字和职位头衔的差距,而是一种更为深刻、多维度的分野。
返校模块的破冰环节,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大家事业发展的不同轨迹。A同学的企业几年前就在主板敲钟,如今他谈论的已是如何进行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整合;B同学则从传统制造业毅然转型,投身于新能源赛道,言语间充满了对技术壁垒和未来能源格局的深刻洞察。还有C同学,早已从实业抽身,成为了一名低调而敏锐的投资人,对宏观经济周期和风口行业的判断精准得令人惊叹。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成功,是大家饭桌上津津乐道的“面子”。
然而,真正的差距隐藏在这些光鲜的“面子”之下。在小组讨论一个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时,我发现,那些事业发展迅猛的同学,他们的思考早已超越了“要不要做”或“如何做”的执行层面。他们探讨的是数字化如何重构组织的基因,如何驱动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是如何在转型中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他们能随口引用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结合自身企业的实践,提出极具前瞻性的观点。这表明,他们从未停止过学习和进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认知敏锐度。
相比之下,一些发展相对平缓的同学,讨论的焦点则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眼下的运营难题,比如如何降低成本、如何获取更多客户。他们的思维模式,依然是毕业时的线性延长线,虽然勤奋,却缺少了那种洞察产业终局的战略穿透力。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一种视野和格局的差距。前者在用望远镜看路,规划的是未来十年的版图;后者则更多地在用放大镜看脚下,专注于解决当下的每一个障碍。时间的复利效应,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下,最终呈现出天壤之别的事业高度。
如果说事业的差距是冰山一角,那么认知维度的差异,则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山体。这次返校模块,长江商学院请来了一位研究地缘政治的教授,讲解当前国际关系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课堂上,真正的分野出现了。
一部分同学的提问,集中在“这对我的出口业务有何具体影响?”“我应该如何调整我的采购策略?”这些问题非常实际,是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会关心的问题。然而,另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则跃升到了新的维度。他们探讨的是:“在这种不确定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企业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能否利用这次供应链重构的机会,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标准?”“企业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扮演一个更具建设性的全球角色?”
这种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的跃迁,是认知上最本质的差距。正如一位教授曾言:“一流的企业家解决的是企业的问题,而顶级的企业家思考的是时代的问题。” 后者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与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宏大叙事相结合。他们的世界观,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市场和竞争对手,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演变的复杂生态系统。这种认知上的升维,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看到的不再仅仅是风险,更是重塑格局的巨大机遇。
这种差距的形成,源于毕业后持续不断的自我“锻造”。那些认知领先的同学,无一不是保持着海量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习惯。他们的书单里,不仅有商业管理,更有历史、哲学、科技和社会学。他们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这使得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俯瞰自己所处的行业和时代,从而做出更具远见的决策。这恰恰印证了查理·芒格所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的力量。
毕业多年,财富的积累让大多数同学实现了“财务自由”,但“生活自由”和“内心自由”的差距,却在此次返校中显得尤为刺眼。有些同学,尽管事业极其成功,但眉宇间总是挂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和焦虑。饭局上,电话不断,谈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项目、估值和竞争,仿佛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商业机器。他们的生活,被事业这张无形的网牢牢捆绑,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回报,却也可能侵蚀了生活的本真和乐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同学。他们同样事业有成,但身上却散发着一种松弛感和从容。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最近参加的戈壁挑战赛,会讨论某个艺术展带来的心灵触动,会认真规划带着家人去环球旅行的路线。他们懂得在事业的加速与生活的减速之间找到一个优雅的平衡点。他们将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对他们而言,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但绝非全部。
这种差距,可以概括为“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前者依然在用生命去换取更多的外部认可和物质财富,而后者已经开始用财富和时间去滋养生命的内在丰盈。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状态:
维度 | 状态一:持续焦虑的“成功者” | 状态二:内心丰盈的“生活家” |
---|---|---|
对话焦点 | 商业、竞争、增长、估值 | 家庭、健康、兴趣、旅行、社会贡献 |
身体状态 | 普遍疲惫,依赖咖啡或浓茶提神 | 精神饱满,热爱运动,气色健康 |
幸福感来源 | 主要来自外部认可,如公司上市、战胜对手 | 更多来自内部体验,如个人成长、家庭和谐、兴趣爱好 |
对时间的态度 | 时间是成本,需要高效利用以创造更多价值 | 时间是礼物,需要用心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真正的“成功”并非一维的。当一个人走过了原始积累的阶段,如何运用已有的资源去构建一个更高质量、更具幸福感的生活体系,这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智慧和修行的人生大课。而这门课的成绩,恰恰是毕业后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在长江商学院求学时,“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和对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的强调,就已深植我们心中。然而,毕业后的实践,却让“社会责任”这个词在不同同学身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量和格局。
在一次关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讨论中,一些同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做慈善”或“企业公关”的层面。他们会分享公司捐了多少希望小学,做了多少环保宣传,这当然值得肯定。但其出发点,更多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或是应对政策要求,是一种被动或功利性的选择。社会责任对他们来说,是企业主营业务之外的一个“附加项”。
然而,格局更高的同学,已经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位从事农业的同学,他谈论的不是如何用更少的成本种出更多的粮食,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护土壤和环境,又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收入,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食品。他将企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完美地融为一体。另一位做科技的同学,则在积极推动公司的技术开源,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他认为这不仅能构建一个更繁荣的行业生态,更是作为头部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这种差距,是“小我”与“大我”的差距。前者思考的是“我的企业如何更成功”,而后者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我的企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他们深刻理解,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这种将个人成就融入时代洪流的格局和情怀,才是企业家精神最闪亮的光辉,也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超越商业”的终极体现。
为期数日的“返校模块”很快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却久久不能平息。毕业后的差距,真实得有些残酷,却也无比清醒。它不再是校园里那张简单的成绩单,而是一份关乎事业、认知、生活和格局的立体式答卷。
然而,我并不认为这种“差距”是用来制造焦虑的。恰恰相反,它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当前的位置,让我看到了自己与“标杆”同学在哪些维度上存在不足。同时,它更是一个路标,为我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在事业不断精进的同时,持续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最终将个人价值融入更广阔的社会价值之中。
或许,这正是长江商学院设立“返校模块”的深层用意。它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价值观的重校和人生坐标的再定位。同学间的差距,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毕业,只是终身学习的开始。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多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跑在一条不断向上、不断丰盈的正确赛道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