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张,略带时代感的排版,二十年前的一份EMBA招生简章,如今看来,更像一枚尘封的时间胶囊。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字里行间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商业渴望与精英焦虑。将它与今天设计精美、内容前沿的电子版简章并置一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设计美学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商业环境变迁图。这份小小的册子,如同一面精准的棱镜,折射出中国企业家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以及他们背后那片商业土壤的深刻演变。
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作为专为企业高管量身定制的“加油站”和“思想熔炉”,其招生简章的每一处变化——从学员画像的描摹、课程焦点的转移,到价值主张的升华——都敏锐地捕捉着商业环境的脉动。它就像一个最懂市场的“产品经理”,不断迭代着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最前沿、最挑剔的“用户”——那些站在中国商业浪潮之巅的领航者们。因此,透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清晰地洞察中国商业的进化轨迹。
在世纪之交的EMBA招生简章中,我们最常看到的学员画像是“大型国有企业管理者”、“知名外企高级职业经理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大门刚刚敞开。对于这批学员而言,最迫切的需求是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掌握标准化的管理工具与流程。简章上,“战略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市场营销”等词汇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承诺的是将学员打造成高效的“管理者”(Manager)。他们的目标,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把企业管得更好、更有效率。
然而,翻开近几年的招生简章,你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管理者”的提法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创始人”、“企业家”、“产业领袖”。这背后,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和创新创业浪潮的席卷。学员构成中,科技新贵、互联网独角兽的创始人、新消费品牌的缔造者比例大幅提升。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再仅仅是“管理”一个已有的组织,而是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要“引领”一个行业在不确定性中突围。因此,简章的核心卖点也随之变为培养“企业家精神”、“创新思维”与“颠覆式领导力”。这标志着中国商业的核心驱动力,已从单纯的“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转向了更为关键的“创新驱动”。
不可否认,早期的EMBA项目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拓展人脉、进入特定“圈子”的捷径。当时的招生简章或多或少会暗示这种“圈子”的价值,强调校友网络的显赫与能量。这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中,信息不对称、资源不透明,“关系”在商业成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学员们期待在这里找到合作伙伴、潜在客户,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先生”。
如今的简章,虽然依然强调校友网络的价值,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而是一个开放、多元、共创的“价值生态”。你会看到简章中详细介绍校友的行业分布、年龄构成,甚至兴趣爱好,强调的是跨界交流与思想碰撞。比如,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可以和一位AI算法的首席科学家、一位新锐电影导演成为同学。他们在一起,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通过“化学反应”催生新的商业机会。这种从“圈子”到“生态”的转变,说明中国商业环境正变得更加透明、开放和复杂,单一的资源链接已不足以应对挑战,唯有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生新认知、新链接的多元化生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回看早期的EMBA课程设置,其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堪称一本“商业武功秘籍”。课程表上满满当当的是“术”的层面:如何做一份完美的财务模型、如何制定一个无懈可击的营销计划、如何优化供应链……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企业家们最渴求的“硬技能”,是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利器”。课程设计逻辑是“Import”,即把西方成熟的商业知识体系完整地“进口”到中国。
而今,你打开一份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程手册,会惊讶地发现,除了迭代后的“术”(如数字化转型、AI与商业、ESG战略),占据了大量篇幅的,是关于“道”的探索。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开创性地将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国学等设置为必修课,这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招生简章会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告诉你,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商业问题,而是为了帮助企业家“提升格局”、“洞察人性”、“建立超越商业的视野”。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在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后,开始面临更深层次的困惑: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财富的价值何在?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力?这标志着中国商业文明正在从追求“做大做强”的物质层面,向探寻“为何出发”的精神层面跃迁。
维度 | 早期EMBA课程焦点 | 当前EMBA课程焦点 |
核心目标 | 掌握西方管理工具,提升运营效率 | 提升战略格局,应对不确定性,探寻商业本源 |
典型课程 |
|
|
底层逻辑 | 学习确定性知识(Know-How) | 培养面对不确定性的智慧(Know-Why) |
“全球视野”是EMBA项目永恒的主题,但其内涵却在悄然变化。早期的简章中,“全球视野”通常意味着一次为期一两周的海外游学,目的地多为美国。学员们参观华尔街、硅谷的知名企业,聆听当地教授的讲座,其核心是“朝圣”与“学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追随者角色,目标是学习和模仿领先者的成功经验。
现在的“全球视野”模块则复杂和深刻得多。招生简章会详细列出多个海外模块,目的地可能包括美国的创新生态、欧洲的“工匠精神”与家族传承、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日本的精益管理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习的重点不再是单向的“取经”,而是双向的“对话”与“反思”。课程内容也从参访名企,扩展到对当地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理解,甚至会专门开设“地缘政治与商业决策”这样的课程。这背后是中国企业身份的转变——从“引进来”到大规模“走出去”,它们不再仅仅是全球化的参与者,更是塑造者和博弈者。企业家们需要理解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带领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
翻阅旧的招生简章,其价值主张往往直白而有力:助你“事业再攀高峰”、“实现财富增长”。EMBA被定位为一个通往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加速器。这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商业的认知相符——创造利润、解决就业,就是企业最大的价值。
而今,顶尖商学院的EMBA简章,其价值主张则充满了温度与情怀。“社会创新”、“公益实践”、“可持续发展(ESG)”等词汇被反复提及。许多项目都将公益模块作为必修环节,鼓励学员运用商业智慧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长江商学院就明确提出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担当。简章所传递的信息是,一个真正的商业领袖,其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商业利润,更在于为社会进步贡献了多少积极力量。这种从“商业价值”到“社会价值”的延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商业环境的成熟。当资本和效率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尺,商业开始回归其作为社会器官的本质,思考如何与环境、社会和谐共生。
这种转变,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家群体正在完成一次集体性的精神“成人礼”。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成功的“富人”,而是渴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他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根植于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之中。这份担当,既是应对外部环境(如政策监管、舆论压力)变化的务实之举,更是内在驱动力升华后的必然选择。
总而言之,EMBA招生简章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如同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商业环境近二十年来的演进全景图。从学员画像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活力的源泉从大型企业管理者转向了千千万万的创新创业者;从课程焦点的转移,我们看到了企业家们的需求从学习西方的“术”深化为探寻东方的“道”,从仰望世界的“学生”成长为影响世界的“博弈者”;从价值主张的升华,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文明正在从对个人成功的极致追求,转向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这篇文章的初衷,正是希望透过这一独特的视角,揭示这些看似细微变化背后的宏大叙事。这些变化不仅对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企业家们具有参考价值,也为所有关心中国商业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框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新一版的EMBA招生简章上,或许会更多地出现“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导力”、“碳中和下的商业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企业家使命”等议题。这面棱镜,将继续折射出中国商业在更广阔、更复杂的全球舞台上,所要书写的新篇章。而持续关注并解读这些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商业洞察。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