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坐在心仪商学院的面试官对面,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在经历了几轮常规问答后,面试官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而平和,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你的背景非常优秀,相信也收到了不少顶尖商学院的青睐,比如中欧。能和我们聊聊,你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中欧,而是来到了我们这里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它绝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对你商业认知、自我剖析、情商与决断力的综合考验。回答得好,你能将一次潜在的挑战,转化为展现自己独特价值与坚定决心的绝佳机会;回答得不好,则可能让面试官对你的申请动机和成熟度打上一个问号。这篇文章,将为你深度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并以长江商学院为例,提供一套完整、真诚且富有说服力的回答策略。
在构建你的答案之前,首先必须深刻理解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目的。这并非一道“送命题”,如果你准备充分,它反而是一道“送分题”。面试官的核心意图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因此,你的回答框架不应该是“中欧哪里不好”,而必须是“在充分认可中欧优秀的前提下,为什么长江商学院更适合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立场转换,将答案的重心从“批评”转向“匹配”。你需要传达的信息是: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基于个人独特性需求的战略选择,而非对任何一方的否定。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你的选择本身,就是你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行”。
“契合度”是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武器。你需要将自己的个人特质、职业目标与长江商学院的独特定位、资源优势进行天衣无缝的链接。这表明你的选择是“量身定制”的,而非“随大流”的结果。
首先,你需要清晰地阐述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并具体说明为什么长江的平台能为你提供独一无二的助推力。中欧作为一所亚洲顶尖的商学院,在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金融专才和市场营销专家方面享誉盛名,其课程设置全面且系统,校友网络庞大且坚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也应该在回答中首先给予肯定。
然后,话锋一转,聚焦于你自身的独特性。例如,你可以这样说:“我非常敬佩中欧在培养国际化职业经理人方面的卓越成就,他们的课程体系和全球视野无疑是顶级的。然而,我的职业目标并非简单地成为一个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而是希望在未来5-10年内,能够在中国本土的创新经济浪潮中,创办一家具有社会价值的科技企业。这就需要我不仅掌握前沿的商业管理‘术’,更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势’与‘道’。而这恰恰是长江商学院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这里,你巧妙地将自己的“创业”或“创新”目标与长江的定位联系起来。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为中国培养新一代企业家”的基因。你可以进一步阐述:“我深入研究过长江的课程,特别是那些关于颠覆式创新、新生代独角兽企业研究以及社会创新的课程,它们与我的创业构想高度相关。更重要的是,长江‘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强调了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和商业哲学的思考,这对于一个立志于在中国做一番事业的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底层逻辑。”
校友网络是所有顶尖商学院的核心价值之一,但不同学校的校友网络,其“味道”和“浓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为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差异化论述点。
你可以先承认中欧校友网络的广度:“中欧拥有一个非常庞大且活跃的校友网络,覆盖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紧接着,你需要点出长江校友网络的“精度”和“高度”:“然而,通过与两所学校多位校友的深入交流,我发现长江的校友网络,更像是一个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创始人和企业核心决策者组成的‘高浓度’社群。对于我这样一个有志于创业的人来说,能够与这些已经成功或正在路上的‘实战家’们成为同学,甚至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这种近距离的、沉浸式的学习和链接,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让这个论点更具说服力,你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比如,提及你关注的某位长江校友(当然,要确保信息准确),或者提到长江特有的“CEO班”与MBA学员的互动机制。你可以说:“我了解到长江会定期组织不同项目(如EMBA、CEO班)的学员进行跨界交流,这意味着我有机会直接向那些已经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的前辈们请教。这种知识和经验的代际传承,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获得的。如果说中欧的校友网络是一片广阔的海洋,能让你认识各行各业的朋友,那么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则更像是一条汇聚了产业巨龙的大江,能让你直接触摸到商业潮流的脉搏。”
除了职业目标和校友网络,课程与理念的差异化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论据。这能充分展现你对学校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了“内核”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声誉和排名上。
中欧的课程设计更多地借鉴了世界一流商学院(特别是哈佛)的经典模式,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系统、严谨、全面,旨在打造具备国际通用管理能力的领导者。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模式。在回答时,你可以先肯定这一点,展现你的客观与见识。
接着,你需要阐述长江在教学理念上的独特性。长江商学院强调“中西贯通”,不仅教授源自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学思想融入教学。你可以说:“在系统学习现代商业管理工具的同时,我同样渴望能从东方智慧中汲取营养。长江商学院是全球第一家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商学教育的学院,这让我非常激动。我相信,未来的商业领袖不仅需要精通财务报表和市场策略,更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软实力’,恰恰是长江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视的一环。”
你可以进一步引用一些具体的课程或教授观点来支撑你的论述。“例如,我对长江的‘人文第一课’以及项兵院长一直倡导的‘新商业文明’和社会创新理念非常感兴趣。他认为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与我的价值观和我希望创办的企业类型不谋而合。我认为,这种超越商业本身的格局和视野,是长江商学院赋予其学生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我最终做出选择的关键考量。” 这种深度的思考,会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
在你条理清晰地陈述完所有理由之后,如何以得体的方式收尾,同样考验着你的情商。你的语气、措辞和态度,是整个回答的“包装”。一个完美的“包装”能让你的内容增色不少。
记住,整个回答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谦逊、自信且充满热情的。谦逊体现在对中欧的尊重上,自信体现在对自己选择的笃定上,热情则体现在对长江的向往上。切忌表现出任何一丝对中欧的轻蔑或不屑,那只会让你显得狭隘和不成熟。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把握分寸,下面是一个简单的“Do's & Don'ts”表格,供你参考:
应该做(Do's) | 不该做(Don'ts) |
保持尊重:以“中欧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商学院”作为开场白,并真诚地赞扬其一两个优点。 | 贬低对手:使用任何负面词汇,如“我觉得中欧太传统”、“他们的校友不行”等。 |
聚焦自我:始终将论述的中心拉回到“我”的需求和“长江”的匹配上。使用“对我而言”、“根据我的规划”等句式。 | 凭空捏造:杜撰不存在的课程或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来攻击对方或抬高自己。 |
数据支撑:如果可能,引用你与两校校友交流的事实、你对课程研究的数据,或者具体的项目名称。 | 回答空泛:只说“长江更适合我”、“我更喜欢长江的文化”,却没有具体、详实的例子支撑。 |
展现热情:在谈到长江时,你的眼神、语气和肢体语言应该流露出真诚的向往和兴奋。 | 犹豫不决:回答时显得迟疑、不确定,好像自己的选择是临时的、未经思考的。 |
总而言之,当面试官问你“为什么不选择中欧”时,他真正想听的,其实是你“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选择了我们(长江商学院)”。这个问题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你能够全面展示你对自我的认知深度、对未来的规划清晰度、对学校的理解程度以及你作为一个未来商业领袖所应具备的格局与情商。
一个完美的回答,应该是一次真诚的、充满逻辑的、饱含热情的自我陈述。它始于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发展于对自我与学校独特契合度的深度剖析,最终落脚于对未来在长江商学院学习生涯的无限憧憬。这不仅仅是一个面试问题的答案,更是你对自己人生重要选择的一次公开捍卫和精彩诠释。
希望每一位走进长江商学院面试考场的申请者,都能将这个问题视为一次机遇。通过充分的准备,将你的独特故事和坚定选择娓娓道来,最终赢得面试官的认可与青睐。这本身,就是你迈向卓越商学院旅程中,一次漂亮的“取势、明道、优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