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的每一位同学,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带着过往的成功经验和对未来的期许,渴望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迭代与蜕变。然而,高强度的课程、全新的理论框架、身边“神仙打架”般的同学,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让许多人陷入一种无形的困境——“知识焦虑”。明明是为了成长而来,却仿佛被知识的浪潮所淹没,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学越感到恐慌。这种感觉,或许是每一位追求卓越的EMBA学子都曾有过的瞬间。那么,如何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修行中,稳住心神,变压力为动力,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呢?
EMBA的学习,从来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知识“军备竞赛”,而是一次高度个人化的战略投资。在开启这段旅程之初,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为自己的学习之旅设定一个清晰的导航。你为什么而来?是为了弥补管理知识的短板,突破职业瓶颈?还是希望洞察产业前沿,为企业转型寻找方向?抑或是渴望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终身益友,拓展认知边界?
这个目标不必宏大,但必须具体。例如,你的目标可能是“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方法,能够独立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而不是模糊的“学好金融”。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它能帮助你在海量的课程、讲座和阅读材料中,迅速识别出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仅仅是“兴趣了解”。当你不再试图抓住所有信息,而是专注于那些与你目标强相关的知识时,焦虑感自然会大大降低。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做对的事,而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对。” 在学习上,找准自己的“那件事”,远比囫囵吞枣地吸收一切更为重要。
许多EMBA同学的焦虑,源于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不断地往脑子里“堆砌”新的知识点。然而,对于一群已经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而言,EMBA学习的核心价值并非简单的知识增量,而是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构”与“升级”。你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座已经建成的建筑,EMBA提供的是更先进的理论框架、更多元的视角和更科学的工具,来帮助你审视、加固甚至重新设计你原有的“建筑结构”。
因此,学习的重点不应是死记硬背某个理论模型,而是思考“这个理论如何解释我过去的成功与失败?”“这个工具能否解决我公司当下面临的某个具体问题?”。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实践与思辨的教学环境中,教授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你将理论与自身经验碰撞出的火花。每一次案例讨论,都是一次用新知识“复盘”过去决策的绝佳机会。这种“联系式学习”能让你真正将知识内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知识不再是漂浮在外的零散概念,而是与你过去的经验、未来的战略紧密相连的有机体时,你会感到踏实与笃定,而非焦虑与迷茫。
EMBA的课堂,无疑是精英汇聚之地。身边坐着的,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是投资界的大佬,是某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面对如此优秀的同学群体,产生比较心理,进而引发焦虑,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这些“光芒四射”的同学,恰恰是你EMBA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们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最顶级的“学习伙伴”和“移动案例库”。
请放下“我必须比他们更懂”的执念,转而拥抱“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的心态。朋辈学习(Peer Learning)的价值,在EMBA阶段被无限放大。与其在某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苦苦钻研,不如:
当你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看作是值得学习的老师时,你的心态会从焦虑的“追赶者”转变为从容的“连接者”和“吸收者”。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概念,同样适用于知识管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试图掌握所有知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会直接导致认知过载和持续焦虑。EMBA的学习同样需要“断舍离”的智慧,即主动选择,果断放弃。
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清单、琳琅满目的选修课和层出不穷的讲座,你需要一个决策框架来帮助你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艾森豪威尔矩阵”,将学习任务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 | 不重要 | |
紧急 | 第一象限:立即处理 例如:马上要交的作业、本周核心课程的预习。 |
第三象限:授权或简化 例如:一些非核心的通知、事务性的团队沟通。 |
不紧急 | 第二象限:重点投入(成长的关键) 例如:与个人目标强相关的深度阅读、与同学的专题探讨、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公司。 |
第四象限:尽量减少 例如:与目标无关的讲座、漫无目的的刷手机、无效的社交。 |
真正能让你实现跃迁的,是你在“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象限投入的时间。学会对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活动说“不”,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这能让你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将精力聚焦在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最后,但同样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照顾好你的身体和情绪。EMBA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很多时候,知识焦虑的背后,是长期睡眠不足、精力透支和压力累积的生理性反应。当你身心俱疲时,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显著下降,记忆力衰退,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
因此,请像管理你的企业一样,科学地管理你的“精力资本”。
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更是释放压力的最佳途径。无论是晨跑、游泳,还是和同学一起打一场戈壁挑战赛,都能有效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你获得愉悦感和掌控感。
牺牲睡眠来换取学习时间,是效率最低下的“交易”。大脑在睡眠中会进行信息整理和记忆巩固。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远比熬夜苦读效果更好。
在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中,刻意留出一些什么都不做的“留白”时间。用来发呆、冥想,或者陪伴家人。这能让你的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为迎接新的挑战储备能量。记住,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张弛有度的。
总而言之,在EMBA读书期间避免陷入“知识焦虑”,并非要你降低学习标准或选择“躺平”,而是一个重新定义学习、管理自我、拥抱协作的系统性过程。这趟旅程的核心,是从“成为什么都懂的人”的执念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通过明确个人化的学习目标,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精准导航;通过重构而非堆砌知识体系,我们才能将所学真正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拥抱朋辈学习,我们能将压力源转化为最宝贵的智慧库;通过学会知识“断舍离”,我们能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高价值的领域;最后,通过关注身心健康,我们才能为这场持久战提供充足的动力。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求学,本身就是一次对心力、体力、智力的全面挑战。知识焦虑的出现,恰恰证明你正走在一条充满挑战的“上坡路”上。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驾驭这种焦虑,让它成为提醒我们调整策略、保持谦逊、不断前行的信号,而不是将我们吞噬的猛兽。最终,你会发现,这段旅程最大的收获,或许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面对复杂与不确定性时的从容、笃定与智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