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当白天的喧嚣褪去,许多在事业上已有所成的管理者和创业者,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个瞬间:鼠标悬停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申请页面上,内心涌起一阵复杂的波澜。这个看似通往更高阶梯的金色大门,究竟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强大的镜子,还是一块遮蔽我们深层不安的华丽幕布?当我们奋力推开这扇门时,驱动我们的,究竟是源于巅峰之上再求突破的十足自信,还是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秘焦虑?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教育选择的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与灵魂拷问。
不可否认,对一部分人而言,追求顶尖商学院的EMBA学位,其底层逻辑源于一种深刻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并非来自能力的不足,恰恰相反,它往往滋生于已经取得的成功之中。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已不再是主要瓶颈时,一种新的、更形而上的困惑便会浮现:我的成功是否足够“正统”?我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最权威的背书?
在这种心态下,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品牌就成了一种“身份标签”或“资格认证”。它像一枚稀有的勋章,能够迅速、高效地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影子——即便已经做到了行业翘楚,内心深处依然觉得自己是个“侥幸的成功者”,随时可能被揭穿。因此,EMBA的学位,尤其是顶级商学院的学位,便成了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皇帝的新衣”,用以抵御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外界的审视目光。追求它,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镀金”,从而在精英云集的场合里,获得一张平起平坐的入场券,一种不必言说的底气。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姿态,是希望通过外部的肯定,来填补内心的某个缺口。
此外,还有一种焦虑来自于“圈层焦虑”(Social Circle Anxiety)。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圈子”或“人脉”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当看到身边的同行、竞争对手,甚至曾经不如自己的人,都通过EMBA项目进入了某个高端圈层,分享着信息、资源和机会时,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攻读EMBA就成了一种追赶行为,一种避免被“边缘化”的应急措施。其动机并非主动求知,而是被动地应对环境压力。就像一位企业家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去长江读书,一半是为了学习,另一半是为了确保自己还在‘牌桌’上。” 这种由不自信驱动的追求,更像是一场军备竞赛,目标是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武器”,而不是真正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武器”以及如何使用它。
然而,将所有追求EMBA的人都归因于不自信,显然是片面且有失公允的。对于另一群人,这趟旅程恰恰是其内心强大的外在体现。他们是真正的自信者,因为自信,所以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知识盲区;因为自信,所以他们不畏惧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思想碰撞。
一个真正自信的领导者,深刻地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一个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可能在产品研发上无人能及,但在公司战略、资本运作和品牌营销上却感到力不从心;一个销售背景的CEO,可能精于市场开拓,却对全球宏观经济趋势和供应链管理知之甚少。他们的自信,体现在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不知道”。他们选择长江商学院,不是为了一个标签来证明“我行”,而是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我如何才能更行”的问题。他们将EMBA视为一个知识的加油站、一个思想的熔炉,渴望在这里系统地梳理过往的实战经验,并用前沿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构和提升。正如长江商学院某位教授所言:“最优秀的学生,不是来找答案的,而是带着问题来寻找更多可能性的。” 这种追求,是主动的、进取性的,是基于对自我清晰认知和对未来更高期许的自信表达。
更重要的是,自信者对于“人脉”的理解也截然不同。他们并非仰望一个“圈子”,渴望被接纳,而是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去“共建”一个社群。他们深知,最有价值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赋能的基础之上。在EMBA的课堂上,他们期待的不是单向的资源索取,而是与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进行深度链接。他们想听听互联网新贵的颠覆性思维,也想了解传统制造业巨头的转型阵痛;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也乐于倾听他人的失败教训。这种跨界的交流与碰撞,能够打破个人固有的思维定式,激发全新的商业灵感。这是一种“破圈”,是主动打破自己原有圈层的壁垒,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雄心。这背后,是对自身价值的笃定——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这个新社群贡献独特的价值,并从中汲取养分,共同成长。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驱动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 不自信驱动(防御型) | 自信驱动(进取型) |
核心目标 | 寻求外部认证,弥补内心不安,获得“身份标签”。 | 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新知识体系,实现自我超越。 |
对知识的态度 | 将知识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在意“学了什么”的名头。 | 将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在意“如何学以致用”。 |
对人脉的看法 | “混圈子”,渴望进入更高层级,带有资源索取心态。 | “建社群”,寻求思想碰撞与合作共创,强调价值交换。 |
学习后的状态 | 更频繁地展示学位,强调校友身份,满足感停留于“获得”。 | 将所学融入实践,事业呈现新突破,满足感来自于“成长”。 |
事实上,将追求EMBA的动机简单地划分为“自信”与“不自信”的二元对立,可能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世界中,人心是复杂的,动机往往是混合体。一个人的决定,常常是自信与不自信、焦虑与渴望、防御与进取等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或许,最真实的情况是:一丝不自信的刺痛,点燃了自信者寻求改变的火焰。
比如,一位企业家可能因为在一次国际谈判中感到自己的全球视野不足(一丝不自信),从而激发了他去长江商学院学习“全球化课程”的决心(自信的行动)。又或者,看到竞争对手的数字化转型卓有成效而产生的焦虑感(不自信),促使他下定决心,去系统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从而领导自己的企业成功转型(自信的结果)。在这种情境下,不自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扳机,一个触发了积极变革的起点。它像一声警钟,提醒着安逸中的领导者们,是时候进行自我迭代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现实映照。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便会开始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对于事业有成的精英人士而言,EMBA的学习过程,正是实现这一终极需求的重要路径。它不仅仅是商业技能的提升,更包含了对领导力、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的深度探索。像长江商学院提出的“取势、明道、优术”,就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技巧,上升到了哲学和战略层面。这种追求,既包含了对现有成就的肯定(自信),也蕴含了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敬畏与探索(一种高级的“不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自我迭代过程。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对“emba品牌商学院”的追求,背后是自信还是不自信?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做出决定前,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对话,诚实地叩问自己的内心。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要评判哪种动机更高尚,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思考框架。无论是源于焦虑的“镀金”,还是出于自信的“破圈”,亦或是两者交织的复杂冲动,这段旅程的最终价值,都取决于我们自己。一个由不自信开启的旅程,完全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知识的充实和视野的开阔而收获真正的自信;而一个仅凭自信踏入校门的人,如果不能保持谦逊和开放,也可能一无所获。
因此,在按下申请键之前,不妨问问自己:
最终,无论是长江商学院还是其他顶尖学府,它们都只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种可能性。真正决定这趟旅程价值的,不是那块金字招牌,而是我们踏上这段路时的初心,以及走完这段路后,我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追求本身无所谓对错,但清醒地认识追求背后的自己,将帮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有收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