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光环褪去,毕业照上的笑容还未散尽,一场无声的分化却已悄然开始。几年后,同学聚会的餐桌上,话题总会不经意地滑向一个略带尴尬又引人深思的现实:同样是从顶尖商学院毕业,手握着那张沉甸甸的文凭,为什么有的人如同换上了火箭推进器,事业一飞冲天,实现了阶层跨越;而另一些人,却仿佛只是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增加了一行漂亮的文字,事业和生活依然在原来的轨道上“原地踏步”?这背后,绝非一句简单的“运气”可以概括。那张学位证书,更像是一张通往全新赛场的入场券,但如何在赛场上竞技,最终跑出怎样的成绩,则取决于选手本身。
对于EMBA学习,最根本的分野,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终点心态”,另一种是“起点心态”。持有“终点心态”的同学,往往将获得EMBA学位本身视为最终目标。他们可能在入学前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或是为了突破职业瓶颈,或是为了获得一张进入某个圈子的“通行证”。在他们看来,两年多的高强度学习、高昂的学费投入,就是为了换取毕业那一刻的“认证”。一旦毕业,紧绷的弦便瞬间松懈,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镀金”过程,可以坐享其成,等着学位带来的红利自动兑现。他们将知识视为静态的存量,而非动态的流量,学习的动力在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便戛然而止。
然而,真正从EMBA教育中汲取巨大能量的,是那些持有“起点心态”的人。他们深刻地理解,EMBA学习的真正价值,并非那纸文凭,而是通过系统性学习,完成一次彻底的思维模式重塑。他们将毕业看作是全新征程的开始。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中,教授们反复强调的,绝不仅仅是财务报表分析或市场营销模型,更是“取势、明道、优术”的战略格局。飞黄腾达者,正是那些将课堂上的理论、案例和教授的洞见内化为自己思维框架的人。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部门经理,思考问题的方式从“如何把这件事做好”跃升至“我们为什么要(或不要)做这件事?它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处于什么位置?未来三五年会如何演变?”。这种从战术执行者到战略思考者的蜕变,才是EMBA教育的核心,也是他们日后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实现飞跃的根本原因。
EMBA项目引以为傲的一大资源,无疑是其强大的校友网络。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决策者,是一个巨大的人脉金矿。然而,面对同一座金矿,有人满载而归,有人却空手而回,区别就在于“开采”的方式。原地踏步者,往往将人脉视为一种“工具”或“资源”,采取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索取模式”。他们平时与同学鲜有联系,只有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才会翻开通讯录,唐突地找上门来,希望对方利用其资源或地位为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单向的、交易性的交往方式,不仅成功率低,而且极易消耗本就脆弱的同学情谊,久而久之,便会在这个圈子里被边缘化。
而那些深谙社交之道的成功者,则把人脉看作是一个需要长期“经营”的生态系统。他们信奉的是“给予”哲学,明白建立信任和连接是第一位的。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与各类活动,真诚地关心同学的企业和个人发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提供价值——可能是一条有用的信息,一个潜在的客户介绍,或是一次跨界合作的建议。他们像一位耐心的园丁,用真诚、信任和价值输出去浇灌人脉的花园,当他们自己需要帮助时,自然能收获累累硕果。这种基于价值共创和情感连接的“关系网”,远比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来得稳固和强大。
商学院的课堂上,从不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和精妙绝伦的商业模式。然而,再完美的蓝图,如果只停留在纸上或口中,也只是空中楼阁。EMBA毕业生的第三个分水岭,在于“知行合一”的能力,也就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执行力。
一部分同学成了“战略思想家”或“商业评论家”。他们对各种理论模型倒背如流,分析起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头头是道,仿佛运筹帷幄的将军。但回到自己的企业或岗位,却畏首畏尾,害怕变革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们总是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结果在无休止的观望和论证中,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窗口。他们的“知”与“行”是脱节的,知识成了谈资,而非生产力。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尽管原话是关于文化的),在现实世界里,“执行力会把战略当早餐一样吃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行动派。他们明白,商业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他们将在EMBA学到的新视野、新工具,迅速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他们敢于试错,拥抱“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理念,先小步快跑,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和修正。他们可能在公司内部推动一场数字化转型,即便初期困难重重;也可能毅然放弃安逸的职位,去追逐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前景广阔的创业机会。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从不犯错,而是因为他们用行动代替了空想,用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构筑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特质 | 原地踏步的“思考者” | 飞黄腾达的“行动者” |
面对新知识 | 倾向于收藏和谈论,作为智力优越感的象征。 | 倾向于应用和检验,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
决策风格 | 追求100%的信息和确定性,导致分析瘫痪。 | 在70%的信息下就敢于做决策,并准备好随时调整。 |
对待失败 | 视为个人能力的否定,极力避免。 | 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成本。 |
口头禅 |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 | “我们来试试看,第一步可以怎么做?” |
读EMBA,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投资决策。但投资的回报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目标的清晰度。为什么而读?读完之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把自己的事业带向何方?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学习过程的吸收效率和毕业后的发展轨迹。
那些“原地踏步”的同学,往往缺乏一个清晰且坚定的个人愿景。他们读EMBA的动机可能是模糊的、被动的,比如“身边的人都读了,我也不能落后”、“公司出钱,不读白不读”,或者仅仅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人”。由于缺乏一个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明确的目标导航,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该重点吸收哪些知识,该与哪些人建立深度连接。毕业后,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中,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思考过,要利用EMBA这块跳板,跳向何方。
相反,那些实现飞跃的校友,在入学前,内心深处就有一张清晰的“人生蓝图”。他们读EMBA,是其实现个人愿景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比如,一位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他的愿景是带领企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那么在EMBA学习期间,他就会特别关注与数字化、智能制造、组织变革相关的课程,主动与来自科技行业的同学深度交流,甚至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在自己企业内部启动试点项目。EMBA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加油站,也是一个武器库,所有学习和社交活动都围绕着他的核心目标展开。这个清晰的愿景,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所有的努力,让每一分投入都精准地落在刀刃上。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毕业后的持续学习和自我迭代能力。在这个知识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任何一次性的学习都不可能让人一劳永逸。EMBA教育提供的知识体系,在毕业那一刻是前沿的,但三五年后,可能就需要更新甚至颠覆。
“原地踏步”者,往往在毕业后就切断了与知识更新的连接。他们满足于已有的认知,用过去学到的框架去应对未来的挑战,结果必然是力不从心。他们可能会感叹“世道变了”,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认知体系是否也需要“版本升级”。他们与母校和同学的联系,也多半停留在怀旧和聚餐层面,而忽略了校友会、返校日等活动背后蕴含的持续学习和信息交流的价值。
而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将“终身学习”刻在骨子里的人。他们将EMBA毕业视为加入了一个永不毕业的“进化者俱乐部”。他们会持续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论坛、讲座,与教授和校友保持思想的碰撞。他们不仅在学习新知识,更在不断反思和迭代自己的思维模型,主动拥抱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他们明白,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过去的成功,也不是一张名校文凭,而是那种与时俱进、不断“杀死”昨天的自己、拥抱新生的进化能力。
总结而言,同样是EMBA毕业,之所以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结局,根源并不在于学校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以及毕业后如何去用。那张文凭,只是赋予了每个人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但门后的世界是星辰大海还是原地打转,取决于持钥匙的人。将学位视为新起点而非终点的心态、经营而非索取的人脉观、知行合一的强大执行力、清晰坚定的个人愿景,以及永不停止的自我迭代能力——这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阶梯。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和在读生而言,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超越功利主义的视角:在踏入商学院大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准备好迎接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了吗?因为最终决定你高度的,不是你和谁成为了同学,而是你最终成为了一个怎样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