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一度的EMBA同学聚会,总是从热烈的拥抱和寒暄开始。觥筹交错间,大家聊着当年的趣事,回忆着课堂上教授们的谆谆教导。然而,随着交流的深入,一种微妙而真实的情绪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差距。曾经在同一间教室里,为同一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们,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十几年里,人生轨迹和事业版图已经悄然分化,有些人扶摇直上,成了行业的领军人物;有些人稳步前行,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也有些人,似乎又回到了读EMBA之前的状态,甚至面临着更大的困惑。这不禁让人深思,明明是同一块“敲门砖”,同一个高强度的知识熔炉,为什么毕业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反而会越来越大呢?
EMBA教育的核心,绝不仅仅是授予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或是传授几个立即可用的商业模型。它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对管理者思维模式的重塑。然而,如何看待和吸收这种重塑,是拉开差距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将EMBA视为职业生涯的“顶点”或“认证”,认为拿到了学位,就等于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盖上了权威的印章。他们的学习动力在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便开始衰减,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被束之高阁,成为了日后吹嘘的谈资,而非指导实践的工具。
另一部分同学则截然相反,他们将EMBA视为一个全新的“起点”。他们深刻理解,两年的学习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商业世界和更底层的商业逻辑。毕业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真正的“内化”和“实践”的开始。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里,教授们反复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真正卓越的毕业生,是那些将这套思维框架融入自己血液的人。他们不再满足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优术),而是持续地思考行业的发展趋势(取势),探索商业的本质规律(明道)。这种思维上的持续进化,让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总能做出更高维度的决策,其事业的成长曲线自然与前者截然不同。
EMBA项目引以为傲的另一大价值,便是其背后强大的校友网络。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如何开采和利用这座宝库,却是一门艺术,也是造成差距的又一重要因素。错误的认知是,将同学录等同于人脉,将交换名片等同于建立连接。有些同学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四处加好友,手机里存了上千个“高端联系人”,但在需要帮助时,却发现无人可依,因为这些关系大多停留在“点赞之交”的浅层。
真正懂得经营人脉的同学,信奉的是“价值交换”和“长期主义”。他们明白,人脉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更关注自己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或许是自己的行业洞见,或许是自己手中的资源,又或许仅仅是真诚的倾听和建议。他们不求一时之利,而是通过持续的、真诚的价值输出,建立起基于信任的深度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关键时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校友所言:“我的核心合作伙伴,一半以上都是在长江商学院认识的。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不是因为我们是同学,而是因为我们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成绩,彼此看到了对方的价值和靠谱。”
维度 | 低质量社交 (广度社交) | 高质量社交 (深度链接) |
核心目标 | 收集名片,扩大联系人数量 | 建立信任,寻求价值共鸣 |
主要方式 | 频繁参加饭局、酒会,浅层寒暄 | 一对一深聊,项目合作,共同学习 |
关系基础 | “同学”这一单一标签 | 相互欣赏、价值匹配、长期信任 |
最终效果 | 通讯录里的“僵尸人脉”,难以转化 | 稳固的“事业共同体”,关键时可依靠 |
“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EMBA课堂提供了海量的“知道”,但能否跨越鸿沟,最终取决于个体的执行力。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听得热血沸腾,对各种前沿理论、成功案例了如指掌,回到自己的企业中,却发现无从下手。他们可能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反复的战略推演和SWOT分析中错失良机,或者因为害怕失败、害怕打破现有舒适区而迟迟不肯迈出变革的第一步。
而那些拉开差距的同学,往往是坚定的行动派。他们理解,任何商业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修正。他们敢于将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应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去。他们不怕犯错,因为他们将每一次试错都看作是学习和迭代的过程。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敏捷执行力,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成果。他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创造价值,最终将理论的势能,转化为了企业发展的动能。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浪潮同样不可忽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在EMBA毕业生的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EMBA的学习,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前沿动态。如何利用这份视野,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条正确的“赛道”,是决定长期发展天花板的关键。
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可能仍固守在自己熟悉的传统行业里,即便这个行业已经显现出衰退的迹象。他们或许凭借着EMBA学到的管理技巧,能够延缓企业的下滑,或者在存量市场中获得一些竞争优势,但其增长空间终究有限,如同在一条逐渐干涸的河道里行船。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利用在长江商学院等平台获得的全球视野和前瞻洞察,果断地进行转型或二次创业,将自己的事业航船驶向了更广阔的蓝海。
这种选择上的差异,在五年、十年后回头看,其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前者可能还在为10%的年增长而苦苦挣扎,后者可能已经实现了10倍的飞跃。
最后,但同样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毕业后对个人成长的持续投入。这里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更包括心力、体力和认知边界的拓展。商业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一时的领先,很可能因为后劲不足而被超越。那些毕业后差距越拉越大的同学,往往在“可持续发展”上出现了分化。
有些同学在毕业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忽视了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和心性修养。短时间内,他们可能业绩斐然,但长此以往,身体的透支、家庭的疏离、精神的焦虑会成为其事业发展的巨大瓶颈。而真正有远见的领导者,懂得为自己构建一个平衡且有韧性的生活系统。他们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他们花时间陪伴家人,从中汲取情感力量;他们坚持阅读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这种对“无用之用”的投入,恰恰是成就“大用”的根基,让他们能够以更饱满、更从容、更具智慧的状态,去迎接事业和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成功。
回到最初的问题,同样是EMBA,为什么毕业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答案已经清晰。EMBA教育本身,如同一个顶级的“加油站”和一个高精度的“GPS系统”。它为每一位本已在路上飞驰的管理者,加满了高标号的“燃油”(知识体系),校准了前行的“方向”(思维模式),并赠送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救援网络”(校友资源)。
然而,车子最终能开多远、开多快,甚至能否开到想去的目的地,最终还是取决于“驾驶员”自己。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差距的拉开,源于思维模式的持续迭代、人脉资源的深度经营、知行合一的强大执行、行业赛道的战略远见,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长期投资。这五大因素,共同构成了EMBA毕业生在后EMBA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
因此,对于所有EMBA的在读者和毕业生而言,最重要的或许是时刻提醒自己:学位证只是这张漫长赛道的入场券,毕业典礼的掌声只是发令枪响。真正的比赛,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