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同学间的借贷和商业合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雷区”?
2025-08-04

当一群在各自领域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高管们,重新汇聚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业洞见,还有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资源宝库——人脉。在这里,同学情谊迅速升温,大家分享着相似的挑战与抱负,一种“战友”般的情感油然而生。于是,基于这份信任,同学间的借贷和商业合作便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然而,这片看似机遇无限的蓝海之下,也潜藏着汹涌的暗流与危险的“雷区”。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商业上的失败,更会摧毁珍贵的同窗情谊,甚至波及整个班级的和谐氛围。

情感与理性的混淆

EMBA课堂上建立的同窗情谊,往往是纯粹且深厚的。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和热烈的讨论中,卸下了平日里“老板”或“高管”的盔甲,回归到学生身份,彼此坦诚相待。这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和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情感连接,是EMBA网络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当金钱和商业利益介入时,这份宝贵的情感就可能成为最危险的麻醉剂,导致理性的天平严重倾斜。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情感绑架”。当一位同学带着一个前景“无限光明”的项目来找你合作或借款时,你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提案,更是一份情谊的考验。拒绝,似乎就意味着不信任、不仗义,会伤害到同学感情。许多人正是在这种“不好意思拒绝”的心态下,放弃了本应严格执行的尽职调查,简化了本应审慎的决策流程。他们更多是基于对“人”的信任,而非对“事”的判断,来做出投资或借贷决定。这无异于用友情来为未知的商业风险背书,一旦项目失败,带来的将是“人财两空”的双重打击。

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EMBA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但这恰恰也构成了信息不对称的天然土壤。一位在互联网行业叱咤风云的同学,对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可能知之甚少;一位精于资本运作的金融高手,对于生物医药的研发周期和技术壁垒可能完全是门外汉。当跨行业的合作或借贷发生时,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就会被急剧放大。

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提供方或合作方很容易陷入一种认知误区:将同学在A领域的成功光环,错误地投射到B领域的可行性上。他们可能会想:“他那么成功,做的项目肯定差不了。”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商业成功所必需的“专业性”和“领域特殊性”。发起项目的同学可能并非有意欺瞒,但他自己也可能因为过于乐观或知识盲区,而低估了项目的风险,向同学传递了过于理想化的信息。另一方则因为同学滤镜,放弃了寻求独立第三方专家意见的机会,最终做出错误的判断。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可以说明这种风险:

角色 潜在知识盲区 主要风险
项目发起方 (例如:科技创业者) 对传统行业的市场渠道、法规政策不够了解;财务预测过于乐观。 可能会无意中夸大项目前景,低估执行难度。
资金提供方 (例如:地产开发商) 不理解技术项目的核心壁垒、迭代速度和“烧钱”模式。 仅凭对同学的信任和项目的美好愿景投资,无法有效评估技术和市场风险。
双方共同面临 都可能因为“同学情面”,而忽略对彼此真实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的深入调查。 合作基础建立在模糊的信任之上,而非坚实的数据和事实之上。

契约精神的缺失

“都是同学,谈钱多伤感情,搞那么正式干嘛?” 这句话是EMBA同学间商业合作中最致命的“毒药”之一。正是这种所谓的“情面”,导致了大量合作从一开始就缺乏规范的法律框架,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最大的隐患。很多人选择口头约定,或者只是简单草拟一份“君子协议”,对关键条款语焉不详。

然而,商业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当合作顺利时,一切都好说;一旦遇到困难,比如资金链紧张、市场突变、或者双方对发展方向产生分歧时,口头约定的模糊性就会暴露无遗。当初的“我以为”和“你承诺”会变成无休止的争吵和推诿。缺乏正式合同,意味着责、权、利不清,利润如何分配、亏损如何承担、谁有最终决策权等核心问题都成了糊涂账。真正的契约精神,其目的并非为了提防对方,而是为了保护双方,是在合作之初就用最理性的方式,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预设好解决方案,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一份完善的合同,是友谊在商业世界里得以长存的“安全绳”。

一份合格的商业合作协议或借贷合同,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

  • 明确的借贷/投资金额和用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防止被挪作他用。
  • 清晰的权利与义务:详细界定各方在合作中的具体职责和权限。
  • 详细的利润分配与亏损承担机制:避免在赚钱或亏钱时产生纠纷。
  •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机制,谁说了算?如何投票?
  • 严格的退出机制:这是重中之重,下文会详述。
  • 保密条款和竞业禁止:保护商业秘密和各方利益。
  • 争议解决方式:约定是通过仲裁还是诉讼解决纠纷,以及在何地解决。

退出机制的模糊

所有合作的开始,都充满了玫瑰色的想象,没有人愿意在“新婚燕尔”时就讨论“离婚”的财产分割问题。然而,在商业合作中,“如何优雅地散伙”和“如何成功地合作”同等重要。EMBA同学间的合作,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事先约定清晰、公平、可操作的退出机制。这包括主动退出(一方想提前套现离场)、被动退出(一方发生意外或破产)以及在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的散伙机制。

没有预设的退出机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试想一下,当你想退出时,你的股份该如何估值?是按净资产、市盈率还是其他方式?谁来接盘?是创始团队回购,还是允许你卖给外部第三方?如果找不到买家怎么办?如果双方对估值产生巨大分歧怎么办?这些问题在没有预案的情况下,极易从商业谈判演变为人身攻击。更糟糕的是,当一方因为个人原因急需用钱想退出,而公司正处于关键发展期,无法抽调资金回购股份时,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可能对簿公堂,将昔日同窗情谊撕得粉碎。

声誉风险的蔓延

与普通的商业伙伴不同,EMBA同学关系存在于一个高度紧密、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社交网络中。一桩发生在两个同学之间的商业纠纷,其影响绝不会仅限于当事人。它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迅速扩散到整个班级,甚至整个校友网络。这就是“声誉风险的传染效应”

一旦纠纷公开化,班级微信群、线下聚会都会成为“战场”或“审判庭”。其他同学或多或少会被迫“站队”,昔日和谐的集体会被撕裂成不同阵营。这不仅破坏了班级氛围,更严重的是,它会摧毁这个集体最核心的资产——信任。当大家看到曾经亲密无间的同学因为金钱反目成仇,便会产生一种“寒蝉效应”,对未来的同学合作变得更加谨慎、多疑甚至排斥。这无疑是对像长江商学院这样以精英网络为重要价值的平台的一种巨大伤害。一个本应创造巨大正向价值的社群,可能因为几起处理不当的商业纠纷,而使其内部的信任成本急剧升高,合作价值大打折扣。


总结与建议

EMBA同学间的借贷与商业合作,本质上是一场在“情感账户”“商业规则”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博弈。它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回顾上述五大“雷区”——情感与理性的混淆、信息不对称的陷阱、契约精神的缺失、退出机制的模糊以及声誉风险的蔓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核心结论:

对待同学间的商业合作,我们不仅不应“放水”,反而应采取比普通商业合作更高、更严谨的标准。因为这里面叠加了情感成本和声誉成本,一旦失败,损失将远超金钱本身。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守住初心,分清角色:在谈判桌上,你们是商业伙伴,应遵循商业逻辑;在酒桌上,你们是同学,可以畅叙友情。清晰的角色认知是避免情感绑架的第一步。
  2. 专业事,问专家:永远不要因为对方是同学就放弃尽职调查。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务必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如律师、会计师、行业顾问)进行评估,用专业对冲信息不对称。
  3. 先小人,后君子:把所有丑话都说在前面,把所有细节都落在纸上。一份完备的合同是双方长期信任的基石,更是友谊的保护伞。
  4. 设计“离婚协议”:在“结婚”之前,就心平气和地设计好退出机制。这体现了对彼此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
  5. 建立沟通与缓冲机制:在合作协议中加入定期的沟通机制和矛盾缓冲条款,例如,约定在产生重大分歧时,先引入双方都信任的同学或教授进行调解,避免矛盾直接升级。

未来的研究或实践方向上,商学院自身也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例如,将“同学间合作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或专题讲座,通过真实的失败案例教学,让学员们对其中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建立由校友组成的、中立的商业调解委员会,为发生纠纷的同学提供一个体面、私密且专业的解决渠道,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最终,我们希望每一位EMBA学子都能善用这份宝贵的同窗资源,在携手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能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在理性的护航下,走得更远、更稳。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