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MBA的毕业典礼落下帷幕,手中那本沉甸甸的证书,承载的不仅是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知识淬炼,更是一段交织着汗水、抉择、疲惫与欣喜的独特旅程。你与昔日的同窗挚友相拥告别,在闪光灯下留下灿烂的笑容,心中百感交集。在这一刻,一个问题或许会悄然浮现在心底:走完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我最应该感谢的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指向的并非某一个体,而是一个由无数支持与理解构筑而成的生态系统。
在所有感谢的名单上,第一个名字,理应留给你自己。是的,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在无数个深夜里,依然选择“再坚持一下”的自己。回想当初,做出重返校园的决定,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博弈。这意味着要从已经驾轻就熟的工作节奏中抽身,投入到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学习环境中。这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投资,其背后是高昂的机会成本。
是你,在面对家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什么”的疑问时,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是你,在面对同事“他去读书,工作谁来分担”的窃窃私语时,用双倍的努力平衡着职场与学业;是你,在面对长江商学院那些如雷贯耳的教授抛出的复杂案例时,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对答如流。这个过程,充满了自我怀疑与自我肯定、疲惫与兴奋的交织。每一次完成小组作业的通宵达旦,每一次为了赶论文而放弃的周末休憩,每一次在出差的航班上还在阅读文献,都是你个人意志力的最好证明。感谢那个勇敢的你,敢于跳出舒适区;感谢那个坚韧的你,面对压力从未言弃。这份学历的背后,是你个人成长最闪亮的勋章。
在职EMBA的学习,远不止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迭代。你学会了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从事的行业,用更系统的框架分析复杂的商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如何与一群同样优秀甚至更为卓越的同窗进行思想碰撞,在激烈的辩论中拓宽认知边界。这份回报是无形的,却足以影响你未来十几年甚至更久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轨迹。所以,请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那个做出了正确选择,并为之付出了全部努力的自己。没有你的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外部支持都将无的放矢。
如果说你自己是这场战役中的前线士兵,那么你的家庭,无疑是最稳固、最温暖的后方基地。在感谢的名单上,家人的位置,举足轻重。他们的支持,常常是无声的,却如空气和水一般,不可或缺。对于已婚有孩的EMBA学员而言,这份感受尤为深刻。
你的爱人,或许是那个默默承担了更多家庭责任的人。当你因为上课而无法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是TA独自前往;当你因为小组讨论而深夜未归时,是TA为你留着一盏灯,温着一杯茶;当你因为学业压力而情绪焦躁时,是TA用包容和理解,为你提供情绪价值。TA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波特五力模型”或“现金流折现”,但TA们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持着你的梦想。这份支持,无法用金钱衡量,它构成了你能够安心学习的基石。
你的父母和孩子,同样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或许是年迈的父母,在你出差上课的日子里,主动过来帮忙照看孙辈,让你没有后顾之忧。或许是年幼的孩子,从最初的不解和抱怨,到后来懂事地说:“爸爸/妈妈在学习,我要乖乖的。”这种家庭氛围的营造,是一种无言的默契与牺牲。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你“加油”,让你在疲惫时,一想到他们,便又充满了力量。这份亏欠与感激交织的情感,是许多EMBA毕业生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对于在职EMBA学员来说,工作单位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能够下定决心支持一名核心员工去进行长达两年的深造,这本身就体现了你的领导和公司所具备的长远战略眼光。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你暂时的时间和精力分散,更是你学成归来后,能为公司带来的全新视野、管理理念和高端人脉资源。
因此,你需要感谢你的直属上司。是他,在你的申请表上签下了“同意”,并可能为你调整了工作安排,以便你能顺利上课。在你因为学习而无法参加某些会议或项目时,是他帮你协调,给予了最大的理解。你也需要感谢你的同事和团队成员。他们是那些在你“消失”的课堂时间里,默默为你“补位”的人。他们分担了你的一部分工作,确保了团队的正常运转。这种职场中的“战友情”,是基于信任和对你个人追求的尊重。没有他们的包容与协作,你很难在工作与学习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
EMBA的价值,核心在于“人”的连接。在这里,你遇到的老师和同学,将成为你一生中宝贵的财富。他们是你感谢名单上,点亮你思想火花、拓展你人生维度的关键人物。
首先,要感谢那些站在讲台上的教授们。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的平台,教授们带来的远不止是书本上的理论。他们用亲身经历的商业案例,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底层逻辑;他们用“取势、明道、优术”的独特心法,帮助你建立穿越经济周期的战略定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路人。一堂课上某个不经意的观点,可能就此颠覆了你过去十年的商业认知,为你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这种醍醐灌顶的时刻,是EMBA学习中最迷人的部分。
其次,更要感谢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他们是你的“益友”,是一群与你同样优秀、同样渴望成长的同行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背后都有一部精彩的创业史或奋斗史。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你们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在课后的私下交流中,你们分享着管理上的困惑与心得。这种高密度、高质量的同侪交流,其价值甚至不亚于教授的讲授。你从做金融的同学那里学到了资本运作的逻辑,从做实业的同学那里理解了供应链管理的艰辛,从做互联网的同学那里感受到了用户思维的魅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知众筹的过程。你们共同构建的,不仅是知识网络,更是一个充满信任与情谊的终身社群。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这份感谢名单,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呈现:
感谢对象 | 核心贡献 | 感恩的回馈方式_ |
---|---|---|
坚毅的自己 | 做出选择、坚持到底、实现蜕变 | 保持终身学习,活出更精彩的自己,不负韶华。 |
家人 | 提供情感支持、分担家庭责任、营造温暖港湾 | 用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弥补过往的缺席,分享成长的喜悦。 |
职场(领导与同事) | 给予机会、理解包容、分担工作压力 | 将所学付诸实践,为团队和公司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共赢。 |
良师益友(教授与同学) | 传道授业解惑、拓展认知边界、构建高端人脉 | 保持链接,积极参与校友活动,将这份情谊与价值延续下去。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读完在职EMBA,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答案已经清晰。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支持网络。从内在的自我驱动,到家庭的温暖港湾,再到职场的理解包容,最后到商学院的智慧激荡,这四个维度共同托举起了你的这段非凡旅程。
完成EMBA的学习,拿到毕业证书,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这两年所学、所思、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这一路走来所有支持过你的人,最好的感谢,不是一句简单的“谢谢”,而是用未来的行动去证明。向自己证明,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向家人证明,他们的付出换来了更幸福的生活;向公司证明,这笔投资获得了超值的回报;向母校和同窗证明,你无愧于这个精英社群的一员。
因此,感恩之后,是承担。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学识与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洞察与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去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者、家人和朋友。这,或许才是对这段EMBA旅程,最深刻、最长久的致敬。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