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家或高管决定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们寻求的绝不仅仅是几本厚重的教科书和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学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在这场昂贵的投资中,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EMBA的价值,一半来自于教授,另一半则取决于你的同学。”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深刻揭示了EMBA教育的核心特质——一个基于高阶人群的知识、经验与资源交互的生态系统。而要理解这“一半的价值”究竟为何物,没有比对比国内两所顶尖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生构成,来得更直观、更深刻了。
EMBA课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向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模式。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在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了至少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实战专家。他们带着各自企业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以及对行业未来的困惑与思考,汇聚一堂。因此,课堂本身就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案例库,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次课后聚餐,都可能是一场高水平的商业研讨会。
这个“隐形的课堂”所产生的价值,往往超乎想象。教授传授的是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商业“道”与“术”,是框架和方法论;而同学之间分享的,则是这些理论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应用、变通与挑战。你可能会在战略课上学习波特五力模型,但真正让你理解这个模型的,或许是邻座那位做消费品创业的同学,在课后咖啡时间向你复盘他如何利用这个模型,在看似饱和的红海市场中找到一个颠覆性的切入点。这种源于一线的、鲜活的、甚至带着“硝烟味”的知识,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这便是EMBA同学价值的第一个层面:认知共振与经验互补。
既然同学如此重要,那么不同商学院的学生构成,就直接决定了这个“隐形课堂”的底色和风格。在国内,长江商学院和中欧无疑是两座绕不开的高峰,但它们吸引和塑造的学生群体,却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如同两种不同的精英画像。
长江商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江湖气息”和创业精神。其学生构成中,民营企业家、创始人、创二代的比例非常高。他们大多是各自领域的“开山者”,从零到一,亲手打下了自己的商业版图。这群人身上普遍有一种特质:对商业机会高度敏感,决策果断,行动力极强,并且不拘一格。在长江的课堂内外,你听到最多的词可能是“风口”、“赛道”、“融资”、“颠覆”。这里的社交网络,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易市场”,大家不仅交流思想,更在寻找合作伙伴,撮合商业机会。长江所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也恰恰迎合了这批在市场最前沿冲浪的企业家的核心需求。
相比之下,中欧的学生构成则更加“国际化”和“职业化”。得益于其中国政府与欧盟联合创办的背景,中欧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的高管、大型国企的管理者以及部分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这些学生普遍拥有光鲜的履历和系统化的管理训练,他们是成熟商业体系中的“操盘手”。在中欧的圈子里,讨论的焦点可能更多地围绕着全球化战略、组织变革、精细化运营和领导力发展。这里的氛围更偏向于一个专业的“董事会”,大家严谨、理性,善于从框架和体系出发去分析问题。其网络价值,更多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提升,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对接。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长江商学院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学员主体画像 | 民营企业家、创始人、投资人比例高,"老板"多。 | 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比例高,"高管"多。 |
圈层风格 | 江湖气、重情义、圈子紧密,商业合作导向强。 | 国际化、职业化、重规则,职业发展导向强。 |
核心关注点 | 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整合、资本运作、宏观趋势。 | 全球化战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领导力提升。 |
学院气质 | “取势、明道、优术”,强调对中国乃至全球大势的把握。 | “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强调中西合璧的管理实践。 |
清晰了学生构成的差异后,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一半价值”是如何通过同学共创出来的。这种价值共创,体现在认知、资源和情感三个维度。
首先是认知层面的突破。一个人的认知,往往受限于他过往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一个在成熟外企做到高位的管理者,可能精通流程与体系,但对初创企业如何野蛮生长、快速试错感到陌生。反之,一个草根出身的创始人,可能对市场机会嗅觉敏锐,但在企业规模化后如何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感到力不从心。当这两种人成为同学,他们之间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认知边界的拓宽。长江的同学可能会告诉你:“别想那么多了,先干了再说!” 而中欧的同学可能会提醒你:“冲出去之前,我们先把风险模型和SOP(标准作业程序)理一理。” 这种思维碰撞,能帮助学员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看到问题的更多侧面,从而形成更全面、更立体的商业智慧。
其次是资源层面的链接。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它包括但不限于:
这种资源的流动效率,在高度同质化和信任度极高的EMBA社群中被无限放大。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交易,而是基于同学情谊的价值交换和互相成就。正如一位长江校友所言:“读EMBA,相当于你用两年的时间,给自己找了几十个不同行业的、高水平的‘编外合伙人’。”
综上所述,“EMBA的价值,一半取决于同学”这一说法,绝非夸张。它精辟地指出了EMBA教育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是来自顶尖学府的系统性知识赋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一群精英同学的深度交互,实现认知突破、资源整合和终身友谊的价值共创。这“另一半价值”是无形的,却往往对学员未来的事业和人生轨迹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比长江商学院和中欧的学生构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会塑造出气质迥异的社群生态。长江的“创始人乐园”充满了激情、活力与颠覆的可能性,更适合那些渴望开疆拓土、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而中欧的“高管俱乐部”则显得更为稳健、专业和国际化,对于那些希望在成熟体系内实现职业跃迁、提升全球化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来说,吸引力十足。
因此,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而言,选择一所商学院,远不止是比较课程设置和教授阵容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未来两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希望与一群什么样的人同行?” 你的选择,不仅是选择一个学习平台,更是在选择一个与你相互激荡、共同成长的圈子,选择一种你希望融入的商业文化,甚至是在选择你未来事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议申请者在决策前,多与两所学校的校友交流,亲身感受不同社群的“气场”,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抉择。因为最终,那些与你同窗共读的人,将共同构成你EMBA经历中最宝贵、最独特的那“一半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