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张近百万的长江EMBA学费通知单静静地躺在我的邮箱里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混杂着眩晕与惶恐的复杂情绪。那串长长的数字,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与那个想象中精英荟萃的世界隔开。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声音:“你真的配得上吗?这笔钱,对你而言,是不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奢侈?”这便是“不配得感”的悄然来袭,它像一个幽灵,纠缠着每一个站在重大人生机遇面前,却又对自己过往不甚自信的普通人。然而,今天,当我坐在这里,回顾那段心路历程,我才明白,跨越这道坎,本身就是EMBA课程中最重要的一课。
面对任何一笔巨大的开销,我们习惯性地将其定义为“费用”或“成本”。这是一种消耗性的思维模式,它让我们聚焦于“失去”了什么——近百万的人民币。在这个框架下,焦虑和不舍是必然的情绪。我最初也是如此,脑海中不断盘算着这笔钱可以用来做什么:一套小公寓的首付、一辆不错的车,或者作为家庭未来几年的应急储备金。每一个选项都显得比一纸文凭更加“实在”。
然而,这种思维的转变,始于我与一位已经毕业的学长的交流。他笑着对我说:“你如果把它看作是买一件奢侈品,那你永远会觉得贵;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投资你自己这家‘公司’最重要的研发支出,那么你就会开始计算它的回报率了。”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强迫自己跳出“费用”的陷阱,用“投资”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投资的核心是什么?是未来收益。我不再问“我失去了什么”,而是开始问“我将得到什么?”
这个过程,正如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在其著名的《终身成长》一书中所提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与“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区别。固定型思维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基本固定的,因此他们倾向于避免挑战,害怕失败,会将这笔学费视为一场可能血本无归的赌博。而成长型思维者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他们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将学费从“费用”重新定义为“投资”,本质上就是一次从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的跃迁。我告诉自己,我不是在“花费”金钱,而是在为我人生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购买一张更高维度的认知地图、一个更强大的资源网络和一种持续迭代的底层能力。
财务上的计算相对理性,但情感上的“不配得感”却更为棘手。这种感觉源自何处?对我而言,它来自于我的成长背景。我并非出身于商业世家,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是勤奋和一些运气。在我的潜意识里,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是为那些天生就站在聚光灯下的“天之骄子”准备的。我,一个背景普通的创业者,混入其中,会不会像一个穿着借来礼服的灰姑娘,午夜钟声一响,就变回原形?这就是典型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
为了克服它,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向外寻求肯定,而是向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剖析。我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下所有让我感到“不配”的理由:“我的公司规模还不够大”、“我的英语口语不流利”、“我的家庭背景很普通”……右边,我则写下我被长江商学院录取的事实以及我过往取得的每一个微小成就:“通过了严格的面试流程”、“带领团队实现了连续三年的业绩增长”、“在行业内某个细分领域做出了创新”。当我把这张纸放在面前时,我发现左边的理由充满了情绪和主观臆断,而右边的理由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社会学家与研究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博士花了数十年研究脆弱、勇气和价值感。她强调,价值感(Worthiness)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它不应该有任何先决条件。她的研究让我明白,我的“不配得感”恰恰源于我为自己的价值设置了太多前提:“如果我的公司上市了,我就配了”、“如果我实现了财务自由,我就配了”。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事实是,正是因为我渴望成长,渴望变得更好,我才需要这个平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和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而非“不配”的证明。与自己和解,意味着我不再用过去的背景来定义未来的可能性,而是用未来的愿景来牵引现在的行动。
当认知和心态都调整到位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清晰地锚定这笔投资的价值。如果说有形的知识和课程体系是冰山一角,那么水面之下那些巨大的、无形的资产,才是长江EMBA真正的价值核心。我开始具体地分析,这近百万的投资,究竟能为我换来什么。
首先是顶级的师资与课程。这不仅仅是学习商业理论,更是与一群站在全球商业、政治、人文领域前沿的“大脑”直接对话。他们的视野和格局,能够帮助我“取势、明道、优术”,从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看到未来的趋势,理解商业的本质规律,并优化自己的管理方法。这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升维,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其次,也是许多人眼中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同学网络。这并非简单的“人脉”二字可以概括。EMBA的同学,是一群与你一样,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同样带着困惑与渴望来求道的同行者。你们拥有相似的挑战,却来自不同的行业,这种跨界的交流碰撞本身就能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一个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管理难题,可能在与同学的一次午餐中就找到了答案;一个你苦苦寻求的合作伙伴,可能就坐在你的邻座。这是一个基于信任和共同学习经历建立起来的、高质量的“认知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甚至为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价值对比表:
可见成本 (Visible Cost) | 潜在收益 (Potential Gains) - 无形资产 |
---|---|
近百万人民币的学费 | 思维升维:与世界级教授对话,获得洞察未来的系统性框架。 |
两年左右的时间投入 | 高质量网络:结识数百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形成终身信任的资源网络。 |
机会成本(可能放弃的其他投资) | 品牌背书:长江商学院的品牌为个人和企业带来的无形信誉与价值。 |
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压力 | 自我认知迭代:通过高强度学习和反思,完成一次深度的自我重塑和认知升级。 |
终身学习平台:毕业后依然可以享受校友会的各种活动与持续学习资源。 |
当我把这张表格列出来时,我内心的天平开始发生决定性的倾斜。我意识到,我纠结于一个确定的、有形的数字,却忽视了那些虽然无法量化,但价值可能大上百倍、千倍的无形资产。这笔投资的风险,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低,而潜在的回报,则远比我能想象的要高。
最后的阶段,是将内心的确信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同样需要策略和勇气。首先是财务规划,近百万的学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并没有动用公司的流动资金,也没有影响家庭的核心储备。我做了一份详细的个人资产配置调整计划,将一部分长期但低效的投资置换出来,并申请了银行提供的专项教育贷款。将这笔巨款分解成按月归还的、可控的现金流,心理压力瞬间减轻了许多。这个过程也让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了一次彻底的梳理,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财务管理实践。
其次,我寻求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坦诚地和我的爱人沟通了我的想法,不是单方面地通知她我的决定,而是向她展示我的思考过程,包括我的顾虑、我的期望,以及那份价值对比表。我让她明白,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提升,更是对我们整个家庭未来的投资。当她从担忧转为支持时,我获得了最坚实的后盾,那份“不配得感”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终,当我点击确认支付按钮的那一刻,内心出乎意料地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不再是一次冲动消费,也不是一次对虚荣的满足,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全面评估后,对我自己未来所下的最重的一份注。这份平静,源于我对投资价值的清晰认知,源于我与内心“不配得感”的和解,更源于我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坚定信念。
回顾这段心路历程,从最初面对近百万学费的惶恐与“不配得感”,到最终的坦然与坚定,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是否要读长江商学院EMBA的决策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价值重塑之旅。克服“不配得感”的关键,在于完成三个核心转变:将思维模式从“消耗费用”转变为“战略投资”,将自我评价从“背景审判”转变为“潜力肯定”,将价值判断从“有形价格”转变为“无形资产”。
这笔学费,最终购买的并非一纸文凭,而是一个加速个人成长与认知迭代的“场域”。它迫使你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与不足,然后给你工具、视野和同伴,去战胜它们。对于任何一个站在类似抉择路口的人,我的建议是:不要仅仅被价格标签所迷惑,更要深入地问自己,你渴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愿意做出怎样的投资?
或许,这近百万的学费,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足够“昂贵”,昂贵到让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说服自己“我配得上”。而当你真正完成这个说服过程时,你就已经获得了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回报——一个更强大、更自信、更敢于拥抱未来的自己。这,才是所有投资中,最稳赚不赔的一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